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亲爱的》热播时,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肯定不会被拐走,因为我经常告诉他不能相信陌生人。” 还有父母说:“骗走我的孩子?除非他是诸葛亮!我家孩子被我教得可精了!” 我们之所以自信,一来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告诉过孩子,要保护好自己,不要相信他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车; 二来对坏人的招术过于小看。 所以,我们以为,当孩子面对坏人,一定能自动识别,不会被抢走、拐走,或者被骗走。 可是,真的那么难吗? 人贩子说:“想多了,要拐你的孩子,太容易。” 02 这是一个街头实验。 一个开着豪车的实验人员,经过一栋房子的门口。 房子临街的小花园里,有三个孩子在玩耍。 黄车驶过来后,停在花园的栅栏外。 两个姐姐马上走到花园边,去看这辆漂亮的车车。 实验人员问:“你们喜欢吗?” 孩子们说:“嗯。” “要不要上车兜兜风啊?” 孩子们会答应吗? 会告诉家里的父母吗? 没有。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啊好啊!” 然后兴奋不已:“我们出发!” 撒腿就往陌生人的车子跑去。 不仅如此,两个小姐姐还把弟弟也一起带了出去。 大家兴高采烈地、毫无防备地,坐进了陌生人的车子。 妈妈正在窗口里看着这一切。 震惊不已,也心酸不已。 是的,这个母亲也和我们一样,也教过他们自保,教过他们防范,教过他们不可上陌生人的车。 但只要一点小小的诱惑,孩子们就会把告诫与规训,全部忘在脑后。 你可能认为,这三个孩子上当,是因为他们太小了。 那么,大一点的孩子呢? 这两个正在玩篮球的男孩,应该有10来岁了。 他们会上陌生人的车么? 当“大黄蜂”经过他们身边,其中一个少年首先叫起来:“那是变形金刚的吗?” 实验人员说:“是啊,这是变形金刚的大黄蜂喔〜” 同时发出邀请:“要不要兜兜风啊?” 两个男孩会上车吗? 上了。 他们毫不犹豫地上车。 扔下篮球,撒腿就跑,毫无防备地坐到了车里。 而他们的父母,就在后面的房子里。 孩子们完全没想到要问父母一句,更把“不能坐陌生人的车”的告诫忘到了九霄云外。 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真的比我们想象的更薄弱啊。 03 再来看一个实验。 一个小男孩站在路边。 实验人员开着车经过,摇下车窗,对他说:“上车吧,你妈让我来接你,她说要给你一个惊喜。” 小男孩想都没想,就上了车。 下图中的两个女孩,面对实验人员的“你妈妈派我来接你”也是毫不怀疑,坐上了陌生人的车。 以下穿白衣的男孩,同样如此 。 是孩子们完全不知道危险的存在么? 不。 他们知道。 这个穿白衣的男孩上车后,说:“我给妈妈发个短信确认一下。” 实验人员说:“请自便。只是,你为什么不在上车前确认呢?” 是啊,亲爱的孩子,为什么不早点确认呢? 上车前确认,一场噩梦就能避免。 上车后确认,要是出了事,遇见了坏人,那就为时已晚,只有等着听人处置,爸爸妈妈想救你,恐怕也很难了。 更麻烦的是,诱骗孩子的方式非常多。 用“你妈妈让我来接你”只是其中一种,还有更多的招术,令我们防不胜防。 比如,下图中的实验人员,用“前面有更好玩的精灵”把路边的女孩骗上车; 用带路之名,将孩子带上车; 利用父母在朋友圈晒的信息,叫出孩子的名字,并说出父母的工作、姓名、模样,将孩子拐走。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04 以上这些情况,都发生在父母不在场时。 如果父母就在身边呢? 继续来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里,父亲就坐在游乐场的长椅上玩手机。 玩得很入迷。 孩子则在旁边的滑滑梯上玩耍。 这时,实验人员走到孩子身边,尝试让孩子跟他走。 孩子会走吗? 会告知坐在另一边的父亲吗? 我们接着看。 实验人员拿出糖果,诱惑小男孩。 并告诉孩子,“那边正在免费发放巧克力,马上就没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小男孩就这样跟着测试人员离开了。 父亲毫无察觉。 几分钟后,测试人员都已经走远了,父亲才从手机里抬起头来,四下寻觅孩子。 但是,哪里还有孩子的影子?! 这个实验,是在父亲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下做的。 假如,父母一直盯着孩子,孩子会被拐走吗? 继续看—— 实验人员牵了一只白色的可爱狗狗,来到一个公园。他先向第一位妈妈打招呼:“嗨。” 然后问:“你会经常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吗?” 第一个妈妈答:“每天都说。” 实验人员又问:“如果我走到孩子那里和她讲话,她会跟我走,还是跑回来找你?” 这个妈妈自信满满地说:“我确定她不会和你讲话。但你可以试试。” 然后指着那个穿牛仔服的女孩,说那就是自己女儿。 实验人员走过去,说:“嗨,来看看这只小狗。” 孩子一见,眼睛立即发亮,雀跃着跳了过去。 “你喜欢狗狗吗?” “喜欢。” “你猜它叫什么名字?” “糖糖?” 实验人员佯装惊喜无比的样子,说:“差一点就猜对了!它叫甜甜圈。我还有很多狗狗,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看看?” 