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盆腔炎性包块------程宇宏整理

 程宇宏 2018-04-13

【盆腔炎包块治疗方】土茯苓30 黄柏15 酒大黄7.5 蒲公英20 马齿苋20 败酱草20 没药10 赤芍15 乌药10 甘草10 水煎服。

丹参赤芍治盆腔炎性包块

【功能主治】活血凉血,解毒消肿。主治盆腔炎性包块。

  【偏方组成】丹参赤芍各10~20克,桃仁9克,三棱、莪术各3~6克,败酱草蒲公英、早莲草各10克,党参黄芪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急性期发热加用抗生素,体温正常即停用。

  【加减】结核性患者加百部地榆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6例,其中痊愈63例,显效22例,进步10例,无效1例(手术证实为卵巢囊肿),总有效率为98.95%。

橘核鳖甲治盆腔炎性包块

  【功能主治】主治盆腔炎性包块(瘀滞型)。

  【偏方组成】橘核、鳖甲(先煎)、海蛤粉各12克,昆布海藻夏枯草当归赤芍川楝子、元胡、茯苓各10克,白英15克,香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月经期停服。

  【病例验证】此方医治盆腔炎包块200余例,效果良好。

  【加减】结核性患者加百部地榆

  盆腔炎性包块【病案分析(8)】

 杨xx,女,26岁,初诊日期:2016.5.30

主诉:发热、下腹疼痛,发现盆腔包块2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6年5月6日因高热,下腹疼痛,于深圳市南山医院就诊,诊断为盆腔炎、盆腔脓肿,给予二代头孢霉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下腹疼痛减轻,但反复发热,经血培养发现大肠埃希菌,诊断为败血症,遂转上级医院中山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改为亚胺培南抗感染,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下腹疼痛减轻,但妇科B超提示盆腔包块未缩小,考虑盆腔炎性包块、盆腔脓肿形成,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遂出院转诊寻求中医治疗。

 

症见:腹胀,下腹隐痛,带下量多,色黄白,乏力,纳呆,寐差,小便黄,大便干结难解。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分泌物较多,色黄白,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大小正常,欠活动,子宫右上方可扪及10x10cm质囊包块,轻触痛,左附件区可扪及6x5cm质囊包块,轻触痛,均与子宫关系密切。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5月25日妇科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双侧附件囊性肿物(右侧103x63mm,左侧60x36mm),考虑炎性肿物(输卵管卵巢积脓)。


既往史:患者4岁曾行阑尾炎手术。2012年3月因盆腔炎盆腔脓肿行盆腔脓肿清除术+肠粘连松解术。

经带胎产史: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8-32天,6-7天干净,量中等,偶有痛经。末次月经:2016.5.8-5.22.平时白带量稍多,未婚,有性生活史。孕0。


中医诊断:癥瘕

中医辨证:湿热瘀结

西医诊断: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其独特的疗效,中医药介入治疗使不少盆腔炎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保留了生殖能力,为做IUI、IVF的患者扫除障碍。

  黄健玲教授从事盆腔炎性疾病研究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热切期待黄教授的病案分析以及专家们的讨论!

  娄底小偏方妇科专家献出治盆腔包块良方□ 献方人:娄底市妇幼保健院 成英

  献方人成英是市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主任。这个方子是她曾经在长沙进修时,一个老中医告诉她的。这个方子已有一定的临床应用经验,也是活血去瘀的妇科炎症经验方。因为本方中有几味药量用得比较足,对确诊为良性的盆腔肿瘤包块有比较好的疗效。

  这个方子是:鱼腥草30g、入地黄牛15g、三菱15g、百花蛇舌草30g、败酱草15g、马鞭草30g、地骨皮15g、莪术15g、地锦15g。以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月经周期服用5剂(经期禁服)。两三个周期见效。

  有一次,一位35岁的患者前来就诊。患者陈述,月经正常,B超发现盆腔包块3个月,口服避孕药、中成药、消炎药,包块未消,查CA125,CEA,AFP值均正常,于是来到医院就诊。成主任开出了上述方剂。患者按照上述药物每次月经周期服用5付,2个周期后肿块消失。

