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20多年来,我用秦老加减的炙甘草汤治疗多例心动悸、脉结代患者(心电图诊断为室上性期前收缩),效果较好。 其处方是:红参6克(先煎,或党参20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阿胶10克 桂枝2克 丹参15克 茯神15克 远志10克 枣仁5克 节菖蒲10克 炙甘草6克。 炙甘草汤 【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 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名医别录》记载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这说明甘草既可以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以益气温阳进而化生阴血以养心止动悸。 本方中生地黄的用量也很大,原方中用到了1斤(汉斤)。地黄是中医里面的一个重要药物,六味地黄丸家喻户晓,其中的主要药物就是地黄。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生地性寒,善于滋阴凉血,熟地性温,善于补肾填髓。六味地黄丸里面用的是熟地,主要是用这个药物的补肾作用。本方中用到的是生地的补血作用,它色黑,可以提供大量的铁质。《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还有通血脉的作用。 人参和大枣益心气,补脾气,滋养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和火麻仁可以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需要说明的是,麻仁就是大麻的种子,多食后会有“令人见鬼狂走”的副作用,不过在合理的用量下则可“主五劳七伤,利五脏”。很多古代的医家都认为麻仁在本方中起到润燥、通便的作用,实际上,现代研究结果显示,麻仁还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 同时,方子中还佐以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其他的厚味滋腻之品在得到姜、桂后滋而不腻。桂枝有扩张心脏动脉的作用,配合着大量的炙甘草,能够为身体提供稳定的心跳,将生地黄和阿胶所产生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往身体各处。 前面我们提到过,炙甘草汤中还可用到了清酒,而在中成药炙甘草合剂中没有这味药。如果大家选择的是自己煎汤服用,可以将上面的几味药材放到水酒各半的溶液中,以便借助酒的作用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没有清酒可用黄酒代替,但因黄酒的酒精含量高于清酒,用量要酌减。 《医寄伏阴论》记载:“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这样的巧妙设计,心脏病焉有不好之理? 心悸时帮你压压惊 心悸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意思是说,如果脉搏一会儿跳一会儿停,中间又间歇,同时病人感到自己的心脏咚咚乱跳,就可以用炙甘草汤治疗。 那么,炙甘草汤到底有什么功效呢? 首先,心脏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中医看来是心脏营养不足造成的,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气阴两虚造成的。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心阴耗损,心脏缺血就会空转,如果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心与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心悸怔忪、气短乏力等症。造成气阴两虚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比如劳神,很多考生为了考试,熬夜看书、学习。上班族可能为了工作熬夜加班,结果耗伤心血;外因,比如伤风感冒了,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直接攻入心经。炙甘草汤对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后遗症疗效显著。 如果出现了气阴两虚,我们要给心脏补足气血,心得到滋养后就不会出现问题了。炙甘草汤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对气阴两虚、心脉失养引起的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都有不错的治疗作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炙甘草汤除了明显的抗早搏作用外,还有正性肌力作用,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的缺氧耐受力。 在生活中,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刺激、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症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患者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症、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失眠也能用 炙甘草汤的主要具有养心气、益心血、滋心阴、通心脉的功效,在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伴有心律失常症状的相关病证。失眠患者如果伴有心悸症状,在通过使用炙甘草汤后,可以达到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效果。 失眠一病总以阴阳气血不足为主。《景岳全书·不寐》记载:“盖寐本户阴,神其主也,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而营阴不足则为其不能入阴常留于阳,引起失眠。