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抚顺人参【上】

 铁血老枪 2018-04-12

众所周知,人参是名贵中草药,素有“百草之王、百药之首”之美誉,古人又称其为黄精、地精、神草,认为它久服可以健身延年,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补药,有很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中国药用史上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就对人参的药性和疗效有所阐述,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药中上品,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记载了人参的众多药用功效。这一切,都为后人食用人参强身健体提供了中医学依据,也为人参产业的发展蕴含了无限商机。

说到“关东山三宝”之首的人参,抚顺地区有各种传说,诸如人参娃娃、人参姑娘、童子参等等,在民间流传甚广,还有很多人会想起“罕王传说”中《小罕放山》的故事。从前,东北民间把人参称之为“棒槌”,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之为“放山”,把能够参与“放山”的男人,视为带有几分草莽英雄气质的好汉,因为能在东北的原始大森林中采挖山参,意味着一个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诸方面,能够经历大自然和人间苦难的严峻考验和严酷锻炼。

《小罕放山》故事中说,“小罕”(东北民间对少年努尔哈赤的称呼)从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大帅府里跑出来之后,走投无路逃进了深山老林,与“放山”的人们混在一起以挖参为业,结果三年时间里大家一无所获,就在人们要把这个“妨人”的小罕子赶走的时候,小罕子领着“放山”人神奇地找到了一颗又一颗人参,让大家刮目相看,获利巨大,被众人视同神人,奉为头领,开始了他创业打天下的第一步。

大家知道,很多民间传说有时往往是真实历史的投影。史书记载,努尔哈赤父祖及其本人,都曾出入抚顺、清河等马市,交易、进贡人参、貂皮、松子、木耳、马匹等土特产品,换回粮食、种籽、布匹、铁器等生产、生活资料。而且《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已经起兵22年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改进了人参的储存方法,将人参蒸熟、晒干,解决了人参的储存、运输问题,“徐徐发卖”,“得价倍常”,可以说,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除了军事兼并和掠夺外,其财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辽东马市上的人参贸易,人参曾经为努尔哈赤带来过巨款,功不可没,民间传说,可谓不虚。

其实,抚顺以东的辽东山区成为中国最重要最主要的人参产地,不是起源于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明清时期,而是更早,早到了唐朝时期。1200多年前,史学家杜佑(735-812年)就在《通典》(成书于801年)里记载“天下诸郡每年常贡”时,指出“安东都护府”每年要贡五斤人参。大家知道,从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起,安东都护府就已迁徙到新城,就是今天抚顺的高尔山山城。安东都护府每年所供的五斤人参,就应该是辽东山区所产。从那时起,抚顺就是东北人参向中原输出最主要的集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