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屈指描太极而不是六神磊磊 缘起是某群聊天,有一位老师声称他学的是“少林派的关节松动术”,然后被人群怼近乎急眼…… 某些地方拳种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凡是搞不清楚来源的拳术就说是“少林派”的 况且现今国内的所谓康复治疗技术,貌似只要是个外国人来讲就不缺学员 经常处于鄙视链低端的大概就是:中医的“正骨科”和“推拿按摩科”,所以“关节松动术”这么洋气的东西怎么好和少林的老和尚们拉上关系呢? 不过屈指今天想聊的不仅仅是“少林派的关节松动”还有“峨眉派的筋膜松弛术”! 许多人对少林派的理解大概还停留在金庸的小说当中 先给大家介绍三位货真价实的“少林伤科”专家: 王子平,河北沧州人,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 佟忠义,河北沧州人,曾任上海市国术馆少林门门长 这两位在解放后的职业都是“伤科医师”,和其他六(七)家的中医骨伤科医师团体被称为“上海伤科八大家”。“八大家”中许多人本来就是中医骨伤科医师大多有从事拳术学习的经历,无论是王子平、佟忠义还是“八大家”其他的医师从目前的资料看来可能毕生都没有去过少林寺,更不要说在“少林寺学艺”,不过因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把拳术硬分为“少林”与“武当”,所以王、佟二人都成了“门长”,这也真是哭笑不得的事情。 另外一位是北京的: 刘道信,然而这位先生的照片竟然没有查到…… 不过这位先生教出了一个好徒弟——田纪钧,中国第一本“骨错缝”的专著应该就是他写的了: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1987年,其中介绍了许多治疗“骨错缝”的手法 这位刘道信先生貌似一直声称自己是“少林伤科”,以致许多官方资料都认定他的家族从“明代开始就从事拳术和骨伤科”,然而,根据目前的资料看来他仍然似乎是毕生也没踏进“少林寺”一步! 再说一遍:某些地方拳种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凡是说不清来源的拳术都说是少林寺传出来的…… 实际情况是:少林寺如实记录了许多地方拳种——在中医骨伤科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少林伤科”这一流派的存在,但是他们并不一定真是从少林寺出来的。 “少林寺”据说已经被注册成了商标而这个IP又极有名,大家“扯大旗作虎皮”是难免的事情。 西园寺正幸所著《图解骨盆矫正压揉》法当中,也记述了他曾经学习过“嵩山少林整复术”,以倭国人的死心眼,这种记录应该是有出处的…… 中医骨伤科当中从来不缺乏“关节矫正”一类的技术,大多被称为“中医正骨”,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比如“某老太太踢一脚屁股就可以治好腰扭伤”、“抬着进来1s钟之后走着出去了”以及“一次治好头晕”之类…… 对于治疗过程的描述大多:是“咔”的一声就好了——其实也有“咔”的一声就动不了了的时候。因为教学的过程没有什么规范而言,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仅仅依靠“悟性”,以致形成了目前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情况。 康复医学的关节松动术则不同,教学十分规范,比如根据关节活动度来区分手法应用的方法,保证绝大多数学员可以很明确地掌握。 争论到底叫“勾股定理”还是叫“毕德哥拉斯定理”其实对于临床医师或是真正干活儿的手法治疗师来说也没什么意义,还是讲点实际操作。以下图片均来源于《刘寿山正骨经验》,经常看我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刘寿山先生是所谓“宫廷正骨”流派的,似乎不应该乱入在这里,不过怹书里的配图很有意思,借图来说明一下“中医骨伤科的关节松动术”话题。 这种操作无论在中医正骨还是关节松动术中都很常见——在所谓“少林伤科”的一些图书当中也有这种“俗”操作,许多用中医正骨书上都是要求发“寸劲”扳响——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是每次都能扳响,或者仅仅只有“一声”响,见过我做治疗的朋友可能知道我许多时候能扳“一串响”,这种操作方式来源于我的中医骨伤科老师(当然,他应该算是“宫廷派”而不是“少林派”)。 “扳不出一串响”的原因用关节运动学原理来解释的话是因为:腰椎旋转过程中伴随侧弯,随着整个腰部旋转的角度越来越大侧弯的角度也会不断变化,许多所谓“整脊”或者“关节松动术”要求“锁定”的操作大多依据这个理论,他们的操作是“锁定”之后用方向明确(直线)的发力让关节做低幅度、快速的运动发出“咔”的响声——好了,“科学”的解释到此为止;下面是中医骨伤科的“不科学”操作:要向扳响一大串的话,做这个“侧板”的旋转动作时,手需要控制腰椎在旋转的同时做侧弯,双手的扭转不断角度和幅度不断地变化,随着患者的被动运动使双手扭力的落点始终在角度合适的腰椎小关节上,“扳响”得越多这种双手配合的变化越细腻,要求也越高,这是双手的动作大多是弧形运转的持续用力(用劲),而非单一方向的“发力”。 