病位在心的疾病往往同时影响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脉功能,相应产生失眠及心悸症状。 炙甘草汤是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基础上重用益气滋阴之药,以通阳复脉、恢复肺主治节、心主脉主神的功能。本方一方面能够滋养五脏之阴精,化五脏之气,使五脏气充,以助血运之力;另一方面滋阴益营使血脉充盈,如此使血脉复常,营气得行,卫气得通,心神(包括五脏)得养。因此,将炙甘草汤用于失眠和心悸并见的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炙甘草汤(养心宁心法) 《外台》所取在于益肺气之虚,润肺金之燥,无出是方。至于桂枝辛热,似有不宜,而不知桂枝能通荣卫,致津液,荣卫通,津液致,则肺气转输,浊沫以渐而下,尤为要药,所以云治心中温温液液者(《医门法律》)。 长沙药解:《伤寒》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二两,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麦冬半升。清酒七升,水八升,煮三升,去渣,入阿胶,消化,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其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当心下。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涩,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负,则病转阳明,而中气伤矣。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 近代张锡纯: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而注疏家则谓方中多用富有汁浆之药,为其心血亏少,是以心中动悸以致脉象结代,故重用富有汁浆之药,以滋补心血,为此方中之宗旨。不知如此以论此方,则浅之乎视此方矣。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也,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盖脉之跳动在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实赖肾气上升与心气相济,是以伤寒少阴病,因肾为病伤,遏抑肾中气化不能上与心交,无论其病为凉为热,而脉皆微弱无力,是明症也。 由斯观之,是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与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至其滋补心血,则犹方中兼治之副作用也,犹此方中所缓图者也。 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多忽而不谈,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为500克。考大枣,《神农本草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可互证此义者,在仲景十枣汤用十枚,煎送甘遂等峻药,皂荚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枣膏,大枣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 生地黄,《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逐血痹”;《名医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乃柯氏只认大枣与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营,直看作如卒徒之侣,不知仲景在大枣、生姜相配之方,从未有如此方为30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前医把炙甘草汤各味药量平列起来,而欲取复脉之效,何怪其无验。 【按语】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名方,重用大枣,重在补中缓急,则毋庸待言矣。地黄用至一斤,重在养心血;人参补心气,阿胶滋心阴,麦冬、麻仁滋液润燥;桂枝、生姜,辛以散邪,温以驱寒;又桂枝辛温,入血通脉,加以水、酒煎药,复气血之运行。经方之周密如此,令人叹服! 伤寒邪从水化,暴寒折阳,故《伤寒论》中,回阳救逆之方独多,如四逆、白通、真武之类;邪从火化,伤人阴液,则有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方治。一寒一热,一阴一阳,遥相对峙,正教人以法程焉。 ![]() ![]() ![]() ![]() ![]() ![]() ![]() ![]() ![]() 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复脉汤。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运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禁忌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是以曹氏曰:“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见方证对应是临床之不二法门。曹氏门人姜佐景曰:“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 吾用此方治愈者不胜枚举。如一音乐制作人冯某,因患心脏预激综合征,每遇激动或惊吓,或动作过大即发,心率超出一百次,医院建议做消融术治疗,以炙甘草汤坚持服用三个多月,现已四年未再复发。又一亲戚,电脑工程师李某,患心房纤维震颤并发脑梗,双眼视野变窄。经西医治疗后,脑梗症状有所改善,房纤仍常发作。以炙甘草汤连服三个月,后每月服七八剂。坚持三年多,房纤未见再发。 此方乃养心阴、温心阳、益心气、补心血。姜佐景谓“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 原方:炙甘草四两,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生地黄一斤。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可以说是桂枝汤的衍化方。