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可能已经是糖尿病前期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18-04-13


1. 中国糖尿病患者约1.18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的1/4【1】


2.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9%,其中男性患病率11.7%, 女性10.2%【1】


3. 糖尿病患者呈现年轻化,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2】


4.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以上【2】


5. 糖尿病引发并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31.5%(其中,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视力丧失);糖尿病肾脏并发症39.7%,糖尿病神经病变51.1%,高血压4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1%,脑血管疾病17.3%,下肢血管疾病9.3%【2】


6.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糖尿病知晓率为36.5%【1】意味着据推测还有一半以上没有被诊断出来。


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然而,比糖尿病可怕的是,你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你却不知道。

数据【1】显示,2013年,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7%,也就是平均100个人里面,有35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2013年中国大陆有10.9亿成年人,其中3.881亿可能为糖尿病前期患者(男性,2.40亿;女性,1.877亿)。

  ?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一般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需要测两个血糖:


  • 一个叫做空腹血糖,是指早餐前,空腹状态测的血糖。

注:监测空腹血糖时要求前一天晚上要吃晚饭,晚餐后夜间不要再进食,否则会影响空腹血糖的测定。


  • 另一个标准为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食开始算,餐后两小时监测血糖。

表1:糖代谢状态分类 (WHO,1999)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重点人群。

 

空腹血糖是常规体检检测项目之一,空腹血糖受损相对容易被筛查。


但是仅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70%的糖尿病前期被漏诊


现实中,往往还存在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即“糖耐量异常”,由于没有检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习惯,这样的患者往往会被漏诊。

 

今年最新的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JAMA 2017)。其中,估测糖耐量异常人群占糖尿病前期人群中70% 【2】。 而糖耐量异常,即餐后血糖高,比空腹血糖高更易诱发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管理好餐后血糖更不应该被忽视。

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6年后,66%的餐后血糖高患者变为糖尿病。20年后,93%的餐后血糖高患者转变为糖尿病。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进行营养干预,糖尿病发病危险下降51%【3】


可见,糖尿病前期必须得进行干预,预防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


研究【3】发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以使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推荐生活方式【2】干预包括:


1

饮食方面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蔬菜和全麦食物等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 尽量选择低GI的食物,减少饱和脂肪酸、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

  •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克以内

2

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

3

维持合理体重

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回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除了管好嘴之外,还有两种天然植物精华能帮助你减少单糖的吸收。


以北美特有品种腰豆经天然、标准化、谁提取工艺所制得的腰豆精华,含有天然α-淀粉酶抑制剂,阻断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拥有日本专利发酵技术的大豆精华,含有天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抑制双糖水解为单糖,从而帮助减少糖分的吸收。



两者搭配,不仅阻断淀粉类主食的吸收,也减少了蔗糖和麦芽糖含量高的甜食的吸收,从而助力你更好的管理餐后血糖。



文献出处:

【1】 Wang L, Gao P, Zhang M,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2017,317(24):2515-2523. doi: 10.1001/jama.2017.7596.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 7(3): 26-89.

【3】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2008, 371:1783-17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