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鳖甲汤
(附: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升麻9g 当归6g 鳖甲30g(先
煎) 雄黄o.5-lg 蜀椒3g
上6味,以水600ml,煮取100—150ml,顿服.老小再服
(老年人、小儿分2次服一一作者注)。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卫阴阳毒,面赤斑斑,咽喉疼痛,身痛有青紫瘀斑,
甚则吐衄,脉弦滑或沉弦。
(临证加减)
1.历代医家对去雄黄蜀椒质疑:本方去温热之雄黄、蜀椒
亦多有争议。吴谦认为是“传写之讹”,并介绍了阴阳毒之外治
法和变证治法,“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
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
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可。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
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生干姜、甘草,
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程云来则在《金匮要略直解》中
附庞安时之葛根龙胆汤、附子饮分别用治阳毒、阴毒.现抄录如
下:“葛根龙胆汤治热毒面赤,阳毒风湿。葛根四两,生姜、升
麻、大青叶、龙胆草、桂枝、甘草、麻黄、芍药各半两,葳蕤、
石膏各一两半。右哎咀,水四升下麻黄煮数沸,去上沫,内诸药
煎三升,去滓,温饮一升,日三夜三。附子饮治阴毒,脉沉微欲
绝,四肢逆冷,烦躁而渴不止。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四破。右
以水九升煎至三升,去附子,盛瓶内,沉井中,极冷,取饮之。
仍灸丹田一二百壮。不效,再服返阴丹、硫黄丸。”目前临床多
用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热瘀型的紫癜病、红斑狼疮,这些均可
供临证参考。[金匮要略讲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对升麻的认识及临床运用经验:升麻具有良好的解毒作
用,用升麻解毒的医家并非少见。张仲景制升麻鳖甲汤治阳毒,
其后《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活人书》、《医方集
解》诸书亦皆有升麻解毒的记载。我认为对暴发性病或误食药物
或毒物致病者均可辨证使用之。临证曾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他
食物、药物中毒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30~45g)
治疗,效果很好。[辽宁中医杂志,1981,fs,:32]
3.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慢性肝炎:基本方为升麻、甘草各工0
"-~15g,鳖甲20一30g,当归工0—30g,广虫6一lOg,生地工2—
20g。血分热盛加赤芍、水牛角粉;湿热蕴滞加白花蛇舌草、土茯
苓;阴虚潮热加太子参、知母、丹皮;血瘀加郁金、桃仁、丹参;
肝肾不足加桑寄生、女贞子、枸杞子;有出血倾向者加田三七粉、
旱莲草;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加仙茅、淫羊藿;脾虚加党参、.黄
芪、白术。每日l剂,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cl,:31]
4.升麻鳖甲汤治愈慢性荨麻疹:基本方为升麻lOg,当归
15g,川椒6g,甘草8g,炙鳖甲30g,雄黄6g。血虚者加丹参、
熟地;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夹湿者加黄芩、白藓皮;风热偏胜
加僵蚕、蝉蜕。每日1剂,2次煎服,第3煎汁用于外洗患处。
忌鱼腥及饮酒。[江西中医药,1988,cs,:28]
5。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药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
蜀椒、甘草,加仙鹤草、生地、茯苓;或加藕节、石膏、牡蛎、
大枣等。[新医学,1979,cl,:s]
6.关于《金匮要略》通因通用变法的探讨,文中结合临床
与原文归纳如下:①唾脓血治以取汗,升麻鳖甲汤证。②吐衄治
以泻下,泻心汤证。③呕吐治以取汗,有水逆之五苓散证;温疟
治以白虎加桂枝汤;产后中风用桂枝汤。④呕哕治以利下,如水
饮为病用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胃热之呕用大黄甘草汤。⑤汗出
治以泻下,大黄硝石汤证。⑥下利治以利尿,此为湿热之剂,逐
湿邪从小便出之法。⑦下血治以取汗,治以刺期门,泻其实热。
[国医论坛,1988,(4);3—4]
7.本方证血热较轻者,加大青叶、生地黄、双花等;血瘀
较重者,加牡丹皮、丹参、赤芍药;吐血衄血者,加白茅根、生
地黄、川军等。
8。烂喉痧:本方加穿心莲、白芷、桔梗,以增强解毒排脓
之力。
9。升麻、葛根、芍药、干姜、甘草。用于热性发疹性疾病
初期,或者因流感而头痛,甚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者,名升麻葛
根汤。[和剂局方]
10.升麻、茯神、人参、防风、犀角、羚羊角、羌活各二
两,桂枝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匕,加生姜一块拍碎,竹沥少
许,水煎,不拘时服。治热痹,名升麻汤。
儿。升麻、葛根、荆芥穗、人参、柴胡、前胡、牛蒡子、桔
梗、防风、羌活、赤芍、淡竹叶、连翘、甘草。水煎服,治麻疹
初起,恶寒发热,名升麻解毒汤。[证治准绳] (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14)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鳌甲汤
去雄黄、蜀椒主之。(15)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
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阳
毒用升麻汤,无鳌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词语注解) ①锦纹:织品的花纹。此处形容面部的色斑。
②身痛如被杖:杖,棍棒。形容身体如遭棍棒击打一样疼痛。
⑧去汗:指去油,去水。
④老小再服:老人与小孩分两次服。
(经义阐释工 此二条论阴阳毒的证治及预后。一般认为,阴阳毒病与感受疫毒有关.
