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科出版社自营的书店里看到一本《史记精言妙语》,这本书编得挺好的,作者张大可是研究《史记》的行家、学者,一辈子专门研究《史记》。编辑部那几本《史记白话直译》也是他写的。《史记精言妙语》是他个人看《史记》的过程中摘录出来的一些话,有点像我们的《佛教金言录》和《大智度论粹编》。 这本书分三十七章,有箴言类、古谚类、歌谣类、讽喻类、学识、游踪、哲理、修身、处事、交友、世情、立名、爱国、明君、雄主、良臣、人才等等,后边包括成语,因为中国好多成语是从《史记》里来的。
我现在比较喜欢看这种格言类的书籍,不管是从佛经上还是从其它经典名著上摘出来的。因为现在读书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别说把《史记》从头看到尾看完不太现实,就算是白话书,也很少有一本能从头看到尾的了。《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写的,要是没有注释,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懂。现在有这本书把《史记》里好的句子摘出来其实也就够了。我们编《佛教金言录》、《大智度论粹编》也是这个意思。一般人从头看到尾看,有时候还抓不到重点,看不出哪句是好的。
这本书1994年出版,2017年再版。现在作者已经72岁了,出版了《张大可文集》,一共十本,这是其中一本,其他的也都是关于史记的。这也说明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专精,一辈子如果只专攻一部著作或者一系列著作,那就能成为这方面的权威、行家,比如人家要学习《史记》,不得不找你的资料来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有一个“专攻”。有的人可能资质很好,但是换了很多行业,换了很多专攻的对象,最后发现一门也没能专精;有的人可能资质没那么好,可是几十年不变,像打井一样往一个地方打,久而久之就出水了。
这本书是一句话一句话为单位的,比如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这句原文后面就是译文,就是白话直译。还有注释,这句话是从哪出来的,哪篇文章,在什么情况下,谁跟谁说的,包括作者自己的一些理解、阐发。
我们佛教经典讲出世的比较多,即便是入世的,也都是跟实际做事有些距离;儒家跟道家,纲领性的多。《史记》就不一样,因为《史记》是在记述史实,历史是真刀真枪的,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一些事,像一个个公案一样的,是极好的活标本。所谓“有其理必有其事”,再配上事相背后的道理,用一两句话把事情背后的道理给揭示出来,点出本质,这就是司马迁高明的地方。他不光是有思想上的高度、境界,世法也特别通达,司马迁真的非常厉害。
司马迁说自己这本书“究人天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里边内容太丰富了,而且同时它也非常具有文学性,文学描述特别生动。寥寥几句,无论是场面的描述还是事例的描述,都特别美妙且有劲道,古今学史、学文学都绕不开《史记》。 ◆◇ 下面与大家分享几句话,很有道理,让我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
以前不做事的时候看这些话是隔膜的,现在在做事过程中,发现古往今来其实都没什么差别,只不过可能古人做的事更大,我们做的事小,但是义理、道理其实都是一个,没什么两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
一、“祸由怨起,而由德兴”。祸患都是由怨恨起来的,一切的福德都是由德来兴起的。这不是跟佛教很接近嘛。人有怨气的时候,招感的就是他怨的内容,然后就引发了大祸、小祸、奇祸,所以常抱怨的人,命运一定不好。 二、“妖不胜德”,这出自一个典故。商朝的时候,突然在宫殿里面长出了一棵桑树。这棵桑树生出来,一夜之间就成为合抱之木。一般的树木长几十年才成为又大又粗的树木,而这棵树一夜之间就长成了。人人都传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这个国家要有祸患。这时候,一位叫伊陟的大臣劝当时的商王太戊修德行,“妖不胜德”。妖术再厉害,你修德行,他也妨碍不了你,障碍不了你,邪不压正嘛。果然太戊就努力地修德,后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而且这棵桑树自己就枯死了。 这本书好就好在每句话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且是史实,信史。这句话其实挺有启发的。“妖不胜德”,“妖”往往都有一种超出寻常的力量,容易引起一些人的恐惧。但是这句话就说明,只要你修德,就能胜过妖,因为德是光明正大的。李元松有一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很努力地修高尚的德行的话,九天之上都有他的光明。妖或阴性的东西,确实是妨碍不到他,而且最终会被他制服。 “妖”,不限于妖孽、妖术,泛指一切不正当的行为、手段。比如说一个人很有智谋、聪明,他的能力超出一般人,用的手腕也是一般人用不出来的,也可以划为妖类。但是,他虽然有这样的本事,他不胜德。有德的人虽然很简单、很朴实、很质朴,只会用直来直去的一些方法简单处置,但是前者胜不过后者。你看有些人很聪明,可是结局不太好;反而那些憨憨厚厚傻傻的很简单的人最后做成事。 三、“众怒不可犯,众怒如水火,不可救也”,这话也说得特别好。众人的愤怒不能够去触犯,“众怒如水火”,像水火一样,水难和火难根本就无法解救,提醒我们不能做让人神共愤的事。