  成主任强调,上述方剂经期禁服。每个人的体质个体有差异,如果自行服药后有不良反应,还是必须找医生咨询。(本报记者 邬志坚/整理)

刘云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经验

  1 疏肝活血

  盆腔炎性包块,属中医“癥瘕”范畴,多见于已婚妇女,一般有急慢性盆腔炎史或妇科手术史。证见:两少腹疼痛,按之明显,或伴有月经失调、痛经、不孕、带下等症。妇科检查:一侧或两侧附件增粗增厚,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B超”示可见炎性包块回声。

  本病之形成,与气血痰湿有关,但不论气滞痰湿,终归于瘀血互结于少腹而成。而瘀血又多因肝郁气滞,或经期、产后血室已开,感染邪毒,或手术金刃损伤,房室不节(洁),损伤冲任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千忏,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为瘕。”盖少腹乃肝脉所过之地,“冲脉隶属于肝。”血室亦与肝相关联。故刘老认为本病以肝郁不舒,瘀血内结和冲任损伤为病理基础,治疗大法当疏肝活血。

  2 明辨寒热

  老师认为,本病临证有寒热之不同,它辨明施治。若证见少腹疼痛,按之明显,伴月经先期量多、经前胸乳胀痛、腰痛、带下色黄或赤白,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此属肝郁气滞化热或感受邪毒、损伤冲任、热瘀互结而成。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消癥。用经验方柴枳败酱汤治之,方中柴胡枳实甘草、赤白芍、香附以疏肝理气;三棱、莪术、红花丹参、牛膝以活血化瘀消癥;败酱草、大黄以清热解毒。同时可配合红藤汤100ml保留灌肠,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

  其属寒者,多为体质本虚,或病久阳气不足,运化不健,寒痰水湿下注与瘀血互结而成癥瘕。临床以少腹疼痛或冷感,白带量多质稀,舌暗淡或有瘀斑、瘀点为辨证要点。治宜温化痰湿,利水活血消癥。方用“桂己”(桂枝茯苓丸为活血化瘀,缓消痞块之方;己椒苈黄丸乃攻坚决壅,分消水饮之剂)合方加减,配以三棱、莪术、昆布、海藻活血消癥、化痰软坚,荔枝核、小茴香行气散结,共奏温化痰水、祛瘀散结之功。

  3 治癥瘕勿忘扶正

  刘师指出:癥瘕虽为实邪,治宜攻之,但若久病,体质虚弱者,尚需固护正气。又木郁必犯脾土而致脾虚,脾虚水湿下注与瘀血互结,亦可成癥,为虚实夹杂之证。此乃《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证见少腹隐痛,倦怠纳差,大便不调,经前乳胀,舌淡暗,脉弦软。其治宜消补兼施,量其虚实之偏颇,灵活进退为治,常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其中柴胡当归白芍疏肝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赤芍丹参活血止痛;三棱、莪术化瘀消癥。若头昏、心慌、气短者加黄芪党参以补虚,共奏疏肝健脾、活血消癥之效。

  所举以上数法,乃老帅治疗癥瘕常用方法,然临床病情往往错综复杂,尚须根据病情,灵活变通,参合运用。

  1 病案举例

  病例一:陈某某,女,36岁,已婚。患者9年前出现少腹两侧疼痛,曾经某医院诊断为右侧附件炎性包块,屡经中西医治疗,腹痛时轻时重,疗效不显。近半年来病势日重,月经量少。现月经已净2日,右侧少腹疼痛,黄带多,口渴便结,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妇检:子宫后位常大、活动差,压痛(+)。附件:左侧(-),右侧可触及一约3cm×2cm大小包块,质软,压痛(++),B超探查:子宫右后上方见一3.5cm×2.4cm大小暗区回声,边界模糊,壁厚。提示:后侧附件炎性包块。

