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风云15 卡尔卡河之战(三)·决战卡尔卡河

 金色年华554 2018-04-13

哲别、速不台二位蒙古大将认为,罗斯联军10万人,以逸待劳,蒙古军不到3万人,连续征战数年,寡不敌众。因此,他们决定诱敌深入,引军退却,寻机决战。哲别、速不台之所以采取这一方针,是因为:第一,选择有利地形,发挥蒙古军骑兵的特长,以便决战;第二,第聂伯河流域很穷,残破不堪,而顿河下游则是产粮区,蒙古军可以得到充分的给养和饲料,以利反击;第三,罗斯联军越前进,补给越困难,战斗力越削弱;第四,拖延决战时间,等待与靠近术赤援军,以便协同作战。于是,他们一面通过一天奔驰600公里的骑马信使请处于里海之东的术赤派兵援助;一面以一部分兵力与敌人保持接触,掩护主力东退到顿河以西地区集结待机。

计划已定,由哲别率领的二千人前往诱敌。这样的诱敌之计当然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策略,而哲别与速不台则将其从战场上的一个战术动作变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机动。在第聂伯河畔,身上无甲的蒙古骑射手在河东岸向罗斯人射箭。罗斯军队一部悍然渡过第聂伯河,与蒙古军接战,轻易击溃佯败的蒙古前锋军,更俘杀受伤落马的蒙古军将领,交给钦察人杀之。这次小胜使得罗斯人更加轻视陌生的对手,在他们看来,蒙古人比波洛伏齐人更为不堪,随即全军渡过第聂伯河,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

蒙古风云15 卡尔卡河之战(三)·决战卡尔卡河

图7 蒙古军诈败诱敌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罗斯人了解当时的阿拉伯史家对蒙古军队的评价或许会变得谨慎一些,后者不无恐惧地写到,13世纪的蒙古军“有狮子的勇气,猎犬的耐心,鹤的谨慎,狐狸的狡猾,乌鸦的视力,狼的野心、斗鸡的激情,猫的机敏以及野猪的愤怒”。这样的蒙古军示敌以弱,全军东撤,显得好像是他们害怕与强大的敌人作战一样。罗斯军队及钦察盟军得意地尾随其后,但一天天过去了,蒙古军仍然跑在追逐他们的罗斯人前面。

这是因为蒙古军队在机动性上具有极其巨大的优势。蒙古军队要比欧洲人的军队更能吃苦,在长时间内可以仅仅以马奶、野味和干肉泡水为生,蒙古骑兵的坐骑也仅满足以草和麸皮为生。他们节检朴素的精神大大地减轻了蒙古军队的后勤给养。稍后访问过蒙古本土的法国传教士鲁布卢克在向其国王的报告中就指出:“我十分肯定地对陛下说,如果您的农民肯接受象鞑靼国王一样的生活并满足同样的食物,那他们就可以征服个世界”。蒙古军队并不使用笨重的马车,所有的辎重都驮在马或者骆驼背上。当时蒙古军的每一个战士都有十匹马轮换骑乘,军队后面跟着作为粮食的羊群,这使得蒙古军的行进速度比其他中世纪军队快上许多。轻装的蒙古人可以一天行进50公里,而最迅速的急行军甚至可以达到一天120公里的惊人速度。

蒙古风云15 卡尔卡河之战(三)·决战卡尔卡河

蒙古军的行军

反观罗斯军队,每名战士随身携带规定期间内的粮食。当储备用完时,会从部队拨出一些专门的队伍,“负责部队生活”即采办粮秣。这种队伍被称作“负责军队面包的人们”。他们把储备的粮食、武器、帐篷、攻城机和投掷机装在辎重马车里充当“货物”运输。笨重的马车与依靠双腿前进的步兵无论如何也是追不上骑马撤退的蒙古军队的。当时有些罗斯部队还未到达前线,因此来不及加入追击蒙古人的行列,追击中行动缓慢的部队逐渐落在后面,只有行动快速的部队还紧紧地跟着撤退的蒙古军不放。罗斯人担心蒙古人可能逃脱,这样他们就掳获不到蒙古人此前横扫波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时所获得的大量马匹和其他战利品。为了争得更多的功劳和利益,罗斯王公们都命令自己的士兵快速冲锋;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于,他们根本没有一个如何组织部队有序后退、重整队形或安全撤离的计划。

蒙古风云15 卡尔卡河之战(三)·决战卡尔卡河

罗斯的辎重队

蒙古军每天派出两次侦察,一面进行观察敌人动向,一面在敌人发现后装成惊慌失措的样子退去,引诱罗斯联军。罗斯联军不分昼夜地追赶蒙古军,在连续12天的追击之后,终于在流入亚速海的卡尔卡(Kalka)河(位于乌克兰东部城市马里乌波尔)附近“赶上”了蒙古人。1223年5月28日,罗斯联军进至卡尔卡河岸,安营扎寨,与蒙古军对峙。罗斯联军分屯南北:南军为基辅大公、契尔尼哥夫等部;北军为卡利奇公国、钦察等部。

