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装业的转型之惑:走不出的过去2

 亲斤彳正禾呈 2018-04-11
原标题:服装业的转型之惑:走不出的过去

  KM品牌体验店,兼具品牌推广、时尚消费场所。KM品牌体验店为KM直营店,也是KM品牌产品的集合店,生产线上的新品会即时到达这些城市店面,第一时间展示给年轻消费者面前。每个三线以上的城市会有这个品牌的旗舰店,主营90后时髦人士所青睐的服饰、家居产品。店面会及时采集90后这些KM主力顾客群体的对产品的感受、评价与需求信息,第一时间反馈总部。

  发展终端店铺,解决渠道营销的阻力,这是KM在自建营销渠道方面的努力。像这样的店面,2016年KM投资6个亿,新增300家,试图有效突破传统营销渠道的桎梏。

  低端路线,成本制约

  服装行业,全线低迷。除去高端奢侈品,除去低端大众市场,目前有所表现的就是快时尚领域。无论从价格定位还是消费群体定位来说,这其实是个中间地带。

  快时尚店面、产品、销售都在增长,但是核心的指标——利润却在下降。

  纵览全球四大快时尚品牌2016年上半年业绩,这个现象清晰呈现:

  Zara母公司Inditex :

  Inditex集团第一季度营业额达48.8亿欧元,同期增长12%。 4月30日结束的第一财季中,Inditex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5.21亿欧元上升至5.54亿欧元,同期增长6.3%。 毛利率58.1%低于去年同期的59.4%。 在2016年第一季度,母公司在31个市场开设了新店铺,运营费用增长10%。

  H&M

  净销售额468.74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2.2%; 集团净利润53.57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6.9%。净利率11.4%。毛利率57.6%,低于去年同期的59.4%。H&M在销售管理费用上第二季度有6%的增幅,在上半年的财报中,有8% 的增幅。同时,库存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同比增幅29%。

  优衣库母公司迅销

  截止5月底的前三个季度(9-5月)的销售数据,销售额为1.43万亿日元(约合911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6.4%; 营业利润下跌23%为1458亿日元(92.6亿元人民币),母公司本季度利润下跌46.4%为710亿日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 其中第三季度(3月到5月),销售额为4.2千亿日元,同比上涨7.7%;属于母公司营业盈利239亿日元,同比下跌13.4%。

  GAP

  Gap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跌5%,第一季度的净销售额达34.4亿美元,去年同期净销售额为36.6亿美元; 毛利率35.2%,低于去年同期的37.8%;净利率3.7%。

  从四家主流快时尚品牌2016季度业绩上看,它们深陷行业的高度竞争,在产品同质化和品牌形象上没有多大突破。

  除了面临消费升级、市场结构变化和个性化需求带来的市场巨大竞争压力外,ZARA和H&M在这一季仅有11.3%~11.4%的净利率,优衣库5.97%,而GAP则仅为3.7%,进一步说明服装业整体面临的成本不断增高、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的不妙前景。

  成本增利润减,甚至导致服装企业关闭 ,原因很复杂,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我国人口红利期消失,人力资源成本快速攀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地方税费提高;出口削弱;企业运营和营销成本太高;资金链维持成本高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企业要有决心。很多先例对我们有所启迪。

  (1)、坚持创新,从“市场顺应型”转变为“市场引导型”,从而使品牌立于潮头。

  西班牙品牌ZARA的特征就是上新款极其快速,从商品设计到试做到生产再到店面销售,平均花费10-15天时间,当然它下货也是非常快速的,差不多每三周便全面汰旧货品换新货品,而且很多上柜款式只有少量几件,买完了也不补货,所以顾客如果在ZARA看见喜欢的商品,就要毫不犹豫地下手“抢”下。正因为货品一直保持快速翻新状态,到ZARA购物,才会一直都有新鲜感,这当然也成为让顾客“回头”的重要原因。

  ZARA有近400名设计师,他们在一年中大约设计12000种时装,这两个数字都要远远超过其他知名的服装品牌。这些设计师是典型的“空中飞人”,他们经常坐飞机穿梭于米兰、东京、纽约、巴黎等地,看各种时装发布会,观察和借鉴一些顶级品牌的最新设计,对消费者来说,便宜的价格买到大牌的设计风格,乐此不疲。

  ZARA以“快”为主题,宁愿放弃优秀款的后续销售机会,也要保持上新的频率与节奏,坚持创新的速度与频率。

(2)、产品价值的敷设与品牌积淀

  低价,是快时尚产生的渊源,也是把快时尚送入坟墓的黑手,因为有些快时尚品牌忽略了价格以外核心价值塑造。一味的低价,除了压缩产品的利润空间,误导市场和消费者,还为自己设置了恶性循环的成本深渊。

  产品的竞争力当然不是来自于价格,而是产品的价值敷设和品牌的价值积淀。这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KM是以北欧文化为品牌基础的快时尚设计师品牌, 设计风格倾向于北欧简约自然,注重为大众消费者打造优质时尚生活。自创立以来,KM就坚持走简约舒适、休闲优雅的设计路线,而非追求产品的高贵奢华。并且,沿袭北欧设计师对产品精雕细琢和自然环保的观念,对产品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开发和改良,使其更加时尚、优质、优雅。

  以北欧文化为品牌基础,以简约舒适、休闲优雅为产品设计路线,通过对原料、制作工艺的开发改良和产品价格的有效控制,让消费者只需付出等同于成本价的费用就可以获得,真正实现高性价比的购物体验。

  KM坚持认为,时尚不仅仅表现在产品设计、款型、裁剪上,更是一种文化传达。KM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敷设和品牌的价值积淀,将北欧生活哲学融入产品中,让顾客在体验之时,感受时尚的真正意义。

  近两年,KM每年有上百家新店铺开张,这对他们把握市场,建立大数据管理系统意义非凡,通过实时的门店反馈,数据第一时间发挥最大销售率,既有效降低库存滞销的风险又明确了下一批商品的设计走向与生产计划。

  5、与时代同步、与科技同步,促进企业步入现代化生产管理

  当前,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无论是上游生产领域还是中下游环节,人力资源成本成为经营、竞争的最大桎梏。工资在近两三年翻倍,企业经营压力沉重。

  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必须考虑生产管理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要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半机械化生产走出来,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生产模式,用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身产技术,替代传统的生产环节。这个社会,已经是高度智能化社会,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信用机器代替人原始的手工操作是大趋势,对于服装生产加工环节来说,不仅促使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其核心还在于劳动生产率跨越式提高,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率提升。

  这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业来说,尝试通过机器换人寻求技术红利又是一个摆脱经营成本的选项。目前,日本打算在2020年用机器人逐步替代工资高昂的劳工,以占据价格优势。

  服纺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由此也拉开了我国“机器换人”的大幕。浙江省是率先推行“机器换人”计划的省份,2013年年初,浙江政府推出全面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城市”的“四换”工程。

  比如在服装生产加工领域的有些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引进,对提高生产率效果十分明显。

  服装吊挂系统是在数控机械、机器人、自动化仓库、自动输送等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项目之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单元或系统。一件成品裁好后在这里经过约17道工序,从头到尾一次性完成。该系统能缩短加工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半成品占地面积,保证产品质量。剪线机也是一种取代人工操作的智能化生产机器,比如牛仔服装剪线,效率是人工剪的8倍,这对生产率提升、用工成本下降而言,数字是惊人的。

(责编:李昉、蒋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