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执笔:什么是单钩 ,什么是双钩?

 北斗书斋 2018-04-12

启明按:因为有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问我关于双钩和单钩有什么区别、写字时应该双钩执笔还是单钩执笔的问题,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跟大家解释下书法执笔中单钩和双钩的区别。同时也特意拍摄了单钩和双钩的手势图片,希望对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什么是双钩、什么是单钩有帮助。


单钩,也叫“单苞”,就是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其余的手指都衬垫于笔管后方。因为只以一个食指主钩,所以称为“单钩”。


单钩图解


知道了单钩,那双钩(也叫“双苞”)就很容易理解了,无非就是食指和中指为一组,形成钳制状,其余手指衬托于笔杆后方。


双钩图解


五指参与的双钩执笔法是当下最为普遍的执笔法


启明平时写中楷或者大楷喜欢用双钩执笔,因为手指活动空间大一些;写小楷,则更喜欢用单钩执笔,尤其是用鸡距笔这种笔杆特别粗的笔写小楷,活动空间虽小了一点,但是写小的笔画,自我感觉会精确很多。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其实是我水平有限。^_^


另外,关于五指双钩执笔,我还想结合图片多解释一下,都是自己的一些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这是双钩执笔法,也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执笔方法。


说他当下最为流行,是因为当下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执笔的。其实,古代还有很多执笔方法,大家如果对各种执笔方法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之前在启明书法博客发布的《古代人是怎样拿毛笔的?(附王羲之执笔图及历代执笔方法)》


1.擫(yè):同“擪”,(用手指)按压。在这里是指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2.押:同“压”,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擫还是押,都是一个静止的动作。也就是说在书写过程中,拇指和食指基本上是没有发生物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的。(当然了,如果您捻管的话,是会存在位置横向移动的。)


3.钩:动词,钩取、钩住。这里指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注意这里说的是要钩住,如果没有中指把笔杆钩住,笔的运动范围会变得很大而且不好掌控。不信你可以自己自己试试。中指不参与执笔的话,笔杆是不是可以在空中任意摆动。


但是话说回来,钩回来的前提,是在钩回来之前有送出去的动作。这马上就涉及到下一个动作——格。


多说一句,表面上,食指和中指居于笔杆的一侧,好像是一组的,实际上,运笔过程中,食指基本不会动,而中指则会有极细微的位置变化


从角色扮演上说,食指和拇指才是一组,它扮演着和拇指一起捏住笔杆的角色。


4.格:动词,有抵抗、阻止、抗拒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用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5.抵:排挤、推挤、抗拒、抵挡的意思。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


小手指和无名指是一组,他俩负责你在钩回笔的过程中把笔抵住。


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对于很多初学者,许多老师只顾及示范静态的执笔姿势,而忽视了毛笔在运笔过程中的手指的细微动态变化,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握笔后五指变得十分僵硬,觉得书法难学,望而生畏。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学会基本的执笔方法后,在纸面上随意写一个竖画,或者竖勾,感受一下钩和格的这两个微妙动作。


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

拓展阅读:


据南京博物院原艺术研究所长庄天明先生考证,晋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与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宋代虽以单钩式执笔为主,但双钩执笔法渐兴,至元代单钩法与双钩法已呈并行的趋势;明代虽仍采用单钩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清代出现单钩、双钩、四指、回腕等执笔法多元并存的局面。


  “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人始终用两三根手指拿毛笔,清代才出现四指。”


日本人沿用了中国古代人普遍使用的单钩执笔法


关于单钩和双钩,古人也有一些论述。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yǎn)其笔。


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压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