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镇雄关

 fsn9oule12e45h 2018-04-13
  
 北镇关(刘永品 摄)


 “北镇关”这个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一个流传极广的版本。说北镇关是毕节通往云南、四川的交通要塞,为了驱逐长期占领这里的地方武装,明朝军队向北镇关接连发起了九十九次进攻,士兵伤亡无数,还是没有把此地攻下来,直到第一百次进攻才打下了北镇关。因为明军在此处打了“一百仗”,所以人们便将此处称作“百仗关”。

  这个传说把北镇关描绘成一个打过一百次恶战、死伤无数人马的古战场,是很些想像力的。想像的依据,就是“北镇关”三字的毕节话读音。的确,“百仗”与“北镇”存在着“语音讹变”关系。但它的“语音讹变”方向却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先有“百仗关”之名,再由“百仗关”讹变为“北镇关”,而是先有了“北镇关”这个正式的地名,再才讹变出一个“百仗关”的故事的。

  这是地名的“语音讹变”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实际情况是,“北镇关”之名,是在明代始建毕节卫城时就已定了的。北镇关位于老毕节城的北郊,是扼守毕节城北门的关隘,定名为“北镇”,是取“镇北”之意。明代所建的毕节卫城非常之小,凡是老毕节人都知道它的大致范围:东门在如今的新街一带,西门在现今的古道路中段,南门在现今的百花山脚,而北门,就在现今的市人民医院往古道路方向上去一点。出了北门,穿过中间的田坝,沿山路蜿蜒上行,就是北镇关了。那时节,从四川、云南到毕节,北镇关是必经之路。守住北镇关,就守住了毕节,所以有了一个“北镇雄关”的称号。

  但天下似乎没有不经历过战事的“雄关”。“雄关”的名号都是由战争打出来的。“北镇”与“百仗”的发音又是如此相近,于是北镇关之名来源于“百仗关”的故事就这样逐渐流传开了。

  传说总是有趣的,唯其有趣,才能传播开来,为景点或名胜增添一些神秘色彩或文化内涵。

  见过许多被称做“关”的地方,都是在道路必经的山隘口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尤其险要者,就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邻近的“雄关”中,我到过四川的雪山关、遵义的娄山关、还有毕节的七星关。这些“关”之所以名满天下,都是因当时的交通条件所致。行路的艰难,使这些关口具备了重要的战略价值,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毕节城北郊的北镇关,也曾经是这样的一道雄关。

  第一次到北镇关,已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事了。那时的北镇关,是一片触目的荒凉,山垭口上的寺庙旧址,也还是一片废墟。上一次到北镇关,距今也有十多年了。那次是开车从水库边上绕过来的,上山的小道曲折,流砂满路,杂草丛生。那时候洗心寺刚刚筹建,才立起两小间平房。那眼著名的“洗心泉”才从层层掩盖的泥沙中被发掘出来,同时发掘出来的两道石碑也还横卧在地上。这一次呢,依然是从水库方向上来的,但路边有了停车场,上北镇关垭口的路铺成了两米多宽的水泥台阶,路边种上了绿化树,装了路灯。路面虽然还有流砂散布,但好走多了。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入口处树起了一座很大的牌坊,七彩琉璃,金碧辉煌,正面中间大书着“北镇关”三个大字,背面则是“毕川胜景”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天蓝云白,有些许春风轻拂。从山上的台阶上回望,山脚的牌坊、云天与绿树,还有远山,似乎都溶在了倒天河水库蔚蓝的波光里,很是养眼,好像在印证着牌坊上的“毕川胜景”四个大字。

  北镇关现在已经正式辟为公园了,正在建设中。抬眼望去,左面山间的盘山路已经铺设完毕,一道灰白的水泥台阶顺山势蜿蜒而上,在山弯处隐没,高处有了几座亭榭的影子。如此一来,这便是名副其实的“公园”了,但牌坊上却没有像别处一样标上“公园”二字。细想一下,没有“公园”二字的“北镇关”确实要雄阔大气得多。而那“毕川胜景”四字并非今人的杜撰,而是出自于清朝乾隆年间毕节知县董朱英重修“洗心泉”时所题写的匾额。