  此为热郁血瘀,积久成癥,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消癥。方用柴枳败酱汤加味:柴胡9g,枳实9g,赤白芍12g,甘草3g,三棱9g,莪术9g,败酱草30g,红藤15g,丹参15g,香附12g,牛膝9g,大黄9g,玄胡12g,乳没各15g,生水蛭6g,生内金9g。煎服。加红藤液灌肠。治疗1个月,共服药25剂,诸症消失。妇检:子宫后位常大,无压痛,右侧附件增粗无压痛,左侧附件(-)。“B超”复查:右侧附件未见异常。

  病例二:罗某某,女,23岁,已婚。患者产后8个月,因停经40天,自疑怀孕就诊,消瘦倦怠,右少腹疼痛,带下色黄,舌淡红,脉沉弦软,82次/分。妇检:右侧附件可触及一鸭蛋大小包块,质地较硬,局部有囊性感,边缘不规则,与子宫相连,压痛明显。A超探查:右侧附件进2cm,出10cm,波型较杂乱,边界不清,与子宫粘连,平段后段见2cm液平。提示:右侧附件炎性包块(伴囊性包块)。

  此为寒湿血瘀互结成癥,兼夹毒邪。治宜温通利水,佐以解毒。方用“桂己”合方:桂枝6g,茯苓9g,桃仁9g,丹皮9g,赤芍9g,葶苈子9g,椒目9g,大黄15g,昆布15g,海藻15g,三棱9g,莪术9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共服药30剂后,妇检及A超复查均提示包块消失。半年后信访,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月经正常,经数次复查未发现包块。

  病例三:聂某某,女,31岁,已婚。3年前行人流术后,常左侧少腹隐隐作痛,平时月经尚可,此次经期腹痛甚,就诊时月经已净1天,左少腹仍隐痛,矢气则舒,腰酸肢软,乏力,口渴心烦,经前乳胀,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弦。妇检:右侧附件增粗,无压痛,左侧附件可触及一约3cm×3cm大小包块,压痛明显。“B超”探查:子宫左上方见一3.2cm×2.8cm大小包块回声,内为无回声,边界清楚,后壁回声增强,右方可见一2.3cm×2.4cm大小回声暗区。提示:左侧附件炎性包块。

  此乃肝郁脾虚、瘀热互结之症,治宜疏肝健脾,清热活血消癥。方用逍遥散加味:柴胡9g,白术9g,茯苓9g,当归9g,赤白芍各15g,甘草3g,三棱12g,莪术12g,丹参15g,败酱草30g,红藤15g,桃仁9g,香附12g,枳实9g,川芎9g。并配合红藤汤灌肠,诸症减轻,“B超”复查:左侧附件包块消失,仅右侧存在炎性病变。再守前法,稍好出入治疗1个月,腹痛及诸症消失。妇检及“B超”探查: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

  5 体会

  癥瘕以肝郁血瘀,冲任损伤为病理基础,故老师以疏肝活血消癥为治疗大法,并根据寒热痰湿等不同因素及体质的强弱,配以清热、化痰、温经、除湿、补虚等法辨证施治,其中三棱、莪术乃老师必用之品,虚证亦不必禁。张锡纯曰:“三棱、莪述非但以之消癥瘕也……,与黄芪并,更有开胃健脾之功,脾胃健壮,不但善消饮食,兼能运化药力,使病速愈也。”而水蛭“善破冲任中之瘀”,用其“治妇女月经闭、癥瘕之证”,又谓“无论脏腑何处之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癥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都能治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以刘师治疗本病也常用水蛭、内金研磨吞服,获得较好疗效

