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薪难讨年轻人欢心:年入5万做宣纸 他们呆不住只想去大城市

 zzm1008图书馆 2018-04-12

安徽泾县乌溪村,中国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但它却是大名鼎鼎的宣纸生产之乡。图:工人在调好的纸浆里下槽,这是制作巨幅宣纸。【摄影师:李伟林|编辑:去驴行】

图:清一色40多岁中年工人在进行过浆作业,他们要把池水里的纸浆浸泡于纸帘上。

这是一份体力活,也是一份需要细心的活,工人要把纸浆均匀的浸泡在纸帘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宣纸的品质。

图:工人迅速移场。每次制作巨幅宣纸时就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员工集体配合。对于做了几十年的老工人而言,这样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

图:工人迅速移场。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很新鲜,但对于许多年轻工人而言,千篇一律的制纸生活极为枯燥。

图,一个工人铺陈原纸。这些纯手工的宣纸制作技艺已存在了一千多年,靠的是老师傅手把手教,一代传承着一代。

2006年宣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联合国把宣纸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是因为宣纸制作技艺面临无人可继承的现状。

尽管村上厂子的工人收入(一个普通工人一年收入5万左右)不低于大城市打工,但由于工作时间长,车间环境,工作内容等,让许多年轻工人宁愿放弃高薪而选择外出。图:晒纸车间,夏季的时候晒纸车间温度高达六十多度。

图:一位女员工检查每一张宣纸,凡是发现破的就要抽出来。除此之外,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也是让年轻人逃离农村的原因。老人无奈表示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而手工便意味着枯燥,耐心,辛苦。工匠的精神在新一代中国年轻人身上很少出现,而这对于中国众多文化遗产而言是一件令人叹息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