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文分享】“欢乐颂”为什么把我们听得泪流满面?

 笛韵悠然 2018-04-11

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

要这么说的话,你肯定不是一个人。


被观众简称为“欢乐颂”的“贝九”交响曲自1824年问世以来,尤其是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就成为欧洲节日盛典、普天同庆的日子里经常上演的曲目,向人们传递“自由、和平、团结”的精神。但是,不少人都在这种场合痛哭失声。


“欢乐颂”的欢乐是一种人类普遍能够理解的欢乐,一种超越痛哭、超越生死的欢乐。它唤起人们的同理心,也将听者的内心最隐忍、也许也是最脆弱的部分照亮,将其融入贝多芬终身抗争的声音中,产生共鸣。

乐团及合唱团的试金石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欢乐颂》原是德国伟大诗人席勒创作的一首诗歌,贝多芬22岁时读到这首长诗,被其磅礴气势所吸引,产生了为这首长诗谱曲,将其变成一部伟大音乐作品的想法。事实上,这部作品也凝聚了贝多芬毕生的力量和信念,由于工作和生活所迫,创作过程非常缓慢,历时7年,前后搬了4次家才算完成,史无前例地把诗歌《欢乐颂》写成合唱作品,融入到交响曲体裁当中。


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像经历一场非凡的精神旅程。不仅仅是因为作品本身震撼人心,其庞大的演出阵容也是音乐会一大不可忽视的看点。毕竟大篇幅又有分量的作品,可不是一般的乐团和合唱团就能轻易驾驭得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