女孩冲口而出:“好啊。” 然后就跟着实验人员一起走了。 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 母亲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自信无比的孩子,原来如此不堪诱惑。 实验人员找到第二个妈妈。 打过招呼后,也问了类似的问题:“你告诉过孩子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吗?” 第二妈妈同样说,“每天都会。” 对孩子的警惕心和自我保护能力,她同样自信不已。 但是,实验人员通过相同的招术,也将第二个孩子顺利无比地带走。 过程甚至不到半分钟。 这就是孩子们真实的防御能力。 因为孩子天然地相信世界,相信大人,相信世界上的善与爱。 于是,哪怕父母总是反复告诫,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但是,当美好而可爱的人、物、事到来,他们还是会快乐地奔过去。 我们不能说,孩子这样是不对的。 因为,信任是一种很棒的心态。 但如何与陌生人相处,如何真正地防范陌生人,是每一个父母必须为自己,也为孩子补上的功课。 05 第一,不能恐吓。 不要因为想让孩子听话,在他心里种下阴影。 不要用恐惧,来让孩子遵守规矩。 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孩子会因为害怕,对世界不再信任,变得自卑、胆怯、瞻前顾后。 以后不论遇见什么,都会本能地退缩,不敢与人相处,不敢去挑战,不敢去面对困难,成为一个少儿版的套中人。 世界固然有危险。 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吓得不敢动弹,而是让他在爱与希望中,学会应对危机的方式。 第二,让孩子学会应对危机的方式。 首先要记得,不要跟随他人进入私密场所,如车子、房子。还有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教室教堂礼堂树林等。 如果非得进入,先和父母确认。 比如下面这个孩子就做得非常好。 实验人员骗他:“你妈让我来接你。” 孩子没有马上上车,而是拿起手机,说:“我先和我妈确认一下。” 实验人员对此赞不绝口。 如果没有电话,那么,警惕要带你离开的陌生人。 比如以下这个女孩,当她看见路边停着一辆陌生的车,里面还有不相识的人让她上车。立即觉得不对劲,拔腿就跑。 真的是帅呆了。 见到妈妈以后,她扑进妈妈的怀中,吓得颤抖不已。 但是,她的敏锐与聪明,令所有人都大吁一口气。干得漂亮!孩子!面对陌生人,就该这么做! 还有就是,父母要反复告诉孩子,任何行为都有界限,当他人一旦突破,立即让孩子说不。并寻找救助方式。 比如,一个关于儿童自我保护视频里,当实验人员让孩子们把衣服脱下来。 许多孩子毫无防范地脱了。因为想要穿新衣服。 但还是有许多孩子,大声说:“不可以。你是个坏人,快走开,我要告诉爸爸妈妈。” 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态度,就能帮孩子躲过不少危机。 所以,教会孩子,孰可为,孰不可为。 并在家中时不时地进行角色扮演,让他知道,如果遇见类似情况,应该这样做。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家长尽好保护之责。 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可能留在他身边。 如果稍微大了一些,除了必要的自保常识,我们还要为孩子设一个坏人怎么也攻不破的安全网。 安全网怎么设? 教大家一招。 设置一个仅有你和孩子知道的安全密码。 记得夏天在参加综艺节目时,节目组也有一个环节,是让爸爸妈妈离开,让陌生人去接姐弟俩。 夏天的做法,值得所有家长和孩子学习。 当时,夏天和弟弟坐在长椅上,等着妈妈来接他们。 等了好久,爸爸妈妈也没来。 等得好难过了~ 这时,夏克立找到一个陌生人,告诉他:“你去跟他们两个说,我是来接你们的。” 该路人答应了,走到姐弟俩旁边,和他们打招呼。 夏天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捂住弟弟的嘴,说:“不要,你是陌生人。” 路人反复说,是你爸爸妈妈让我过来接你们的,他们在车上等你们。 哪怕再想见到妈妈,夏天也没有跟他走。 而是问出了一个问题:“那,我们的安全密码是什么?” 夏立克和妻子在家里设了一个安全密码,并经常告诉孩子们,如果在外面遇见陌生人,只要安全密码一对,那一定就是爸爸妈妈让他来帮助你的。 如果安全密码不对,那肯定就是坏人。 该路人想了想,说:“安全密码?有啊,是......口香糖。” 夏天一听,立即坚定地拒绝:“不行,你不对。我不给你机会了。” 此后,不管该路人说什么,她再也不相信。 夏天能如此准确地规避风险,与夏克立科学的保护方式不无关系。 如果我们也想孩子平安地度过一生,也应该多学学。 世界很大,孩子很小。 他会遇见什么幸运,我们不知道;他会遭遇什么危险,我们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一套盔甲,一把武器,让他能慢慢地走出门去,与世界连接。 盔甲就是观念。 武器就是自保方式。 当孩子拥有了这两者,并越来越懂,越来越擅长,父母们才可以适当地给予他自由,让孩子自己去爱,去遇见,逐渐成长为他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