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山下不长树 2018-04-11
     

帝尧时期就存在日中测影

2003年中国大陆考古学家在史书记载的尧都平阳(今山西襄汾县陶寺镇)找到了这个古城。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祭坛的出土。这个祭坛不仅有类似英国巨石阵观测日出方向的土墙,更重要的是祭坛上还出土了四个直径各为 25cm42cm86cm145cm的同心圆。

 

(一)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wbr>(6)帝尧时期就存在日中测影

(英国巨石阵)

 

截至目前为止,没有人对这四个圆做出正确解读。其实我一看到这个图形,再把最小圆直径比最大圆直径等于0.1724,以及次大圆直径比最大圆直径等于0.5931,我就知道这个地方在古太极图观测位置(33.1度)以北不远,参看地图后果然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圆就是当地日中测影的结果。最小圆的半径是夏至日中影长,最大圆半径是冬至日中影长,次大圆半径是春、秋分日中影长,而次小圆半径则是立夏及立秋日中影长。让我好奇的是少了一个介于86cm145cm的圆(立冬及立春日中影长)。看了出土照片,觉得是被挖掉了。其实也无所谓,只要有25cm 86cm145cm这三个圆就足以说明这是日中测影。我觉得还可以做的是找出当时的竿长是多少?只要在当地拿不同长度的竿于夏至、春秋分、冬至的正午实测就可得知。以周髀算经的数据推测:竿长应在55cm65cm之间。所以,以目前出土的实物证据,我们已可确认日中测影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帝尧时期)。而当时使用的竿长可能只有55cm65cm

 

(一)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wbr>(6)帝尧时期就存在日中测影

(圆的奥秘)

 

到底是几个圆才对?

----原来五行就是八卦

这个问题乍看之下没头没脑,但是这关系着古代中国看太阳定节气的演变过程。我认为先是二个圆、三个圆,再是五个圆,之后是七个圆,最后成为九个圆。为什么呢?古人从立竿日中测影可以观察得知一年的周期及二至(影子最长的冬至,影子最短的夏至。),所以可以画二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来表示。而大小圆半径就分别是冬至与夏至的日中影长。但中间间隔的182天实在太长了,于是观察冬至日后91天的日中影长也画一圆,由于夏至日后91天的日中影长也正在此圆上,于是三圆图就代表了将一年分成四时。

 

(一)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wbr>(6)帝尧时期就存在日中测影

(太极图与四时)

(一)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wbr>(6)帝尧时期就存在日中测影

(五行图)

 

 

接着将这91天中再对分,就又多出了二圆成为五圆。这五圆就是五行。而五行正隐涵将一年分成八个约略均等的部分,也就是八卦。

 

(一)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wbr>(6)帝尧时期就存在日中测影

(太极图与四正四立)

 

 

有人考证说五行历是将一年分成十个月的古历法。我同意上古时有过将一阳历年分成十月的古历法,因为我都可以猜想甚至有过将一阳历年分成八个月的古历法。但是五个圆的五行只能是分成八个部份,要分成十个部份得要等六个圆,而分成十二个部份就得要有七个圆才行。这是因为每一个圆都是以某一日的日中影长做半径所画出的,而最大圆的冬至及最小圆的夏至一年均只经过一次,其它各圆一年都经过二次。虽然山海经中的 ”六荒大山” 可以视为一年十节气,及帝尧时祭坛出土的11个观日缝隙可以视为一年二十节气,但是我们却不能将帝尧时期的二十节气解读为一年十月的证据。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实地观测,在一年中除冬至日及夏至日和实际相符,可以说明它的功能外,其余太阳实际通过观测口的日期间隔差异实在太大了,最少者有9101112天的,最多的有3233天的,中间还有18192224天的,因此,根本无法用一个月36天来概括。所以,我们可以说帝尧时期的历法有看太阳的部分,而且把一年365天或366天分成二十个节气。但却不能说分成十个等长月。我们之所以会把节气除以二等于月数,是因为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约略均等的141516天,乘以二大致等于一月天数所致。