即桂枝去芍药汤,更加人参、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连同清酒合共十味,在仲景方中堪称大方。动静结合,阴阳兼备,结构严谨,面面俱到,剂量特重,用宏效彰,用得恰当,每收奇效。临床应用时,如非明显真阴亏劫之象,无须去参、桂、姜、枣。如炙甘草汤之卢案,即后世之加减复脉汤是也。 此方尤应着眼的是生地黄、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药。汉代未有熟地黄,仲景书中所载干地黄,应是现今之生地黄,如肾气丸、胶艾汤等,而所载生地,应是现今之鲜生地,如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等。鲜生地难觅,唯以生地代之。本方虽以炙甘草为名,但方中生地黄(鲜生地)重用达一斤。故本方应以生地黄为主药。(防己地黄汤为二斤,绞汁。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一升,按一升约今200ml,需多少鲜地黄方能榨取?有待考证)按柯雪帆氏考证,汉之一两约折合现今15.6g计,一斤相当于现今之249.6g。日三服,每服亦为83.2g。常用量是30~90g。 炙甘草之用量亦为仲景方中用甘草之重者,仲景方用甘草多为二三两,本方与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均为四两,其养液之功亦不可忽视。 大枣用量三十枚,亦为众方之首。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二十五枚,桂枝汤等方多用十二枚,曾称量过十二枚大枣约50g,三十枚则约为125g矣。 桂枝则为仲景治悸之要药,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衍化而来。《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脉者,数而时止也,胸满者即含悸之意。刘渡舟认为:“在临床上,对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寒邪盛,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附子颇有疗效。”可见炙甘草汤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味在情在理。后世加减复脉汤为本方去参、桂、枣、姜,并加芍药。或再加味而成一甲、二甲、三甲复脉及救逆汤、大定风珠等。作为纯养阴液尚可。要治“心中震震”、“脉细促,心中谵谵大动,甚则心中痛”,无异痴人说梦,徒有“复脉”之名,而无“复脉”之实矣!仲景以复脉汤治心动悸已考虑阴液不足,故方中配以大队养液之品。设若阳虚、水气等悸,自会配以附子、茯苓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姜佐景曰:“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 本方水酒同煎是仲师之首创煎法,不可忽视。论中曰:“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历代注家均谓:“清酒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更无须引药上行,可见伤寒注家常落臆解俗套,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此方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清酒注家多谓酒之清者,酒之浊者为白酒,故清酒应属黄酒,如花雕之类,汉时未有蒸馏酒,故不应用高粱酒之类。按近人刘渡舟谓:“一升合198.1毫升”,柯雪帆则谓:“一升合200毫升”,本人曾测量过,普通饭碗一碗水约为175ml。本方以清酒七升,即约1400ml,差不多3斤矣,水八升即约1600ml,约十碗水。煎成三升(600ml)。姜佐景谓:“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大多医者认为不用酒,效果较差,我等观察亦然。故病重者大多加酒。 临床常用本方剂量:生地30~90g、炙甘草15~30g、党参30g(病重者用高丽参10~15g)、大枣15~30g、阿胶15g、麦冬15~30g、麻仁30g(可改用枣仁或柏子仁15~24g)、桂枝10~30g(病重者曾用45g)、生姜10~15g。常以六到十碗水,煎至三碗,再加入花雕酒250~500ml(半支到一支),煎成一碗,去药渣,加入已预先烊化的阿胶,此时药液颇稠厚。再以水四碗复渣再煎,日服两次。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仅八个字已道出本方方证。第179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是进一步描述结代脉的脉象,并且指出代脉为难治。仲景书中言难治者除本方及麻黄升麻汤、四逆汤、硝石巩石散外,多不载方。可能心律不齐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者,器质性者当然难治。姜佐景谓:“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 本方乃滋阴养液、温阳益气之方,可以说是补益之重剂,除“脉结代,心动悸”之外。《金匮要略·虚劳篇》:“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为另一组症状。而《肺痿篇》:“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又为另一组症状。临床上总以体倦消瘦,面色憔悴等虚羸见症为征,舌淡或光亮无苔,脉也可见细弱,代脉则更重,预后当更差。基于此,我常以此方治疗肿瘤化疗后、大病后身体虚羸者。更从仲景用鲜地黄如本方之心动悸,百合地黄汤之百合病,防己地黄汤之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悟出用鲜地黄方多可治心神之证。常以此方治抑郁症之有心悸者。 本方生地、麦冬、麻仁均可致泄泻,如果便溏易于腹泻者可去麻仁,生地减量。曾治一心动过速者服用本方则泻下如水样,日四五次,无奈只好去麻仁、生地,改用茯苓,亦效。话虽如此,《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与其学生章次公同诊一病下利,脉结代,章次公力排众议,以炙甘草汤除去麻仁而收效,又不以下利为忌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