如赵献可说:“此阴阳二毒,是感天地疫疠非常之气.”尤怡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本病因证情不同而分为阳毒与阴毒。如机体素强,或里有积热,受邪后邪正相争较剧,多
发为阳毒.因疫毒邪热侵害,血分热盛而壅于上,故面红有斑似锦纹;毒热结于咽喉,气
血腐败成脓,故咽喉痛,唾脓血。若体质本弱,或里有虚寒,受邪后邪正相争较缓,则
多发为阴毒。疫毒伤人,邪阻经络,内陷血脉,气血凝滞不通,故面目青(斑色晦暗)。
周身疼痛犹如遭棍棒拷打。疫毒结于咽喉故咽喉痛。
对于阳毒、阴毒的预后,仲景指出,“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强调早期治疗,否
则预后不良。因病涉疫毒,变化较快,且累及营血,趁早治疗,疫毒之邪尚可透发;若
迁延失治,则邪深病重,终“不可治”。至于“五日”、“七日”之数不必拘泥,总以早治
为要。 、
历代医家对阴毒的看法多有不同,如赵以德以邪毒在阴经和阳经之不同而分阴毒和
阳毒;魏荔彤以邪毒深浅不同而分阳毒、阴毒;尤怡以邪之隐著、偏表偏里而分阴阳,曹
家达则以寒热分阴阳。然细察原文,阳毒与.阴毒都有咽喉痛和面色改变,区别是阳毒症
状比较明显而阴毒较隐晦。因而阴、阳当以证情来划分,比较明了,易于掌握。
阳毒与阴毒病因相同,以同一方治疗,但二者证情有异,故药有出入。
(方药评析) 方中之升麻,《本经》谓“解百毒,辟瘟疾、障邪”,配甘草,清热解
毒,并可散咽喉之邪毒;当归、鳖甲养阴,活血,行瘀。阴阳二毒均用此四药以清热解
毒,行血散瘀,达邪外出。雄黄解毒,蜀椒导火归源,以降上壅之热,与前四药合用,共
奏清热解毒,行血散瘀之功,可疗阳毒。治阴毒以本方去雄黄、蜀椒之理不明,注家看
法多有分歧。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云:“其去蜀椒、雄黄二物……恐阴邪不可劫,而
阴气反受损也。”徐大椿《兰台轨范》则认为,蜀椒辛热之品,阳毒用而阴毒反去之,疑
误。对此,当存疑待考。
{文献选录) 尤怡:.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
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也。而此所谓阴阳者,亦非脏腑气血之谓,但以面赤斑
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其邪著而在表者谓之阳;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不
唾脓血,其邪隐而在表之里者谓之阴耳.故皆得用辛温升散之品,以发其蕴蓄不解之邪,
而亦并用甘润咸寒之味,以安其邪气经扰之阴。五日邪气尚浅,发之犹易,故可治;七
日邪气已深,发之则难,故不可治。其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
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金匮要略心典》)
王子接:升麻入阳明、太阴二经,升清逐秽,辟百邪,解百毒,统治温厉阴阳二病。
如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阴毒为病,面青身如被杖;咽喉痛,毋论阴阳二毒,皆
已入营矣。但升麻仅走二经气分,故必佐以当归通络中之血,甘草解络中之毒,微加鳖
甲守护营神,俾椒、黄猛烈之品,攻毒透表,不乱其神明,阴毒去椒、黄者,太阴主内,
不能透表,恐反助厉毒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陈念祖:仲师所论阴毒阳毒,言天地之厉气中人之阳气阴气,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
也。盖天地灾厉之气,便为毒气。……妙在蜀椒辛温,使以雄黄苦寒,禀纯阳之色,领
诸药以解阳毒;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
之为得也。(《金匮要略浅注》)
(临床应用) (1)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陆××,女,35岁。生育过多,子宫
脱垂,月经如崩已久,周身肤青紫块,面色灰青,时作咽痛,龈血鼻衄,身软肢酸,脉
弱舌淡(当地医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在五万以下).宜先益血:升麻3g,
炙鳖甲30g,炒当归9g,甘草4.5g,地黄30g,玄参15g,黄芪9克,仙鹤草30g,艾叶
