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天然首选 2018-04-12

图/文:胡波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一:占鳌公祠宽敞的前天井(摄于2008-1-2)

 

    行走在永康城乡,我们发现有宗祠的地方必有成片的老宅,有乡民聚居的地方也大多能找到一处甚至几处宗祠的遗存,古人所敬重的这种一脉相传的氏族宗族血缘关系,正是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一种体现。新年第二天,我们在象瑚里村又解读了一段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象瑚里,一个比较偏僻的村落,需要在永康汽车东站乘坐前往方岩的汽车,在派溪村下后再转小蹦蹦可达。村中以李姓为主,现存占鳌公祠、仁寿堂、慈孝堂、燕贻堂等四座古建筑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由同个家族先后建成,这主要归功于该家族一位吕氏太婆勤俭持家创下的基业。

 

    占鳌公祠是为李氏占鳌公(吕氏太婆之夫)所建造的宗祠建筑,前后三进,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外有四柱五楼牌坊式砖雕门楼和五花马头墙,“占鳌公祠”四字相传为清代名臣李品芳所题,额枋浮雕“双狮戏球”、“鲤鱼跳龙门”、“福禄寿喜”、“琴棋书画”等吉祥图案,有木制斗拱出跳。门厅、正厅各三间,寝堂五间,左右厢楼各十间。前天井厢楼与门厅用井口纹、回字纹隔扇门窗,万字纹护栏和花牙子式落挂,牛腿、雀替都是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动物造型。正厅堂号“听彝堂”,匾额、祭台均为原物,石柱木梁结构,明间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次间穿斗式,前檐饰木雕雌雄狮子各一,后檐用穿堂与寝堂贯通,分后天井为二池,两旁厢楼前有八边形落地罩,这给庄重的祠堂建筑增加了灵秀的江南园林风情。寝堂地势高出正厅五步台阶,分三路入内,其中正三间设五抹隔扇门各六,用镂雕、浮雕技法刻出博古花卉、亭台楼阁等。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二:占鳌公祠外景(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三:从占鳌公祠中厅看前厅(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四:占鳌公祠檐下牛腿(摄于2008-1-2)

 

    仁寿堂、燕贻堂和慈孝堂是李氏民居建筑,均以巷弄相隔,呈曲尺形分布,传说是占鳌公与吕氏太婆为三子所建。仁寿堂的堂号“仁寿”,即仁德而长寿,取自《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该建筑为两进堂楼屋加两天井,围以厢楼,正面入口处设漏花砖墙,厢楼山墙下辟两门,后堂楼穿廊两端又辟两门通入院落,前天井较狭长,后天井则较宽敞,檐下牛腿雕“S”形倒挂龙,琴枋雕佛手,雀替雕家畜类为主,隔扇窗则是卷草花卉和几何图形的组合。燕贻堂的堂号“燕贻(诒)”取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有为子孙后代的安吉作好打算之意,该建筑为两进一天井的四合院布局,雀替、花牙子、护板、隔扇门窗、匾额等保存完好。慈孝堂的堂号“慈孝”二字告戒族人要以慈爱孝顺之心敬老怜幼,此建筑除前进为单层大厅外,其余都与仁寿堂类似,里面居住着一位百岁阿婆,至今还能穿针引线,在她身上我们似乎找到了两百多年前吕氏太婆的影子,也找到了中国妇女亘古及今的传统美德。

 

    在寻访象瑚里村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李茂侯、李望高等热衷于文物保护的村民,特别是李望高,他撰写的《乐常太婆》一文从史料、传说、建筑等方面阐述了象瑚里村李氏家族的发展史、吕氏太婆的功业和自己对四座古建筑保护的呼吁。我想如果有更多的村民能像他一样,那些濒临灭绝的乡土建筑、乡土文化才真正能看见希望的曙光。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五:仁寿堂和燕贻堂的木雕隔扇窗(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六:燕贻堂的古匾(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七:慈孝堂的百岁老人(摄于2008-1-2)

 

    从象瑚里村步行至堂慈村,见村口大樟树下有一处叫潜夫公祠的古建筑,大门设八字墙,两进两天井,内部梁架结构较为特殊,但年代估计不会久远。再行里许就是文楼村,这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以颜、程两姓为主,分别由元初和明中叶迁入,村中有诸如进士第、大京兆第等明代大型建筑群,后者现为永康市文保点。

 

