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被欺负了”,重视孩子的每次求救!

 轻风的起点 2018-04-12

对孩子来说,比成绩差伤害更大的一件事就是:被同龄人排挤欺压霸凌。

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

虽是动画片,可主题沉重,片中的两个主角都不是常规“讨喜”人设:一个是自卑孤僻的小女孩玛丽;一个是几进几出精神病院,无法融入社会的“精神病患者”马克思。

影片开始,玛丽被同学欺负,一个男生在她的三明治上撒尿,取笑她的胎记。

玛丽没告诉妈妈。

大概她觉得那个只知道酗酒偷窃暴躁的妈妈,不会理解她的痛苦,给她帮助。

但这些伤害,让小女孩心碎而绝望,无助地向千里之外的笔友倾诉,她写着写着,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下来,洇透了信纸,痛苦地写不下去了。

更心塞的是:

马克思读完信后,整个抓狂了——欺凌事件彻底勾起他童年压抑的一段经历。

他哆嗦地回忆起,那群大孩子如何把他逼到墙角拳打脚踢;无助的他瑟缩在垃圾桶旁失声痛哭,大楼的阴影覆盖着他……他的整个生命都隐没在这巨大的阴霾中……

也许马克思后来的社交障碍,孤独一生的惨境,从童年时被欺凌的这一刻,就种下了因。

更让人难受的是,字幕上打出的一行小字: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

►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会告诉我们当父母的吗?

►告诉我们后,我们有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吗?

►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吗?

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

谈解决方法前,先问一个问题:孩子肯告诉你实情吗?

想让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要求我们的亲子关系,充满信任/尊重/亲密感。孩子知道,他的需求和情绪,会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关注。

有些孩子告诉父母后,父母第一时间想的是找老师、找对方家长要个说法……拜托,难道不应该先响应照顾孩子的情绪吗?

还有的孩子,家庭环境就是“暴力型“。

父母在家里管教孩子就是用强使狠,孩子从小就养成“讨好型人格”,在外面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也选择隐忍。孩子早就习惯了世界的”弱肉强食“,压根不会信任、求助于父母。

接下来,当知悉孩子被“欺负“后,怎么管?

管之前,先了解两个问题:

►孩子真的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吗?

►确实有必要介入吗?

孩子真的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吗?

是否只是打闹疯过头了?是否只是玩闹中的误伤?

是否是自家娃先挑事,对方忍无可忍才还手?

了解这些隐情,才能进一步判断是否要介入,用什么姿势介入。

如果只是玩闹,不要手伸的太长——6-13岁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会摸索不同的社交策略,有时也会尝试简单粗暴的沟通方法,各种试过后,最终习得正确的社交策略。

如果父母凡事都出头,剥夺了孩子自己去面对、解决的机会,可能会影响到伙伴关系的形成。

对于先挑事欺负人的孩子,让他们尝尝暴行的后果,也可以让防止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滑得更远。

前几天刷屏的孙安佐案,一个18岁少年,从小被娇生惯养,怎么就极端到买了上百发子弹要扫射校园?

后来曝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很小时,就因为欺负同学差点被开除,最后是他妈妈到对方家里,跪地哭求,大事化了。

父母了解情况后,确认孩子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那具体怎么管?

教孩子忍,还是教孩子“打回去“?

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区别对待:

►外向开朗型的孩子,可以直截了当地剖析事实讲道理,传授具体策略和方法。

但如果孩子属于胆小回避型的,就不能这么直接粗暴。

像我儿子,他就属于特别谨慎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很长的观察和验证,才会小心翼翼去尝试。

我的办法就是:事先模拟情境,提前排练熟悉。

和儿子玩玩角色扮演游戏:我演坏人boss,推倒他扮演的小朋友。

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给他台词:别打了,再打我打你了。

他第一次“排练”时,声音柔柔怯怯,简直像在哀求坏人。

反复排练后,小家伙的声音也洪亮了,底气也足了,现实中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真的用出爸妈所教方法的几率就会更大。

►对回避型的孩子,一定要耐心,不要恨铁不成钢:

“你怎么这么胆小?!”“一点不像男子汉”这些话只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引发他的焦虑羞耻感。

►如果碰到父母管不了的情况,怎么办?

闺蜜的女儿上初一,被同学排挤孤立,这种群体性排挤涉人数又众多,很隐蔽,家长老师想帮忙都无从下手。

她妈妈先问原因:原来她和班里一个一直被嘲笑的女生关系亲密,就被连带一起孤立。

妈妈握着她的手,等她哭完了,平静些后,先肯定了女儿的做法,然后告诉她:

我们没办法要求所有人都像理想中的那么完美,就像妈妈自己当年嫁给爸爸,也顶着很多非议,妈妈能做的就是:忽略掉那些挖苦自己的人,活得更漂亮。

你实在不喜欢这,妈妈可以帮你办转学…但转学不意味着就能避免别的问题,你是愿意尝试着面对这个困难,试着解决,还是逃走让挫败感一直跟着你?

女儿明白了,回学校后,尽量表现的很平静,很无所谓,该做什么做什么。大家慢慢忘了这茬,生活恢复正轨。

这一次被排挤事件后,女儿明白:天不会塌的,心理韧性增加,社交策略和幸福指数也大大提升。

这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终极的保护: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

孙安佐的父亲孙鹏在《康熙来了》中,曾大肆宣扬:他最喜欢捉弄那些“耐整”的孩子。

耐整,就是那些:

►身体瘦弱矮小的,肥胖、邋遢的孩子;

►性格怯懦,没有自信、比较孤僻的孩子。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强健其体魄,强大其内心。

儿童绘本《胆小鬼威利》里面的小猩猩威利,就是又瘦又小,总被欺负。

因此他开始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参加搏击俱乐部,从原来那个弓背驼腰,满脸怯懦的小家伙,变成了一个强壮有力,脸上写满自信的猛金钢。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个美国的九岁小网红。和威利一样,从被欺负的那个小不点,逆袭成成功挑战90%成人都坚持下来的全美极限赛。

身体的强壮,内心也要变得强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里,小主人公的爸爸给他取了个备受嘲笑的名字——谐音小便。

同学拍他的头:嗨!不许在操场上小便。连老师也口误。

他怎么做的?

第二个学期开始,自我介绍环节,跑到讲台上,把自己的名字解释成“派”,还帅帅地给大家介绍了这个数学概念的来源。

一次努力,当然不会立刻奏效,下台后,同学恶作剧地说:“小便你想的美,别狡辩了!”

他不放弃,努力学习数学,变身数学天才少年,这会儿,“派”这个称呼,真成了他的标签,连爸爸都叫他“派”。

身体强壮,内心强大的孩子,可以和猛虎同船,谁还敢去欺凌他呢?

- The End -

作者:绿林好菡,初心客厅专栏作者。温柔未遂女菡子。广告人,设计师,梦里有片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