  中药三法一体治疗盆腔包块366例

邵菊花

  笔者自1991年以来,运用中药三法一体疗法(即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和中药灌肠)治疗盆腔包块36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为21~56岁;病程15天~18年。其中属炎性包块者253例,囊性包块者113例。以上病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柴胡、枳实各10g,赤白芍各15g,红藤、败酱草各30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炮甲各15g。气滞血瘀者加玄胡、川楝子、桃仁各10g;湿热偏盛者加薏仁、忍冬藤各30g,丹皮10g;瘀热内结者加夏枯草15g,生大黄10g,鳖甲12g;囊性包块者加水蛭、内金各10g,昆布15g;身体虚弱者加生黄芪18g,党参、花粉各15g,山药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中药外敷:党参1.5g,黄芪18g,三棱、莪术各10g,水蛭、内金各10g,牛膝10g等,将上药研粉装布袋,高温蒸热,热敷少腹部,每次30min,每日热敷2次。
  中药灌肠:红藤、败酱草各30g,三棱、莪术各15g,玄胡15g,丹参30g,上药浓煎取汁,晨起排便后取药汁100ml灌肠,保留2小时,每日灌肠1次。
  中药保留灌肠和中药外敷均于月经净后3天开始,经期暂停,20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观察疗效。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小腹疼痛及全身症状消失,妇检及B超复查证实盆腔包块消失;显效:小腹疼痛及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妇检及B超复查证实盆腔包块明显缩小;好转:小腹疼痛及全身症状好转,妇检及B超复查证实盆腔包块较前缩小;无效:小腹疼痛及全身症状无改善,妇检及B超复查证实盆腔包块无明显改变。
  本组经治疗治愈118例,显效164例,好转7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7.5%。
 
 典型病例
  张某,女,36岁,1997年5月16日初诊。患者人流后左少腹疼痛6个月,加重1周。伴月经失调,量少,色暗红,夹瘀块,带下质稠量多,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涩。检查可见左小腹包块,有压痛。予上述内服方加减治疗,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外敷少腹。经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腹胀消失,带下、月经正常,复查包块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体会
  盆腔包块的病因病机为气机壅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癥,血瘀为瘕。临床所见多为实证,虽有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型的差异,但瘀血内阻是其共性。故笔者在治疗上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癥为主要原则。本疗法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作用于一个主体,口服给药通过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调理全身气血的目的,为局部给药疗效的取得创造了有利条件;中药外敷运用“内病外治”的原理,通过皮肤吸收和经络传导双重作用,能起到消癥散结的作用;中药保留灌肠通过直肠粘膜的直接吸收或直肠淋巴系统的吸收取得效果,可使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明显升高,从而迅速取得疗效。本法较之单纯口服给药或静脉给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435000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盆腔包块

【病例】某女,40岁,干部。少腹剧痛一日,曾在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少腹压痛、反跳痛阳性,化验白细胞18000/mm3。B超检查:子宫前位,60mmx40mm大小,宫体回声均匀。子宫右后方见25mmx23mm囊性暗区。左下腹有55mmx37mm非匀质性包块,盆腔积液。诊断为急性盆腔炎、腹膜炎。住院七天,白细胞降为10000/mm3,腹仍痛,B超示包块缩小甚微,医生欲做腹腔镜检查,彼忧惧不安,邀余出诊。

  患者蜷卧于床,转侧不灵,面黄色淡,两颧晦斑,舌淡红,苔白腻。询知腹痛阵阵,痛则欲便,无脓无血,惟后重不已。胃纳一般,口干思饮。平素月经先期,量少色鲜,夹杂血块,今经净18日,带下不多。触诊,腹壁微硬,左少腹急结,手不可近,反跳痛仍呈阳性,切得脉象沉滑数。
  脉症分析:虽盆腔积液,压痛、反跳痛俱存,然经毕不足二旬,显非子宫外孕。
【辩证】属瘀热留滞胞宫。瘀热相结,朋比为奸。作恶无忌。
【治则】速宜活血化瘀,破积消症,缓则结巢筑穴,若待根深蒂固,则驱之不易,症消殊难。破积下瘀,桃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皆可胜任,权衡之,似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更为妥当。
【处方】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5g丹皮10g赤芍15g川军6g三棱10g莪术10g没药10g二剂
【二诊】疼痛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略数,药已中病,守方(减川军)六剂,加消症丸(自拟方:大黄、桃仁、土元、赤芍、水蛭),早晚各1粒。
【三诊】腹痛止,反跳痛消失,精神大好,活动自如,纳可,大便一日三四行者,服消症丸故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向愈之兆,与日俱增,原方不变,续服七日。

  四诊:B超检查示包块消失,已无不适感,遂上班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