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Osten.为【三心堆】专属插画 史记·心理学·荣格篇(3) 文/太史孙 出生日期:1875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1961年6月6日 星座:狮子座 出生地:瑞士,图尔高州凯斯威尔 逝世地:瑞士,施维茨州屈斯纳赫特 国 籍:瑞士 毕业院校:巴塞尔大学 36岁 因为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荣格内心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感,找不到立足点。他因此而改变了解梦的方式,不是把自己的理论强加给梦者,只是随便问一些跟梦相关的信息,比如跟梦相关的有过一些什么事情,梦者自己怎么看待这个梦,梦跟这些事情是怎么联系的,等等。是梦者在主导解梦的方向,不是心理学家主导。结果,荣格发现这样解梦才是对的。 太史孙曰:意象对话完全继承了荣格的这种解梦方法。是以梦为中心的,不是以理论为中心的。是梦者在主导解梦,不是心理学家来主导。梦者自己有解,只是梦者暂时还没有获得领悟,心理学家起到的作用是陪伴和启发,使得梦者有机会自己领悟。荣格因为敢于抛弃过去的理论,而发展出了新方法,也许可以算作因祸得福。敢于破,才有立的可能。但其实之前学到的解梦经验也还是非常重要的。内心没有过去丰富的解梦经验,而只是随便问梦者这样一些信息,梦其实是不可能被解出来的。 3 7 岁 做的梦自己理解不了,头脑里出现的幻觉,也搞不懂什么意思。出于无奈,荣格想,干脆随便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于是跟随10岁左右的童年记忆,玩积木,搭房子,搭城堡。工作之余,也没事就捡石头来搭城堡玩。然后在这个活动期间,自己逐步理解了某些幻觉的含义。 太史孙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游戏,它在心理学上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完全开发。尤其玩0~1岁的游戏,价值远大于10岁。特殊情况下,可以帮人找回基本心愿(基本心愿,意象对话心理学概念),找到人生使命。 荣格回到7~9岁常坐的那块石头,自己突然又变回那个石头上苦思冥想的孩子。突然觉得童年世界才是永恒的。 太史孙曰:这是心理成长最有趣的地方之一,能时常回到童年,找回童年记忆,找回童年未经历完成的心愿。这个时候会发现,未完成的心愿,并不会跟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它就像一个固执的孩子,一直期待并且守望着,从未改变。仿佛它是永恒的,不变的。而实际上,每个人内心这种童年的愿望,根本不止一个,也不止一堆,多到无限多。童年是永恒的,也是无限创造的。不像成年的世界让人枯竭。 38岁 被一个幻觉困扰:灾难性的大洪水(后来变成血水),漂浮无数文明的残片,和尸体。荣格通过理解这个幻觉,预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幻觉中血水流到的国家,就是后来一战波及的国家。 太史孙曰:这种幻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想象,蕴藏其中的情感和痛苦,都是真实的。类似的,后来荣格又预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每每看到这经历,我就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还好是做凡夫,像这种鬼东西,真心觉得不会预测的好。
荣格紧紧跟随自己的幻觉,随后幻觉中出现了以利亚、莎乐美,还有蛇。以利亚后来演化成为费尔蒙。费尔蒙是长着牛角的老人,系着一串钥匙,手里还拿了一把。费尔蒙长了翠鸟的翅膀,怪异的是幻觉出现后没几天,荣格家花园里死了一只翠鸟,刚死不到3天,也没受伤,而且苏黎世这一带翠鸟极其罕见。荣格可能是受了这个启发,发现的共时性。 太史孙曰:人到中年看到这个幻觉:以利亚、莎乐美,还有蛇,乃人生大不幸,因为这意味着,小三要出现了。共时性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平行并且等同于科学心理学的重要性,只是目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荣格以为幻觉是自己的,费尔蒙却教给荣格一个道理:思想如同树林里的动物,它们并不属于树林;或者说像房间里的客人,他们并不属于房间。 太史孙曰:实证上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人心会变得很大度,而且开放,并且精神生命成了一种实体,具有自身的客观性。幻觉世界的这些精神实体,可能拥有千万亿年的智慧,比我们作为人的这个实体懂得多得多,它们的到访,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
