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今庸,炙甘草汤,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北京润雨 2023-05-02 发布于海南

李今庸,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外台》炙甘草汤
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讲解〕津枯热燥乃成肺痿,肺不布津,故其涎唾多。肺胃燥热气逆,故心中温温液液。温温液液,即泛泛恶心之意。治用炙甘草汤,人参、甘草、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生津润燥,虚回津生,津生而热自化,生姜、大枣和中,桂枝、甘草和阳而行其津液。



炙甘草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组成

 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一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功用主治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主治:(1)气血虚弱(2)虚劳肺痿

用法与来源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医宗金鉴》说:“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气血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


五运六气解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濒湖脉学》言:“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本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虚劳干咳,痰中带血,自汗盗汗,咽干舌燥等,皆是阴液不足,肺失润养,内燥伤及肺络。故本病主要在心、肺、脾三脏。选用炙甘草汤,因本方君药炙甘草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之功效,《药品化义》曾言:"甘草,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本草经解》述:“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故选用炙甘草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人参归脾、肺、心经,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珍珠囊》言:“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医学启源》又言:“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本草蒙筌》曾述:“人参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故方中选用人参意在增强炙甘草补益功效,同时佐以大枣共奏益气养血,滋补心脾二脏之功。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张锡纯认为,地黄本为补肾药也,重用一斤,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阿胶入肺、肝、肾三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之效,《汤液本草》有云:“阿胶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麻仁滑泽通利,润大肠而滋经脉,隧路梗涩之病宜之。地黄 、麦冬、阿胶、麻仁四药配伍力在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方中加桂枝三两,意在取其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之效,《长沙药解》言:“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配伍性味辛温的生姜,发挥通阳复脉之功。本方温药与滋阴药同用,既可温而不燥,亦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一气周流,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