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枥千里楚国亡 虎贲之后肆张扬

 秦岭之尖 2018-04-11

秦楚大战之前的国际形势:

韩(前230年)、赵(前228年)、燕(前226年)相继被灭,赵、燕两国的部分残余势力分别逃往代地和辽东,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魏国80%以上的国土已经被秦军占据,只剩下国都大梁城茕茕孑立于茫茫大地之上。

齐国一直坚守中立,恐怕不想中立也不行,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是个问题。

现在,只剩下楚国似乎还有一点反击之力,不过,秦与楚交战多年,楚国好像历来就没有占过什么便宜,半壁江山都就让于秦国了。这样看,秦国面对的形势“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好”,一统天下好像近在眼前!

可是,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话一点没错!

前226年,王贲进攻楚国,并攻陷十多座城市;

在接下来的灭楚计划上,秦国内部出现分歧,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以李信为首的少壮派主张轻兵突进,快速攻击,只需兵将二十万;

一种意见是以王翦为首的保守派主张重兵推进,稳扎稳打,建议出兵六十万。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王翦的建议更符合实际,不过,李信的观点也有其道理:第一,二十万兵马也不算小数,秦军战斗力强,士气正旺,如果秦军能够找到楚军主力,并能与之决战,秦军的胜算同样很大。第二,动用多少兵马与物资消耗成正比例关系,六十万对比二十万,增加三倍的补给,另外大军团移动缓慢,致使战争时间更长,届时,秦国的花费将是巨大的,秦国为此消耗的财政支出将是天文数字。所以,秦王嬴政从国家的整体效率考虑,决定采用李信的意见。

这样,秦国灭楚灭魏的行动可以同时进行,前225年,王贲率军水淹大梁,魏国灭亡。而如果按照王翦的计划,这两次行动就得分开进行,此时的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志得意满的秦王嬴政不会想到自己的面前还会有任何阻力,所以,他采用李信的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一、秦楚大战一番棋 

(一)战争过程

前226年,李信、蒙恬率领秦军二十万,开始进攻楚国。

前225年,李信在平舆(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北)见图1,蒙恬在寝(安徽阜阳临泉)见图1,分别打败楚国军队。接着,李信又攻克鄢郢见图1,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阳。鄢指的是鄢陵(安陵),郢曾经是楚国国都,后来为了躲避秦国军队的直接威胁,楚国将都城南迁至寿春(安徽淮南市附近)见图1。总体来说,秦军前期的行动比较顺利。

随后,李信前往城父(安徽亳州市)见图1与蒙恬会合,令人没想到的是秦军在此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资治通鉴》记载:“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这段话大致意思就是:楚军尾随秦军到达城父,趁秦军不备,偷袭得手,秦军因此伤亡较重,撤回。

(二)秦军失利的真正原因

要想搞清楚秦军失利的真正原因,我们从需要从这三个问题入手:第一,李信在攻下平舆之后,为何又转头北上攻打鄢郢呢?按正常逻辑来说,秦军一定是先平定北部的鄢郢,再向南攻打平舆和寝。第二,尾随李信的楚军从哪里来的。之前,秦军屡战屡胜,楚军应该早已被打得七零八落,为何还有数量庞大且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呢?第三,李信也算秦将中的佼佼者,为何对尾随自己的敌军毫无防备,秦军情报工作怎么做的?

先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前226年,新郑发生反秦叛乱,秦国昌平君负责处理此次平叛,并将韩国国君迁到郢陈,这说明鄢郢地区此时在秦军控制之下。

可是后来,做为秦国重臣的昌平君又在楚军大将项燕的扶持下,做了几年末代楚王,这又怎么解释呢?

所以结论是:昌平君在平定新郑的叛乱之后,正赶上秦军进攻楚国,于是,他与楚国大将项燕合作,在鄢郢策划了一次反秦政变。

史料没有详细记载昌平君叛乱的经过,可能这是秦王嬴政身上的一块痛处,不愿意留下记录。昌平君一直在秦国任职,并在平定嫪毐叛乱时,立下大功,深得秦王信任,要知道,为自己亲信的人所背叛,这是一种耻辱。

不过,昌平君本身是楚国王室后裔,由于各种原因留在秦国,如果他能够接受秦国的政治体制,荣华富贵也不会少,但他还是选择追随贵族后裔的内心,最后兵败自杀。

那么,第一个问题的解释就是:李信回头攻打鄢郢的原因是为了平定昌平君的叛乱,此时秦军的后路被抄,这是非常危险的。《资治通鉴》记载:“信又攻鄢郢,破之”,说明鄢郢曾经是秦国的,由于种种原因丢失了,现在又重新被夺回来了,而丢失的原因就是昌平君背叛秦国。

自然,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明显了,楚军从哪里来的?这部分楚军就是以昌平君的反秦军队为主,又聚拢了前期被打散的楚军,组合而成。

第三个问题,李信不知道有楚军尾随吗?李信知道有一定数量的楚军在该地区存在,一方面李信可能会有些轻敌,之前楚军屡战屡败,李信不认为他们敢主动找秦军决战;另一方面李信此时有点骑虎难下,兵力不足的问题出现了,李信、蒙恬勇猛非凡连下数城,但攻城、守地都要耗费一定兵力,所以,在城父的时候,秦军兵力可能不会超过十五万,并且连续作战,非常疲劳。而昌平君和项燕的楚军主力以逸待劳,之前也没有太大消耗,退出鄢陵也是战略性撤退,此时楚军集结在城父的兵力可能已经超过李信军队的数量。此消彼长,失败的种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孕育而成了。

这样看,李信方案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昌平君的叛乱,这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但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在秦国新占领的土地上,抗秦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光是楚国,其他诸侯国的王室成员以及大贵族们总在不停地组织各种反抗行动。而楚国离秦国本土较远,在征楚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最大,因为秦军必须要经过刚刚征服的韩、赵、魏、燕等诸侯国,才能直接攻击楚国;而且楚国国土面积广大,秦军对其地形也不甚熟悉,很容易在运动战中被楚军找到漏洞给予痛击!所以,讨伐楚国,重要的不是作战,而是控制,军事、政治等全方位的控制!王翦计划动用六十万军队,预计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应是用于控制局面,包括对秦军新占领土地的控制,以及对交通补给线等方面的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