所以理论上你能扳响“一串儿”自然也应该能锁定“一个关节”,既然可以做“低幅度、高速度”的“寸劲扳响”,也应该可以做单个关节的“松动”。 优质的侧板是用双手“导引”病人到合适的体位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跟早上睡醒觉伸懒腰一样! 这第二个动作也很有意思,直到我学了mulligan关节松动术才明白这个手法应该怎么操作: 这是一种被动运动的方法,患者立于床边在医者助力下腰部做环绕运动,这是一种“主动+被动”的运动。 依然是“科学”地解读一下“环绕”:腰椎环绕时做了“前屈后伸”+“旋转”的运动。人为地辅助关节面运动增加关节活动度——就是关节松动术,或者用mulligan的方法在运动过程中改变“关节面的相对运动轨迹”。关节松动术大多在关节的生理运动范围内“直线”地进行,中医骨伤科则选择了圆融的运动方式:比如上图这种,双手掌相合的操作,能否使双掌按压的力量落点准确落在受限关节上?能否让这一力量无过不及地跟随患者腰椎环绕运动中受限关节的运动?能否随时感知患者在环绕运动中自身运动的变化而有针对性的变化手掌用力方向?…… 这些问题都是影响这个治疗手法效果的因素,其实还有许多其他难点——远比静态下摆好位置再逐一松动关节要困难得多。这种治疗方式却更有效率,更加接近患者日常的“任务性活动”,更加有助于恢复患者大脑对身体运动的控制,在腹部的手掌可以感知腰椎运动过程中腹部压力的变化同时激活所谓“核心”……以致于屈指又想提起:我认识许多日诊量过百的中医骨伤科医师…… 有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可能会说:“书上不是这么写的呐!” 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刘寿山或是其他中医骨伤科老师是这么想的: 老师:让你看就是有心教! 学生:这是在干嘛? 老师:仔细看呐!虽然外形动作都一样但是其实每个动作都有区别的! 学生:这是在干嘛? 老师:仔细看呐!虽然我的手看起来仅仅是放在同一个位置上,但是手上的接触点和发劲的方向是在变化的! 学生:这是在干嘛? …… 请自动脑补老师无奈的表情 虽然我一向觉得提倡学生的“悟性”是老师教学的无能,但从商品经济供求关系方面就好理解了:从白丁到能初步应对绝大多数临床常见问题培养周期仅仅三年,而且这种技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其他仪器检测配合,无药物支出,仅仅是人力成本,然后可以高效挣钱! 可以高效挣钱! 可以高效挣钱! 因为骨伤科疾病虽然不总至于死人,但是肢体疼痛绝对影响生产能力 凭什么要我改进教学方法教会你呢?你自己为了生存不应该努力学习吗?——这就是农耕时代的逻辑,学会了可以不下地干活儿,在屋里坐着收钱,别人还得上赶着送钱来……不过社会变化了,现在要求鸡不仅仅会下蛋还要会叫,不然你的蛋就变成别人的了! 所以我来叫了! 行文至此,可能许多朋友觉得这很困难,似乎手和脑子跟不上了,没法一下做这么多运动和判断——以前的中医骨伤科医师大多学习拳术!比如被称为新中国中医运动医学奠基人的郑怀贤就有“点穴”的逸事流传,比起在双方都剧烈运动的对抗中点中一个“穴位”而言,在治疗中感觉患者运动要简单的多了。 拳术对练的模拟实战中也难免会受到运动损伤,所以必要的治疗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次的“少林关节松动术”暂且聊到这里,下回介绍:“峨眉的浅筋膜松弛术” 我再说一遍呐! 某些地方拳种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凡是搞不清楚来源的拳术就说是“少林派”的! 似乎我本人十分喜欢的“一指禅推拿”也是这样子…… 下篇介绍:“峨眉的筋膜松弛术” (几句题外话:关于刘寿山本人的文化水平许多现在公开的材料记录是私塾,我本人走访过一些非官方认定的刘寿山传人、他曾经的患者以及有可能上过刘课程的北中医早期毕业生,反馈却是:刘的文化水平不高,一些人甚至觉得他可能不太识字,但是记忆力极佳上课的过程通常是他口述,弟子写板书的模式。以此推导,刘的教学方式可能并不规范且欠细致…… 放眼刘所在的所谓“宫廷正骨”体系则更加庞杂,我本人尽个人所能接触北京自称“宫廷正骨”的流派有四个人比较出名:刘寿山、夏锡五、刘秉乾、王鉴儒,我的中医骨伤科老师也应该属于是“宫廷正骨”这个流派,但他的学习经历比较特殊几乎不再提及自己的师承。这四位老先生的手法特点各有特色,其中王鉴儒先生的手法极其类似现代的“动态关节松动术”窃以为更合乎所谓“宫廷正骨”的作业环境,将来有机会再行介绍。 中医骨伤及推拿学科自《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起至明朝才有专著出世,想必因为手法治疗技术必须“手把手”教才能掌握,及农耕社会出于保密的心理。如此造成许多先生前辈讷于言而敏于行,学术传承多靠“口述历史”,以至面对各种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常有:“你怎么不早说”的感慨,我无非略尽绵薄之力记录。愿各位中医同道共同交流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