专注于幻觉的这个阶段,荣格留意到,在现世的这个世界找到支撑点尤为重要。比如通过学历、妻子、子女、病人、家庭住址这些信息来提醒并且证实,自己是一个实际的存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找到这样一个支撑点是非常必要的。 太史孙曰:这可能是荣格没疯,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原因,或许还是最重要的原因。幻觉体验,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膨胀,如果失掉现世的支点,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偏离正道的。要么基于现世而体验幻觉,通过幻觉来提升现世的创造;要么基于幻觉而体验外在现实的虚幻性,让心超越对现实生活的执着。总之只有另一面的任务也完成,才是一个完整的体验。偏执于其中任何一端的体验,都是已经跑偏的。在这一点上,荣格比某些宣称“开悟”的人聪明,他懂得幻觉体验的目的,是把收获带到现世世界,成为现世的经验,比如用于心理治疗,用于帮助病人。那些不能转化的人,其实已经被幻觉淹没。 4 1 岁 荣格有了一次“丢魂”体验,就是灵魂从身体里飞出去的幻觉体验,紧接着家里开始闹鬼。大女儿看见穿白衣的女人穿过房间。二女儿睡觉时,被子两次无缘无故地被扯掉了。同一天晚上,9岁的儿子做了个梦,第二天一早画下来了——平时从来不画画。画的是渔夫在河边钓鱼,魔鬼从天空飞出,咒骂有人偷走了自己的鱼。天使却在渔夫上空说:“他只钓作恶的鱼,不许你动他一根毫毛。”画画之后的第二天,大门门铃叮叮叮乱响,但是却没有人。荣格感觉到进来一大群鬼,整个屋子挤满了,喘气都困难。荣格因此写下了《对死者的七次布道词》。用了3个晚上写成,一拿起笔,鬼就消失。《对死者的七次布道词》,笔者看不懂,读者多看不懂,荣格自己,也根本看不懂。 太史孙曰:深信唯物论的我,初次读到这样的心理学内容,内心确是奔溃的奔溃的奔溃的……还以为是跳大神什么的一类主题,然后才反应过来,作者荣格真的是一个科学家,他搞的真的是心理学。后来自己多了一些成长经验,就觉得:荣格是一个很如实的人,他没有把这说成是科学,但他也没有歪曲,或者否认这种经验,他只是如实地在体验,并且很努力地尝试去理解。但愿这个世界上不是真的有鬼,否则……想到晚上走路总在撞到它们,真是有点惊悚;可是如果真没有,如果这世界跟唯物论说的似的,一板一眼,什么都那么实,那是得有多无聊,和沉闷啊。 1916年,经学生朗介绍,与黑塞相识。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6年起,朗给黑塞做了一年半的心理分析,大概210小时。1921年荣格给黑塞做了几周的心理分析。1925年起,朗又给黑塞做了两年的心理分析。荣格很欣赏黑塞的小说《德米安》,并且认为自己可以给黑塞提供德米安的某些信息,因为他在幻觉中体验过。德米安是主人公的精神导师。黑塞的作品深受心理分析影响,他本人也很欣赏荣格,欣赏心理分析。荣格75岁的时候,收到黑塞的礼物,作品《东方之旅》,荣格写信说是黑塞的礼物,最让自己高兴。 太史孙曰:深度的心理成长,从来都不是专门针对疾病患者的,适合各种人群。咨询中经常会碰到各种极具才华的人(有些人心理非常健康,只是想要更健康;有些人的确有某方面的心理困扰,但是同时是极具才华的人),心理健康因此而间接影响到很多人,这也是这个行业的乐趣之一。 4 7 岁 母亲去世前一天晚上,荣格做了这个梦:原始粗犷的森林里,一阵尖厉的口哨响彻宇宙。荒野猎人命令猎狼犬,摘走了某一个人的灵魂。荣格惊恐万分,猛然醒来,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荣格认为消极一面,是母亲被带回到野蛮的部落;积极的一面,是母亲回到了日耳曼祖先那里,这意味着母亲有福了。 太史孙曰:荣格赶回家的路途中,也总是没法完全沉浸在悲伤中。一阵一阵的悲哀,但却总会被舞曲、笑声、欢闹声感染。情绪有点对立。如果把这个外在现象,看成是荣格内在心态的共时,那么可能的确如他自己所言,母亲的死意味着她有福了。真是一种奇妙的心理现象,恐怖并不一定意味着糟糕的结果,可能是两面性的。 待续 关注有心温度的【柿子味道】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