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宅里的旧梦风云

 苏迷 2018-07-06

沈立群

  突然听到彭佳慧的歌曲《旧梦》,唱着微微风涌起旧梦,拾起一片回忆如叶落。

  在低回婉转的旋律中,想起前几天踏访盛泽镇上的郑氏旧宅,仿佛一个世纪前的旧梦。

  在盛泽镇的舜湖中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上人来车往,两边沿街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衣服店、手机店、小吃店……嘈杂喧嚣的街道,是如此现代化,不免想象着百年前这里是何等景象,其实,在当年这里也是镇上最为繁华的北大街。

  街口一条通向北面的小弄堂,门牌上写着新开弄,往里走进去,左手边一拐弯,来到一个旧宅天井内,四面楼房林立,一看便知其年代的久远,残旧、斑驳、历经风霜。站在天井内,总会让人不时地抬头,看着沧桑的楼房,顿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觉,恍若梦境一般。楼上的窗户外支起的竹竿上晾晒着衣服,透着浓浓的烟火气。天井上端的一片天空,淡蓝、澄净。阴天,没有阳光,旧宅亦如旧梦,像幻境一样,我想就应该是这样的朦胧感吧,如烟、如雾。

  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里算是盛泽镇上的一处豪宅了,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两层带有后花园。第一进是临街的店铺门面,在当年最为繁华的北大街,早年名为长庆坊,郑氏家族在绸都盛泽经营丝绸生意,当年在这里开了一家“郑茂林记”绸庄。第二进是绸庄的账房和办事房,楼上是伙计们的住房。第三进和第四进是郑氏家眷们的住房。第四进的后边还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后花园,花园的后门临靠着敦仁里。在正屋的西侧,当年是厨房、柴房和仆人的居所,东侧面向新开弄的店房则出租给他人。这一栋庞大的宅邸,如今已不复当年的英姿,建于120年前的清朝末年,百年的风雨洗礼,历史浮沉,社会变迁,如今剩下的断垣残壁,仿佛一位耄耋老人,依然守护在时间的渡口,看街上的人来人往。这栋旧宅里住进了一户户寻常百姓,窗外晾挂着的衣服在天井里衣袂飘飘。夜晚时分,家家灯火亮起,窗口阑珊一片,这一切生活的气息,仿佛为这栋百年老宅赋予了无限延绵的生机。

  这栋郑氏旧宅原名世泽堂,柳亚子的夫人郑佩宜便是诞生于此,光绪三十二年的十月,他们正是在这栋宅子里举办了一场新式婚礼。郑佩宜是当时新思潮文化中的一位新女性。16岁时为了不违背祖母之意,白天裹足,夜晚放足,最终未成“三寸金莲”。当时他们的婚礼以鞠躬行礼取代拜跪,郑佩宜不盖旧时的四方红巾,不戴金银饰品,身穿一袭西式粉裙,这场颠覆传统的婚礼在当时的盛泽镇引起轰动,他们将新思潮引入盛泽镇,传为佳话。婚后,郑佩宜与柳亚子相濡以沫,相伴相随,在动荡的战乱年代里,他们东奔西走,辗转于各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居于北京。在柳亚子去世后,郑佩宜捐赠了部分柳亚子的书画著作给苏州博物馆。

  旧宅里,传奇人物的足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白天这里的住户都外出了,家门紧闭着,几许冷清,我们只有在天井中徘徊观望一阵,想象这里曾经的风华旧貌。天井里的盆景植物仿佛在窃窃私语,墙角边的小草迎风傲然,天井里的老青苔绿得如墨汁般浓稠,在砖石间衍生不断。据说郑氏的后人如今大多在海外,曾经来过故乡的这栋老宅寻访祖辈足迹。

  世泽堂的郑氏不但是盛泽的望族,也是有名的书香门第。郑佩宜的父亲郑慈谷于光绪二十七年在世泽堂内创办了盛泽镇的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开家乡新式教育的先河。光绪二十九年郑慈谷与友人一起共同创办了盛湖公学。

  此时,一位老大爷应该是听到我们一行人的说话,走到天井内,问道:“这里是柳亚子夫人的故居啊!”我们回答是的,老大爷一脸惊愕。也许他住在这里很久了,只是不知道这些历史的往事烟云,曾在这里真实地演绎,那些耳熟能详的风流人物,曾经在此居住过,这里布满了他们曾经的足迹。

  天井里一阵微风拂过,石榴盆景开着鲜红的花朵,那灼灼的红色,仿佛瞬间印染了那些逝去的旧梦。往事如烟如尘,旧梦在老宅里远去,当翻开新篇章的那一刻,亦如天井里的陈年老青苔,依旧鲜活着。

  站在天井中,突然有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沧海桑田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