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作。”—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不知道多少人做学生的时候曾摘抄过名言?我摘抄过,而且抄过很多。上面三句话写在当时专门准备的一个精美笔记本里,如今拿出来看看,除了满满的回忆,感悟也不一样了。以前,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句,语言优美又富有哲理,甚至还特意背诵过。现在,我更喜欢第二句和第三句,因为它们道出了读书和学习的具体之道。
关于如何有条理地阅读一本书,吸收里面的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简短的名言虽然能带给人们启迪,却无法提供系统的借鉴。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好比一把钥匙,轻松带你进入阅读的世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是一位日本作家,毕业于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报社就职,创造了独特的信息整理方法,在商务人士圈广受欢迎和好评。除了网络与专栏杂志撰稿人的身份,又因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生活、工作、旅行等点滴日常,被称为“笔记本作家”。
从表面上来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了如何用一本笔记本串起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检索等五大步骤。从本质上来看,笔记方法的背后其实传递了三件重要的事项--带着目的去读书,读有所思才是关键,能够系统地输出说明真正地吸收和转化了书中的知识。
第一:带着目的去买书&读书
康德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一样恰当。
2015年,《曾国藩家书》大热,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店里,都被放在显眼的位置着力推荐。我因此受到吸引,冲动之下就买了,拿到手却发现里面尽是拗口的文言文,便改看翻译的白话本,可又不熟悉里面的人物和事件,毫无头绪和乐趣,于是就手丢下,至今再未重读。
不知道多少人买书的时候像我一样不知道自己为何而买,又为何而读?如果从来没仔细想过这两个问题,买了坚持不下来或者读了毫无收获,那再正常不过了。鉴于此,《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强调一定要带着目的去选书、购书,并且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具体的流程如下:首先生活中随时收集相关的读书信息并记录下来,接着查找是否有该方面的合适书籍,然后制作购书清单(制表,写下书名&作者&出版社),最后直奔书店或网上购买。
举个例子。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内容丰富,老师风趣,课程很精彩,但对于英语较差的心理学门外汉来说,并不简单,所以经常看到有人在课程下面留言:“老师讲的好快,跟不上趟!”又或者“谁能分享下这节课的笔记?”结果,真的有大牛出来回复,还推荐了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建议配合视频一起学习。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记下书名,然后去豆瓣等读书网站查看评论,或者去图书馆先借来看看,如果当真是本好书,就可以买下来。比起随意在网上搜索或者到书店闲逛,这更准确切中了要害,省时省力。
选书、购书的目的明确,读书的目的自然也就明确。有了明确的目的,读者可以更好地决定是略读,还是详读,是全篇通读,还是只专注于某一点,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同样是读《红楼梦》,有人想要了解故事梗概,略读即可;有人想要理清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发展脉络,就要关注两人的每次相处;有人想要研究里面的美食,不光要仔细留意里面的菜名,还得额外查资料,才能弄清楚那一道道不知所云的菜都是个啥玩意儿。
第二—读有所思是关键
“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到网上一搜,关于读书思考的名言简直就像冬捕的鱼一样多,瞬间能复制粘贴好几页。毫无疑问,思考太重要了。可是,思考也不易得。当把所读的精彩文章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产生了刹那间的感悟或者灵光一闪的模糊观点,才算看到了一点思考的火花。对于这些精彩的原文及其刺激下的宝贵想法,奥野宣之提倡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记录下来。
“葱鲔火锅”是一道日本料理,由大葱和金枪鱼段制作而成,只不过里面的大葱并非调料,而属于配菜,和锅子里的鱼肉一样重要。顾名思义,这种笔记是要读者一边摘抄,一边写评论,且认为两者同样重要,不能偏重于其中一方。具体形式如下:
第一段: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出版社 第二段:摘抄(开头画上圆圈) 第三段:评论(开头画上五角星)。
关于评论,也就是读者本身的思考,有人会说:“我不知道写什么?”没事,开始就写“很棒、了不起,说出了我的心声”,也行。但一定要写。不写,永远不会有成熟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如果没有及时记录,过后可能就只剩一点火星子了,别说引燃更多的观点,溅到别人身上都不带疼的,毫无感觉。只有从一开始慢慢积累,等真写出点东西来的时候,才能开启一篇文章的立意或者论点。
第三 系统地输出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培根
写作为什么会使人精细?作为一种书面的输出,它要求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例证切题、充分。但是,做到这几点并不容易。即使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很熟,想要完整地落实到笔头上,也要再经过思考、组织、补充细节资料,反复斟酌并修改,直至最终成稿。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浮于表面,而是内化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章法,想不精细都难。
经常逛天涯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儿,那就是隔三差五就有人对各路明星开帖子点评一遍,或针对演技,或针对着装,或针对容貌,有些还真的很到位,也能吸引不少观众。可是,仔细观察,就发现这些随意说说的帖子虽然有价值,但与真正的时尚杂志文章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归根到底,这些帖子只是最初的零散想法,没有体系,想要真正“成文”,仍需数倍的加工。
从读书到输出,奥野宣之认为读书笔记的重读和使用起着桥梁的作用,让人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知识的转化。所以,他建议多读读书笔记。鉴于笔记中的内容比较散,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最好。也就是,坐地铁、火车或者在机场的时候,请放下手机,远离公号文章,而是改看自己曾写过的读书笔记。有人觉得看公号文章也是一种学习啊…不错,有的公号文章确实品质很高,值得一看。可是,公号文章跟笔记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不成体系,是碎片化的知识,看时直击痛点,过后很快忘记;后者是一本书的精华,像枢纽,既能串起书中的其它知识点,也能联系到已有的知识网,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所以,虽然同样是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效果却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奥野宣之从头到尾都在教读者如何利用一本笔记做好所有跟读书有关的事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从方法论到便利贴,无所不包。你或许不赞同他的方法,认为已经过时;又或许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觉得更适合自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明白为何而读,并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