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医医国」都不知道啥意思?这么多年的语文白学了

 whd991 2018-04-11

「上医医国」都不知道啥意思?这么多年的语文白学了

古语说:“上医医国,次之救人。”古人认为治国与治身的道理是相通的,《抱朴子》就有“知治身,则能治国”的观点。上医是指深谙治乱之道的宰相,他能襄赞国君治理天下,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医指技术较高的医生,他指导人们各种预防和养生方法,以求防患于未然而得享天年。技术一般的医生便只能凭借药物来祛邪治病。

这个典故源于《国语·晋语》: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著名医家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治) 人”,是医家的职责。

到了唐代,人们对“上医医国”又有了新的观点:《新唐书·甄权传》:“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均是泛指医术高明之医者而言。”大文豪柳宗元在其《愈膏肓疾赋》一文中,通过论述治疗膏肓之疾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国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唐代对医家很是重用。武则天时名相狄仁杰,医道很高,有针到病落的故事。当时有朋友劝他安业行医时,他说:“吾之志在医国,行医治病,乃方士之事。”这说明他的志向是在从政治国。药王孙思邈,却与狄仁杰的观点完全相反,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钻研医道,济世救人,成为“上医”,充分体现出孙思邈等医家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唐高宗李治要孙思邈出来做官时,孙思邈则说:“上医医国,吾不能也,次之人,吾所乐也。”拒绝了唐高宗的好意,继续当他的医生,这说明他的志趣,是在治病救人。

「上医医国」都不知道啥意思?这么多年的语文白学了

因此“上医”一词,既可称颂贤明的宰相等,也可以用以称赞医术高明的医生。所以古代有时称医生为国手。

“上医医国”的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一些人文志士也会自比“活国医”、“医国策”。宋代的文人就比较突出,黄庭坚写过“诚求活国医,何忍弃和缓”的诗句;陆游在《小疾偶书》中也慨叹“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弃疾更有“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的理想。

以医理论国事,体现了古代医家的家国情怀。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用治病的原理,来讲历朝历代更替的道理,更是深刻明了,发人深省:“治天下其犹医乎? 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清代时,医家徐大椿专门撰文探讨“医道通治道论”,他提出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

而歧黄事业,则往往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的称呼。这个成语出自上古时代,歧就是歧伯,黄是指黄帝,这二人是有记载我国最早的中医医生,所以后世医家都奉岐黄为中医鼻祖。

黄帝本姓公孙,因为成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又因他生长于轩辕之丘,故号为轩辕氏。他为人精明强悍,他统领汉族后,励精图治,振兴文化,传说他命令大挠作甲子,仓颇作六书,伶伦定律名,隶首定算数,并咨歧伯作《内经》。

「上医医国」都不知道啥意思?这么多年的语文白学了

歧伯既是医生,又是黄帝的重臣,精通医理和药物,他写出了中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因为他是黄帝指令所写,而且内容大部分形式是以黄帝与歧伯互相问答对话方式叙述的,所以后人又称《内经》为《黄帝内经》。所以,这就是后人称中医事业为歧黄事业的来历,中医有时也自称操歧黄之术。

黄帝与岐伯合著的《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医书,堪称医书经典。内容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二十四卷,记述黄帝和歧伯的互相问答之语。《灵枢》二十卷,主要论述针灸之术。因为《内经》在祖国的医学史上占有首要地位,所以至今犹放射着不朽的光芒,成为祖国医学的指南。

作者:刘永加,鱼羊秘史签约作者。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为影视剧作品《大明劫》剧照,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