  再上行几十米,就到了洗心泉边了。

  让北镇关闻名遐迩的,一是洗心泉,二是洗心寺。洗心泉有两个井口,一个为八角形,一个为月牙形,相距约一米,有人因其形称之为日月双井;洗心寺像一座城堡的骑楼,横跨在山垭中间,下边留出人行的通道。这个通道是石头砌成的,呈半圆形。管理这座寺庙的龚明俊老人告诉我,上方的大殿是2003年民间集资重建的,款式与老庙有很大不同。现在的门洞呈前圆后方的形状,为了体现“关”的特点,门洞上方的围墙被砌成了城墙垛口的形状。

  龚明俊老人现在的身份是毕节市佛教协会的秘书长,洗心寺的实际管理人。我见到他时,他正坐在大殿一侧的八角亭里,指挥工匠们修筑大殿下方的保坎。阳光虽好,但山风犹凉,老人戴着呢帽,瘦小的身躯紧裹在长大衣中。见了我,他灿然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来,坐。”

  我与他素昧平生,这一笑却似老友相逢,毫无隔阂。我们就这样随意地聊起了营盘山、洗心泉、马刨井、德盛桥等北镇关的风物和传说。老人精神矍铄,谈锋极健,根本想不到他已经八十八岁了。这位“米”寿老人,曾主持了洗心泉的发掘和洗心寺的重建等工作。他退休后近三十年的时光,全部融进了北镇关的泥土和草木中。山壁上有一处“佛”字,长宽几近一米,用水泥嵌镶而成,笔力雄健。字是老人请贵阳的一位书法家写的,他把字描在石壁上,再用水泥一点一点地按照笔意把字塑出来,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

  而寺庙周边的那些花花草草,也都是他平日里一畦畦地栽种出来的。春风中,那些牡丹和芍药都已吐露出红色的苞芽,就要绽放了。

  面对这位八十八岁的老人,我不禁为自己的早衰感到惭愧。再过三十几年,我能有他这样的精气神吗?我想像不出他半跪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用水泥塑那“佛”字时的情景,但我相信,他能这样健康长寿,肯定与他心中的善念和信仰有关。

  老人领着我在关上环游。站在大殿前的垛口后面,前面是高楼林立的城区,后面是水天一色的倒天河水库;左边是文笔山,上山的环行步道已经修通,起于北镇关前,终于北镇关后,是一个以关为中心的圆;右边是营盘山,林木茂密,绵延地绿向远方的灵峰寺一带。两山逼仄,只有此间有路可通。如果在此据险而守,那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如绕道迂回呢?比如从响水滩的垭口进入毕节(我就是这样绕过来的),这道雄关不就避开了?

  老人笑了:那时哪里有这样一条路!这些路都是后来陆续开通的。当时,水库这一片,是一片大田坝,道路就从中间穿过,然后翻过北镇关垭口进入毕节。你说的响水滩那一带,当时全是大森林,人根本进不去,哪来的路!

  哦,原来如此……

  老人指点着从北门口到北镇关的上关之路,说前边有当年为纪念明朝明威将军而建的“德盛桥”,现被泥沙所淤,但依然完好,待附近的一些工程结束后,就可以发掘出来。还有“马刨井”,传说它最初不是人工挖掘的,而是明威将军的战马用两只脚刨出来的,后来经过修葺,成为北门一带百姓的饮用水源。这些,都是北镇关的文化积淀。再加上洗心寺和洗心泉,北镇关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老人几年前也曾向政府提交过相关的提案。

  现在呢,北镇关公园建设的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结束,从北门前往文笔山的盘山路就以洗心寺前边的保坎为起点,向右盘旋。好几年前,寺庙为了在非常逼仄的垭口处拓展一点平地来做为活动场所,就在垭口前垒起了这道保坎,将上关的小路改从保坎两边上行。因为这让上山取水的群众多绕了三五步路,寺庙主持曾遭到多次围攻,有一次还被撕破了衣袖。

  但现在,这道保坎却成了一道风景。

  它从垭口中突兀而起,衬托出上方建筑的威严,让这道山垭平添了许多的雄奇。保坎如城墙一般的线条和上方的垛口,复原了人们关于古堡的雄奇想像。保坎中间有一道类似城门的圆拱,上边是四个阳文大字:

  北镇雄关。

 (毕节日报  文/游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