3g,赤白芍各6g,炒阿胶珠12g,归脾丸60g(先煎)。七剂。二诊:上方服七贴后,月
经来时较前为少.又服七贴,咽痛、衄血已解,宫脱亦减轻。自感“有气力得多”,脉平,
舌色转正,以丸剂缓进,以期巩固,归脾丸1000g(每日3次,每次服12g),十灰丸500g
(每日临睡前服9g),连服二个月。
(2)治疗猩红热:次女赛男,患猩红热,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痛、下颌淋巴结
肿大、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服银翘散2剂,恶寒已罢,仍发热咽痛。服普济消毒饮去
升麻、柴胡3剂,另用冰硼散吹喉,咽痛减轻,热仍不退,颈面出现红色斑疹,惟口唇
四周苍白,舌绛无苔,脉象滑数,印象为猩红热。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急送长沙市传染
病院,经化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增高,符合猩红热诊断,一面肌注青霉素,一面用
升麻鳖甲汤:升麻3g鳖甲log、当归3女,去雄黄、蜀椒,加银花lOg、连翘lOg、牛子lOg、生
地12g、丹皮lOg、赤芍6g、桔梗3g、甘草3g,服3剂,红疹遍及四肢,压之可渐退色,继用原
方去升麻、当归、桔梗,加元参、麦冬、大青叶,3剂,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痊愈出院.
(3)治疗红斑狼疮:一病人颜面发斑,在额部两颧特为明显,略显蝶形,其色鲜
红,西医诊断为红斑性狼疮。诊其舌红少苔,切其六脉滑数有力,问诊其患处奇痒难忍,
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发寒热,乃断为《金匮》之“阳毒发斑”。治宜解毒透斑,用
《金匮》升麻鳖甲汤全方加银花一味,5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玄参工0余
剂而愈。
(4)治疗幽门梗阻1例:杨×,男,64岁,1988年11月4 日初诊。主诉呕吐痰
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呕
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此系痰浊内阻,
湿毒内蕴,瘀滞幽门。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
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日一剂,水煎
服。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
除。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治疗慢性扁桃体肿大1例,王×,男,14岁,1987年5月3日初诊。主诉双
侧扁桃体肿大,感冒后加剧已5年。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现症见双侧扁桃体红肿似球
状,右侧为甚,咽喉疼痛,舌红无苔,脉细数。此系外感疫毒,毒蕴血络所致。宜解毒
散瘀,滋阴活血。用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9g,当归12g,蜀椒、甘草各6g,炙鳖甲、连
翘、贝母各15g,生牡蛎、玄参各30g。日一剂,水煎服。服药4剂,红肿消退近一半,
疼痛消除;续服原方5剂,加食适量白醋,调治半月而愈。
(6)治疗子宫肌瘤l例:胡×,女,26岁,1989年3月10 日初诊。主诉月经过
多,经来腹痛已9年,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工987年2月结婚,婚后两年未孕,
经某医院妇检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拒绝手术而求治于中医。现下腹坠胀伴腰痛,月经
量多有瘀块,血丝带下,时欲呕吐,舌紫有瘀点,脉细涩。此为毒蕴胞宫,凝滞凝结。治
宜活血通滞,解毒散瘀。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5克,醋炙鳖甲30g,当归12g,甘草3g,
炒蜀椒、红花各6g,益母草18g,生牡蛎25g,炙椿根白皮50g.日一剂,水煎服。服9
剂后,超声波及妇检报告肌瘤缩小。原方加鹿衔草50克,续服32剂,再经检查肌瘤消
失。后调养3个月而怀孕。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