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弟魔:婚前帮衬娘家,婚后掏空婆家!

 墨菊香 2018-04-12


 1 


“离开了他,我们吃什么?”


“作为女人,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神秘巨星》中,面对女性的不公,尹希娅的妈妈和太奶奶昂首问苍天,悲凉而无力。


这部电影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因为其中反映的赤裸裸的现实:重男轻女。


在印度,很多女孩没有权利上学。她们寄希望嫁一个能赚钱的男人,生个儿子,依附于男人。男人家暴,要忍,离开了男人,她们连自己都养不活,别提养活孩子。


而在中国,封建制度虽已打破几百年,很多残毒依然存在。


它表现为多种形式:

✔“儿子是自家的根,女儿迟早是人家的,白养!”

✔“多要点彩礼,好给你弟弟买房子娶媳妇!”

✔“你就这么一个弟弟/哥哥,你不帮他谁帮他?”


一瞬间,“扶弟魔”成了热词。网络流行一个段子:嫁人不嫁凤凰男,娶人不娶扶弟魔。前者把“她是我妈,我能怎么办”挂在嘴上,而后者则是“他是我弟弟,我不管谁管”。


《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妈无底线剥削女儿,多次补贴那个不成器的哥哥后,依然对女儿说出:“你哥怎么了,他还给我们家生了个大孙子呢!”


“扶弟魔”们,不是天生的贡献者,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可是,在他们小时候,父母便灌输了一种奇怪的思想:你是姐姐,要负担弟弟一辈子! 



 2 


她们为娘家全身心付出,却被认为理所当然。而父母从不关心她生活得怎样,是否快乐。


一个姑娘说:离了婚,才发现自己真正没了“家”。


父母从小就告诉她,你就这么一个弟弟,他是家里的根,一定要待他好。


她结婚的彩礼、准备用来生孩子的钱,全部被父母搜刮一空补贴给了弟弟,为此还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丈夫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她只能回到娘家住,却被父母各种嫌弃和挑剔。说她没用,被男人甩,又说家里地方小,实在住不下……


姑娘终于心灰意冷:“我拼命掏空婆家,维系娘家,如今却没了两个家。” 


这样的“扶弟魔”其实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说个我身边真实发生的吧。


这个人是我闺蜜。


国家放开二胎的时候,她连一胎都不敢生。这么些年,老妈和弟弟压榨了她家的每一分钱,还时不时用“邻居姐姐给她弟弟买了一套别墅”来刺激她。至于她过得如何,她妈却视而不见!


用她的话就是,这些年,娘家的弟弟就像寄生虫一样啃噬着她的血肉,而亲手把寄生虫放到自己身上的却是自己的亲妈。


可是面对这样的现状,她们虽然很无奈,很累,却还逃离不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理论:习得性无助。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扶弟魔”们就像笼子里的那只狗,即使已经从原生家庭走出来,也依然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一旦父母和弟弟用道德绑架来“要挟”她,她便只能乖乖地无条件付出。


《欢乐颂》中,樊胜美给妈的生活费,全数被哥哥输掉,她妈再一遍遍跟她开口要钱。朋友们劝说她要学会拒绝,她试过说服妈妈,却一次次被骂回来。她只能一边痛苦,一边哭泣,还一边给妈打钱。



 3 


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认清心理边界。


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说,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就像一座城堡,城堡内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而城堡外的护城河就是心理边界。这条护城河有多宽,就意味着你的心里能容纳下的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有多少。


0-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强烈,妈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会跟着妈妈打转;而4岁以上的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他会慢慢知道“我是我”,与他人是不同的个体。妈妈就是妈妈,而不是我。


“扶弟魔”的妈妈们,完全没有边界意识,强行侵入女儿的心理边界,将传统思想灌入女儿脑内。


其实,这已经是越界了!


“扶弟魔”们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


电视剧中《欢乐颂》中樊胜美,就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防线。


她的心理过程大概经历了如下途径:无奈—接受—反抗—接受—反抗,不怕撕破脸—突破。


最后她突破原生家庭的牢笼,无论如何都不会给那个烂泥般的哥哥钱。


学会拒绝,表达,让心理边界回到自己的心里。



再给自己建立安全感。


心理学家弗里曼提出了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主要涉及安全感、被需要、情感包袱、索求与付出、人际关系等。他建议人们可以对照以下问题来问自己:


1. 应付框(Coping Frame):我的家人是怎样面对压力的呢?我自己也是这样吗?


2. 模范框(Modeling Frame):我的父母在相处上,给我作别人的丈夫或妻子留下什么榜样?


3.角色框(Role Frame):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是习惯要做决定的,还是听候别人的带领?这对我的婚姻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与配偶的角色能有弹性,因环境的需要而调节吗?


4. 定义现实框(Definition Frame):我的家人怎样看现实?是悲观失望还是乐观?我家庭有没有一些价值取向是我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这与我配偶的价值观有冲突吗?


5. 倒转框(Reversal Frame):我有什么行为、态度或想法,是刻意与原生家庭相反的?是想摆脱父母某些负面的影响吗?我有没有留意这些行为有时候会矫枉过正呢?


6. 效忠框(Loyalty Frame):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我倾向效忠于谁?这对我的婚姻有什么影响?婚姻遇到不快时,我会否找其他家庭成员作联盟。


每个人离开原生家庭后,要尽量在精神和物质上从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或影响中走出来。注重新生家庭中夫妻二人的合一,更多地尊重新生家庭中的丈夫或者妻子的意见。


一位心理研究者说,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子女在日后的生活中若是遇到不太理想的生活状况,责备原生家庭是没有用的。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就要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和状态负责。成年后,每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其实是可以自己改变的。


- The End -


作者:海蓝,初心客厅专栏作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热爱写作和心理学。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柔情,愿这世界充满无限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