分享

学数学有什么用?

 百眼通 2018-04-11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常常思考如何教给学生一些能够带得走的东西。几年的实践探索发现,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指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而我的学生在“写”数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将使他们获益终生吗?

       曾有人质疑:“我不知道学一个水龙头进水,一个水龙头出水,这样的数学有什么意义?”确实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去做这样无意义的事。但生活中应用进出水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2015年元旦前夕发生在上海的踩踏事件,其实就是一个水池进水和放水问题,进去的人流是进水,出去的是放水。也许是管理问题,也许是设计问题,最后这个水池里的水溢出来了。这个模型要比你学的复杂多了,但基础是你学的进出水问题。如果你以后当了交警,你要考虑怎么疏导车流;你可能是一个建筑设计师,你要考虑建筑的通风;甚至可能是一个城市的管理者,你要设计一个城市的生活。当你想要给别人带来更好生活的时候,数学就是你必不可少的工具了。所以,我们认为最没用的数学问题都是有意义的。

       在数学的世界里不仅仅包含了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我们接触数学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在高考的分数指挥棒下,数学教学往往追求考高分、只讲具体解题,而忽略了“为什么学数学”,久而久之,多数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做题”,把时间都花在补课、辛苦操练上,一味“题海战”,导致不少学生对数学丧失了兴趣。数学应该教会学生更严密地看问题,更有条理地做事情。既然学数学不只是做题,那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学数学,学生究竟能得到什么?“数学能培养人的精确分析、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就算学生成年后从事的工作与代数、几何等无关,数学也是让人学会有层次、有依据思考问题的必要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林磊在教授数学专业学生的代数学之外,还为文科学生开设了一门《数学文化》课。在他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数学眼光”,因为数学会教人更严密地看问题,更有条理地做事。如果说你只是要买买菜,砍砍价,数学可能对你真的没用,这就是“夏虫不可语冰”。然而那些说平时只能用到加减乘除,买菜难道需要二次函数的人,你们的一生难道只买菜么?

       曹亮吉教授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学数学学什么?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是算术以及一点点几何与代数;从考试角度来说,是背诵、套用公式,做各种计算;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万事万物无不隐藏着数与形以及数与形的模式。把学习数学的眼界,从纯粹的数与形以及狭义的规则与定律提升到隐藏于万事万物中的数与形以及广义的规则与定律(模式),数学便不再是枯燥抽象的,而是似乎很有用、但不知用在哪里的知识。经过发现、转化、解题、沟通以及评析等种种步骤,把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习领域合在一起,数学才能变得具体而有用。数学知识可能用得少,但是数学素养时时影响着我们。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寻找客观规律。简单到计算水电费、手机话费、税款、利润与成本的比较以及商业往来中的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等都与数学有关。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