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彧人格浅析(2)

 墨香笙樵 2018-04-13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并让其侄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不得已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的累积,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曹操觉得封赏得还不够,又要加封荀彧为三公的高官。荀彧淡泊名利,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念头。为官而不喜爵禄,这一品格已经让许多人折服,也足以使当代挖空心思捞钱谋晋升的官吏们汗颜。 


        三 善谋略而不善谋身 


        若仅仅只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远远不足以让曹操对荀彧起恨,乃至狠下杀心。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忠于大汉的君子而非忠于曹魏的鹰犬。荀彧之死的导火线是他反对曹操称魏公。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此言一出,曹操心里必定是深深怨恨,虽当时无所行动,却早已谋划除掉荀彧。荀彧之所以会说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论,是因为他的个人政治理想是匡扶天子,维护汉室,中兴大汉王朝。当初投入曹操手下尽心扶持,也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曹操能清君侧、勤王事,尽心辅国。称公一事,表面上是一个官位之争,实际上是“扶立汉室”与“自立为王”两种思想在斗争。晋封魏公,那曹魏与汉朝廷就是国与国的平行关系了。既然他是汉朝的忠心臣子那就一定不能让曹操压迫皇帝,行篡权窃国之事。如此明知无法阻止曹操称公,也必须进言反对,以全自己尽忠汉室的一片良苦之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高风亮节,不失为当时士大夫的典范,无愧于后世对他无双国士的称赞。荀彧善谋略却不善谋身,清正高洁的品格使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恶吏,甚至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曹操。当曹操还将其视为“吾之张良”时,尚可安身立命;而当他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之时,他便失了在曹魏立足的资本。所以,在收到曹操送的食盒而内空无一物时,他也意识到了,主公心中已经没有自己的地位了。那荀彧的死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此时的曹操天下已二得其一,且帐下谋士如云,要你老迈的荀文弱何用。 


        四 小结 


        《三国演义》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荀彧的死是一个悲剧,可以说他死于对汉室的忠心。他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为当时的乱世豪强之中只有曹操有实力匡扶孱弱的汉室江山,他要曹操迎取献帝的本意也不是其他人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确实想继续维持汉室江山。他的本意是曹操的实力越强大,汉室江山就越稳固。但是荀彧没想到逐渐强大的实力助长了曹操的野心,以致到了他也无法控制的地步。最终,曹操的行为超过了荀彧所能承受的底线,于是忍痛走上了反对曹操的道路。荀彧成为曹操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亦使得曹操不得不忍痛将其除去。处于乱世中的荀彧是知识分子,当时士族的代表,是社会的名士贤达,作为谋士,荀彧能谋善断,功勋卓著;作为能臣,荀彧治事用典,安邦有道。更为难得的是,荀彧还是那个时代名士阶层的楷模,堪称乱世之中的一代大儒。在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乱世,能做到“天下莫不以为仪表”,千年以来,实属罕见。荀彧沉静内敛,同时代的人评价他“持心平正”、“谦冲节俭”、“德行周备”,在他身上几乎感觉不到身处乱世的浮躁,惟有淡泊与持成。曹操的贤明、雄略、爱才、用才,使荀彧不惜冒风险选择了他,最终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实在令人惋惜。 (作者:吴瑛璞)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