在这些种类的圆中,四个圆和六个圆都不太自然。因为如此一来要不就得放弃第三个圆的春、秋分,也就是形成四时的部分。要不就接受不均等日数的划分。四个圆会把一年分成六份,而六个圆是把一年分成十份。少数民族有一阳历年分成十个月的,但就不管阴历月了。那帝尧时期有没有可能真是四个圆呢?其实也有可能。有三个圆我确认是冬至、夏至、春(秋)分。另一个则在立夏、立秋的位置。缺少的一个圆是立春、立冬。但有没可能它就不在意这个圆呢?真有可能!考虑黄河流域的气候,每年在秋分(阳历九月二十三日左右)到来年春分(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左右),除了冬至看一年开始,其它时间和农作无关。但我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因为祭坛旁的测日缝隙数目,从冬至到春分和从春分到夏至一样多(各四个)。表示冬至到春分(或说是从秋分到冬至)也是观察重点。另一个原因是:史记记载 ”黄帝建立五行”。所以这五个圆的历法在黄帝时就应该存在了。

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农民历就是自伏羲—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大禹一路传承演变而来。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五行历。而在黄帝之后曾被九黎的历法 ”乱过”,经过颛顼矫正回来后,在帝尧初期三苗又采用九黎历法,帝尧又将其改造回来。到了帝舜时期就已经演变为一阳历年分成十二个部份(七个圆)的新制。到了大禹则再改为和阴阳五行历契合的九个圆,分一年为十六节气的农民历。九黎、共工的历法是什么历法?有那么多人用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九黎、共工的历法可能是把一阳历年分成十个月份的历法,每个月三十六天,每年剩余五日不计。由于简单,所以用的人也多。史记是说它不够准确所以造成不便,我倒觉得因为它的功能和阴阳五行历中的阴历类似—都是数日子,但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不合。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古人最重视的春分及秋分,所以被视为来乱的。陈久金先生考证的中国古代十月历有充足的说明,但可惜的是他正好将二位主角弄颠倒了。陈先生误以为阴阳五行历是十月历,而来乱的是现今使用的农民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主要是陈先生以为阴阳五行历的名称正足以说明它是分为五个阴月和五个阳月,加起来刚好十个月。但是,五行这五个圆却只能将一年分成约略均等的八个部份(八卦),而要六个圆才能将一年分成十份。陈先生所本的贵州十月历 ”吐鲁窦吉.论天地人生” 说:”一年十个月,六气定五季,...” 就说明得要六气(六圆)才能定五季。而他举证看日出的六座山头,也在说得要六个基础点,也就是六个圆。虽然陈先生在此枝节处有部分我不认同,但他的主要论述:远古中国曾存在并被使用过一年分成十个月的纯阳历历法。而且这个历法就是天干的源头,对我来说是深获启发的。

尚书舜典中开头就说 ”…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这说明帝舜时改历为一阳历年分成十二份(七个圆)。由于没有动到五行历中形成春、秋分的中间圆,所以还可被接受。但毕竟影响到了四立(四维),所以大禹再花十三年 ”治水”,(再仔细去看看大禹在治水还是在造历。)再分成十六节气才又和八卦契合。所以,古书上说:”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就是指十月历和五行历之争。六个圆的十月历取代五个圆的五行历,所以不再有中间圆,当然四立(四维,地维)就没了。以上部分还涉及天文历法的演变过程,许多神话如:伏羲创世、女娲补天、共工与颛顼争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洪水及治水等都和历法有关。甚至传说中黄帝发明的指南车,其实也是日中测影的代称。所有这些内容我都在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章节中用尚书及史记以及新出土的战国楚帛书来仔细论证。虽不敢期待所有人看完之后都能大彻大悟,但感受到耳目一新是一定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