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3岁,2012年1月4日因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年,渐进性加重而收入院。入院诊断:左膝骨性关节炎。入院后第7日,患者“左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体温正常,血液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1.O×109/L,中性粒细胞77.7%。给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2.5g静脉滴注,2/d,共用药5d。同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功能恢复满意,出院。但半年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上段前内侧皮肤红肿、疼痛并发热,且感左膝关节肿胀、疼痛并活动受限,急查血液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19.2×109/L,中性粒细胞86.5%,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诊断“左膝关节感染、左小腿软组织感染、左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第二次收入院。入院后第3日,经充分讨论,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膝关节感染扩创,人工关节假体取出、抗菌药物骨水泥占位器置入术”(术中可见关节襄有淡血性混浊关节液,表面及植入的金属底座结合部乳白色脓苔形成)。术后给予足量抗菌药物、消肿镇痛、抗凝血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后出院。2012年12月1日因左膝关节及小腿胫前皮肤轻度肿胀、皮温稍高,左膝关节屈伸动度明显受限,第三次入院行“左膝人工关节翻修术”。查体:左膝关节甡换术后改变,关节间隙可见骨水泥占位器,位置及大小满意。股骨骨端边缘毛糙,考虑与感 染有关。入院第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膝关节抗菌药物骨水泥占位器取出、人工膝关节假体翻修术。术程顺利,术后给予抗感染、消肿及镇痛等对症治疗,恢复良好。住院总时间91d,费用20.9万余元。

1.深部手术部位感染
2.未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2012年1月10日,患者进行左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近半年,因左小腿红肿活动受限,发热39℃入院。查体左小腿内侧可见0.5cm×O.5cm皮肤破溃,皮温较对侧明显增高。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19.2×109/L,中性粒细胞86.5%,具有血培养指征,但没有及时进行血培养。再次手术术中可见关节囊有淡血性混浊关节,表面及植入的金属底座结合部乳白色脓苔形成。术中如做关节分泌物培养,可能找出致病菌,给予有针对性的彻底治疗,就有可能避免第三次入院行“左膝人工关节翻修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经济损失。
3.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1.外来器械感染
2.感染发生的时间
3.医院感染的危害
4.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加强外来器械管理 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专项的关于外来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法。根据国家《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外来器械管理,制订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办法,力争做到以下方面。 (1)所有外来器械均由医院同意招标进入,外来器械供应商与消毒供应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运行模式。运行流程:医生-机械供应商、业务员-消毒供应中心-接受清点、分类标注、清洗、消毒检查、组装、配包装-灭菌-无菌物品存放-生物监测合格后送手术室。
(2)根据器械的材质、复杂和稍密度分类,严格按照标准清洗流程进行机械清洗或手工清洗。质检员认其检查器械清洗质拯、功能和数忧。过重的器械包可分解包装,符合包装体积、重量要求。包装材料达标,植入物包使用纸、塑复合包装,无纺布或皱纹纸,包内放置第5类化学指示卡(爬行卡),包外注明供货公司名称、器械名称、使用专业、灭菌日、期失效期、灭菌锅号、锅次。与供货公司业务员共同核对器械名称、功能、数批后方可封包,包装者和公司业务员双签名,并进行外来器械包装登记。根据器械材质选择高温或低温灭菌方式,特殊器械根据厂商提供的灭菌参数及实践验证进行灭菌,经监测合格后由专人送手术室。植入物包供货商应按照计划提前送医院,经审查合格后进入流程,包外标签应特别注明受植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专业手术医师、产品单、序列号等信息。灭菌时必须每锅进行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后方可放行。做好检测记录,发放信息必须录入可追溯信息,资料存档3年。
(3)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灭菌过程挑战装置(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如出现生物监测阳性,立即执行召回制度,通知使用医师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部门,查找原因,积极整改。
(4)加强与器械供应商、手术室交流、沟通,及时交换意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做好与器械供应商和手术室的工作配合,学习和掌握不同器械的正确处笠方法,优化配送流程,缩小手术等待时间,保障手术安全。
2.严格落实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
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