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这年三月七日,苏轼等去沙湖相田,归途中遇雨,不巧雨具已先期拿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不久,雨过天晴。这件生活中的小事触发了诗人的文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了。对待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他一向随遇而安,豁达相待。此词就是借他在风雨中的处惊不乱,来表达他这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任凭春雨潇潇,穿林打叶,我却高声吟唱,冒雨徐行。对风雨的蔑视,隐含着对不幸命运的挑战。而诗人敢于蔑视,敢于挑战,正因为此时此刻,无官无爵,无牵无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几遭挫折,历尽坎坷,地位得失,置于脑后,还有什么值得可怕呢。诗人直抒胸臆,鲜明地体现了他旷达的胸怀超脱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春寒料峭,不论红日斜照, 是雨、是晴、是寒、是暖,诗人一样相处,安之若素,“也无风也无晴”,表现了他淡泊而开朗的性格特征。这一结句和上阕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既是诗人的性格写照,也是诗人对人生的体味,有很深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郑文焯评:“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这首词是在情、理、景中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 读了这首词,眼前就托现出一位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对困境安之若素的形象,这正是诗人的独特形象。他既不同于杜甫在失意时仍刻意追求,忠君爱国;也不同于韩愈在被贬时悲愁痛苦而无以自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