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5g 生姜9g 人参6g 生
地黄30g 桂枝9g 阿胶9g 麦冬9g 麻仁9g 大枣30枚
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
去滓,再下烊化之阿胶.分3次温服,每次200ml。亦可酒水各
半同煎(阿胶烊化)2次,分服。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安神。
(主治]
主证: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
虚数。
(临证加减} .
1。炙甘草汤在眼科病的应用:根据家传经验炙甘草汤对青
盲、内障、视惑、瞳神干缺、翳陷、目妄见、云雾移睛、神气枯
瘁等均有效。其应用标准:①眼部症状,在外障方面红肿痛羞明
流泪等刺激症状比较轻,病变进行较缓但病程长,难愈.在内障
及青盲方面,除视物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视等感
觉,病变发展亦慢,但后果严重。②健康状况,身体较消瘦、衰
弱、苍老。③舌苔,主要表现淡白而润,淡红少苔,或淡红而中
光绛。④脉象,主要表现为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⑤其他症
状,多数有头晕目眩,体倦乏力,时时心跳,怕冷,多梦少寐,
甚至失眠。[广东中医,1963,f6,:28]
2.甘温除热,叶天士用本方除热,病先有阴虚津枯而致之
四虚发热,故以本方之人参、甘草之甘温,生地、麦冬之甘寒,
去辛温之生姜、桂枝,以治阴液耗散之发热。
3.胸痹加全瓜蒌、薤白、半夏,以通心气。
4.舌边隐青,心绞痛较剧者,选用紫丹参、鲜红花、失笑
散、桃仁、乳香、没药,以括血化瘀。
5。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温
脏腑。
6.身热口干,舌淡红无津,于气阴两虚中,偏于阴虚者,
酌加生地、麦冬、阿胶之剂量,另加何首乌、五味子,以生津
滋阴。
7.心房纤颤,脉不整齐者,本方加仙鹤草,龙眼肉,以强
心安神定志。
8。温热病后期,或发热久延不退,阴津已伤,症见身热面
红,手足心热,口舌干燥,或神疲肢倦,舌质鲜红,脉虚大者,
本方去人参、桂枝、姜枣,加白芍,以滋阴养液,名加减复脉汤
(《温病条辨》)。 附方 、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
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次,日
三次。
(经义阐释) 虚劳诸不足,是指久病气血阴阳亏虚。阳气虚,卫外不固,心气不畅,
故汗出而胸闷。从阳虚阴血不足,故脉象结代,心动悸。行动如常人,但因久病正气衰
败,随时都可发生危险的现象,当引起注意。治宜补心气养心血,用炙甘草汤。方中重
用甘草配人参大枣补益心气;阿胶、地黄、麦冬、麻仁、养心血;生姜、桂枝、酒温阳
行血。由于本方重在补益心血,如心血旺盛,脉行畅动,则脉结代,心动悸自然消失,故
一云复脉汤。
(文献选录} 徐彬:“此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谓虚劳不足者,使阴阳不至睽隔,
荣卫稍能顺序,则元气或可渐复。若汗出由营弱卫强,乃不因汗而爽.反得闷,是阴不
与阳和也。脉者所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言其行之健也。今脉结是营气不行,悸
则血亏,而心失所养,荣气既滞,而更外汗,岂不立槁乎?故虽内外之脏腑未绝,而行
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自绝也。若危急,则心先绝,故十一日死。谓心
悬绝,该九日死,再加火之生数,而水无可继,无不死也。故以桂甘行其身之阳,姜枣
宣其内之阳,而类聚参、胶、麻、麦、生地润养之物,以滋五脏之燥,使阳得复行于营
中,则脉自复。名曰炙甘草汤者,土为万物之母,故既以生地主心,麦冬主肺,阿胶主
肝肾,麻仁主肝,人参主元气,而复以炙甘草为和中之总司。后人只喜用胶、麦等,而
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金匮要略论注》)
(方论) 柯琴:“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用桂枝以通脉,甚则加人参以
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心虚
脉代结,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地黄,麦冬,味虽
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胶补
血,酸枣安神(原方无酸枣仁),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附方 , .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词语注解) ①温温液液:温温,作蕴蕴解,谓郁郁不舒。温温液液,指郁郁不舒,
泛泛欲吐。
②方见虚劳中:是指血痹虚劳病篇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但《外台》卷十七肺
痿门灸甘草汤分量稍有出入,作桂心二两,阿胶三两,大枣四十枚,余药分量相同。
(经义阐释) 本条指出肺痿阴阳俱虚的证治。肺痿有虚热、虚寒之别,但总不离肺
气萎弱不振。肺气萎弱,气不布津,聚而成涎,逆于上,乃见涎唾多;扰于胃,则心中
郁郁不舒泛泛欲吐。本证选用功具补益阴阳的炙甘草汤治疗,表明属于阴阳俱虚的肺痿。
有的注家认为本证如虚热肺痿,如徐彬。然而方中桂枝、生姜毕竟辛温偏燥,于“重亡
津液”的虚热肺痿终究不甚相宜。
(方药评析] 方中炙甘草配桂枝、生姜,人参补阳益气,以复肺气之用;生地黄,麦
冬、阿胶、麻仁滋养阴液,以润肺中之燥。俾津液回,肺气振,则肺痿得愈。
(文献选录) 徐彬:肺痿证,概屑津枯热燥。此方乃桂枝汤去芍,加参、地、阿胶、
麻仁、麦冬也。(此原属仲景《伤寒论.》中脉结代方。)不急于去热,而但以生津润燥为
主,盖虚回而津生,津生而热白化也。至桂枝乃热剂,而不嫌峻者,桂枝得甘草,正气
以行其热也。.(《金匮要略论注》). '
注绂:肺痿者,肺虚气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与
肺痈大不相同.纵有热而咳血者,亦属燥淫所郁之阴火,非实火也。故仲景治肺痿用此
汤及甘草干姜汤,肺枯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
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金匮要略集注》)
按:徐注侧重于津枯燥热,其论详于方药分析。汪注偏责肺虚气惫而夹有痰涎,其
论重在解释病机。二者可互为补充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