《吕氏春秋》里还有一句话叫“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一个人做的事如果让所有的人都戳着脊梁骨骂他,那他即便不得病,也会暴死的。跟这句话意思差不多。 四、“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鸷鸟”就是一种凶猛的大鹰,它要想袭击目标的话,一定把自己先隐藏起来。这是做事的一些技巧。 五、“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也”,聪明、很敏锐的人,往往受到死亡的威胁,因为他太喜欢评论人,他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又博学又善辩的人,也经常受到灾殃。为什么?因为他老是喜欢把人的短处、不好的地方给发露出来,甚至给说出来,这样就会招致一些灾殃。 六、“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保密才成就的,秘而不宣,能成大事。事情落败,往往都是因为提前泄露了。这个其实也是符合常理的,做事需要这样。我经常跟人说,做任何事,恒需隐秘未来之计划。 七、“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受到上司或者国君的宠爱的时候,你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你要是被主人憎恶的时候,你怎么做怎么错。 书中举了当时韩非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弥子瑕,他很受魏国君王的宠爱。按照魏国的法律,偷驾君车是要犯断足罪的。有一天,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很着急,半夜就偷坐了魏君的车出去了。魏王听说之后,因为他宠爱弥子瑕,他说“挺好,弥子瑕很孝顺,不惜冒着断足的罪去看他的母亲”。又有一天,弥子瑕和魏王去果园里玩,弥子瑕吃了一个甜桃,很好吃,吃了一半就献给魏君。魏君就很感动:“哇,弥子瑕真爱我呀,自己吃还想到我。”过了一段时间,弥子瑕失宠了,被嫌弃了。这时候魏君就改口了:“你看弥子瑕这个东西,曾经假传我的命令驾我的车,又把吃剩下的东西给我。”就把他给治罪了。 八、“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什么意思呢?羊很多,皮很多,但是一千只羊的皮比不过狐狸的腋毛。“腋”,就是“集腋成裘”的“腋”。为什么?质不同,东西不一样,就好像一车冥币比不上一张真钱。这意思跟我之前写那个《信仰不是打群架》很接近。 九、“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诺诺”就是“哦哦哦,是是是”,就是人们随声附和的样子。这些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一直附和。“谔谔”就是很正直的样子,是有主见的人。“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周武王集思广益,各种见解他都敞开,即便有批评的话他也接受,所以他就昌明。殷朝的纣王不允许任何人议论,所以“墨墨以亡”,他就亡了。 十、“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欲望而不知道满足,会失去前面他所享受的。“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他现在占有,不知道节制,就会失去他现在已有的东西。你看,这话什么时候、哪个年代都对。 十一、“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一个人他的事功成了,但是他不能一直占据这个位置,他要知道全身而退。 十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以前我们都背过,那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太小。现在再读,就很有感觉。 十三、“为善者天报以福,为非者天报以殃”,其实这是很原始的因果报应观念。这个观念最初可以上溯到《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也是最原始的善恶报应的思想。东汉之后中国人接触佛教,其实是因为有这些思想基础土壤的,佛教很容易就嫁接过来。 十四、“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其实是有典故的,典故在哪?典故是来自于东方朔。这句话来自于《论语》,但司马迁这里写的是东方朔。东方朔特别有智慧、幽默,诙谐多智。为了避祸,他平时就装得疯疯癫癫的,你不知道他的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给人嬉笑怒骂的感觉。他从来不正常说话,不会好好说话,但是也能达到劝谏汉武帝的目的。但是他在临死前正经八百地劝汉武帝远小人,远谗官。汉武帝觉得很奇怪,东方朔怎么也讲起正儿八经的话,结果没几天东方朔就死了。 司马迁这里评论东方朔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这让我想起念佛人,像“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的黄打铁;像不识字的崔婆,“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踩莲花步步生”,人家问她谁写的,她说“我写的”。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走时候,讲的都是最真实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