    大京兆第面临一口清塘,阔气的砖雕门楼采用四柱五楼牌坊式,起翘的屋脊饰宝瓶、吻兽,檐下有斗拱出跳,额枋部分高浮雕毁于“文革”,石刻匾额尚好,题有“大京兆第”、“钦差提督军务巡抚浙江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元霖为顺天府府尹程正谊立”、“万历二十八年五月吉旦”,两腋门分别题“东樵门”、“西樵门”。门楼内中轴线上原建有前后五厅四堂,今存仪门、高明堂、两进后堂楼、厢房等,其余建筑大多为后来改建。大京兆第的主人程正谊祖籍文楼,是载入《明史》的清正名臣,明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分巡云南,后转广西参政、河南按察使、四川左布政使,最后任京都顺天府府尹,政绩斐然,晚年讲学于五峰书院十余年,著有《扆华堂集》十卷。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八:远望大京兆第(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九:近观大京兆第(摄于2008-1-2)

 

    从派溪村乘中巴至世雅村,再转去古山镇的大巴,一路交通便利,总共不足半小时即来到古山镇。古山因山得名,由“鼓山”演变为“古山”,镇政府所在地共设一至四村,以胡姓为主,据传元初时从永康城内迁入。古山一村的胡氏旧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正立面共有七个高低起伏的的五花马头墙构成,所以俗称“七棚头”。它是当地经销火腿生意的富商胡静山建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的大型豪宅,坐西朝东,总共七条轴线,大小十四个天井,房屋百余间,除了北端两条轴线多年前火毁残损外,其余完好。主轴线砖雕门楼巍峨高大,用四柱五楼式,浮雕花草鸟兽,出檐仿木砖制斗拱。所有天井都用统一规格的鹅卵石铺砌各种吉祥图案。建筑内部,特别是前、中、后主厅堂的木雕构件精美绝伦,狮鹿牛腿玲珑剔透、形态逼真,琴枋漏窗等构图巧妙、技法娴熟,显示了鼎峰时期东阳木雕艺人的卓越才情。该建筑不仅在规模、装饰上称奇,其布局也非常出色,主次分明、结构严谨,且所有房屋都有回廊、架空阁楼或门洞相连入主厅堂,这样可把家族成员相对分散独立的生活小空间与整个家族的活动中心汇聚在一起,是封建家族观念的体现。顺便一说,作为本姓,徘徊在胡氏旧宅的雕梁画栋之间我的确有一种无语言表的自豪感。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胡氏旧宅外景(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一:胡氏旧宅内景(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二:胡氏旧宅檐下牛腿(摄于2008-1-2)

 

    离开胡氏旧宅,返回永康城区,在喧嚣的现代化街市背后我们走到了虹霓巷、武义巷历史街区,明代名园紫微园、清代名祠徐震二公祠、清代名桥西津桥、民国名宅徐拱禄旧居和刚落成不久的永康市博物馆等分布其间,形成永康老城最具价值的人文景观带。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震二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光绪年间重修,是徐氏后人为元代始祖震二公所建。建筑分前后四进三天井,每进五间,左右有厢房,均为单层。门厅外设置四柱五楼式青水磨砖门楼和三花马头墙,正中额枋刻“震二徐公祠”,并镶嵌葡萄荷花、琴棋书画等砖雕,檐下用砖制斗拱。四进主厅明、次间均用抬梁结构,梢间抬梁穿斗并用,建筑用材精良、雕刻繁缛、彩画绚丽,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的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祠中有两尊造型独特的松石盆景也招人眼球,据说它们在解放后曾一度流落在外,去年才“落叶归根”。在管理员吕阿公的精心打理下,古祠内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各种书画作品、瓷片假山等都是出自这个年近八旬的老汉。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三:从徐震二公祠正厅看门厅(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四:徐震二公祠第三进梁架(摄于2008-1-2)

 

    在夜幕降临前,我们看到了晚霞中的西津桥,它是全国现存最长的古廊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茅以升的《中国建筑桥梁史》一书。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西津桥原为纯木桥,雍正初年改建成石礅木梁并覆以楼屋的廊桥,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十二个桥墩砌筑成斧舟形且并非在一条直线上,越靠近江心越偏向下游,形成弓状排列,这样的设计应该与减少阻力、分散水流有关。桥屋五十五间,三架梁对左右单步廊,可凭栏观望,中部高耸五间亭阁,重檐歇山顶,悬挂茅以升题写的“西津桥”匾额。桥身有风雨护板,桥头设三花马头墙门楼和重修碑记六通。该桥的造型与武义县的熟溪桥非常相似,是一对美名远扬的“姐妹桥”。

 

    夜色中的西津桥被灯火勾勒出卧波长龙般的矫健雄姿。如果浙南闽北那些大山深处的廊桥是“小隐隐于野”的侠客,那永康西津桥就是“大隐隐于市”的处士。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五:近观西津桥(摄于2008-1-2)

 

[原]『永康三日·贰』:古祠与老宅的对话

图十六:西津桥夜景(摄于2008-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