在这里,哲别和速不台已经选好了对蒙古军最有利的地形。卡尔卡河周围是一片平坦广阔的草原,蒙古军队可以无阻碍地行动。而河流本身虽然相当狭窄,甚至不及当时弓箭的射程因此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足以减缓罗斯骑兵的前进速度,并妨碍任何撤退行动。

为了进一步骄纵敌人,哲别与速不台又派出少数轻骑前去引诱罗斯联军。他们且战且退,佯装不堪一击。罗斯联军果然中计,误认为蒙古军真的没有战斗力,急于一举消灭。只有最有经验的罗斯军人才能注意到蒙古人运用弓箭的高度技巧,意识到这是罗斯人从未遇到过的强敌。一位卡利奇公国军队的将军看了进退自如的蒙古轻骑,非常钦佩,对其他将军和王公说:“从这先锋部队进退有方可以看出,蒙古军训练有素,有战斗经验,而且指挥员有勇有谋,是一支强大的敌人。”其他将军和王公听后不以为然,摇头表示异议。这位老练谨慎的将军只能长叹道:“我南征北战多年,还没有见过这样骑术谙熟、射技惊人的军队!”

为了不让敌人在长途急行军后有片刻的喘息,同时也是担心蒙古军可能再一次逃跑,信心百倍的罗斯王公们整顿了战斗队列,准备攻击敌人。这只军队大约有8到10万人,不过其中只有1.5到2万属于有着良好装备与训练的亲兵。其余大部分士兵是从市民中招募而来,在身体健康、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在偶尔发生的短暂战斗中表现顽强、富有战斗力,但他们几乎不可能被看成是职业军队。与其说善于使用武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更擅长挥舞镰刀割草,或是扬起鞭子驱策公牛。

卡利奇公国、钦察等部军队率先渡过了卡尔卡河,随即遭到了以逸待劳的蒙古军的猛烈袭击。罗斯的各王公之间行动很不协调,人称“勇王”的姆斯季斯拉夫不等和诸王协商,便和几个年轻王公及钦察人一起冲入敌阵,展开厮杀。蒙古军选择手下败将钦察人作为第一个攻击目标。出人意料的是,速不台没有采用蒙古人的习惯战术,即使用轻装骑兵和骑射手发动第一波攻击,取而代之的是,他用自己右翼的重骑兵攻击了钦察人的阵地,即使在近距离格斗时,蒙古人的马刀仍然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从蒙古汗国首都和林的遗址考古发掘出来的蒙古马刀大约有1米长,3到3.5cm宽。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刀刃的弧度不大,以致中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轻微弯曲的剑”。这种蒙古人的马刀比欧洲人的长剑轻得多,因此在快速移动中,在有经验的骑手手中,它比后者更为有效。事实上,弯刀的优势正在于马上,骑兵冲击的时候,手持弯刀,刀刃向外,借助马的速度以加速度砍向敌人。与剑相比,由于弯刀有很好的曲度,接触敌人身体瞬间沿刀刃的弧面滑动。可以连续的勞砍敌人身体,切割力也就相应增加,而且能迅速从敌人身体上脱离。在劈到坚硬的铠甲时也不易被撞力震飞脱手。相对而言,直脊刀和剑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直身的剑与弯曲的刀相比,砍杀时更容易被撞力反震折断,要达到弯刀的效果,直脊刀要用更大的力量或本身具有更大的重量才行,这无疑增加了士兵的负担。

结果,钦察人在蒙古军意外的打击面前不堪一击,丢盔弃甲,慌乱溃退,反而冲乱了卡利奇军的战斗队形。蒙古军发起左翼和中路的全线冲锋,罗斯北军由于阵势混乱而大败,在蒙古骑兵的强力冲击下溃不成军。斯季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公爵抛弃他的将士,自己好不容易才乘舟逃回对岸,并自作聪明地将卡尔卡河上的舟船全部烧毁以防止蒙古军追击。他幸运地逃脱了蒙古人的追击,逃回到自己的公国继续自己的统治,而他的士兵就没有这么走运了,罗斯北军在河滨遭到蒙古军的肆意屠杀。罗斯士兵肩并肩,排成人墙阵形紧密地站在一起,他们不知道将面临怎样的对手,他们只有下定决心保持战斗队形不被打乱。可是蒙古骑兵在斯拉夫人武器的射程之外停了下来,在那里向罗斯步兵队列万箭齐发。罗斯士兵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同伴纷纷倒在血泊之中,而他们没有人能够有效反击蒙古军队。罗斯士兵没有人能用剑与蒙古兵短兵相接,没有人能将长矛投向他们,或拿着棍棒追击他们,最后只能全军覆没。

蒙古风云15 卡尔卡河之战(三)·决战卡尔卡河

罗斯重骑兵

紧要关头,扎营于卡尔卡河对面的高地上基辅大公和其它王公目睹这次惨败,却按兵不动。蒙古军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渡过狭窄的卡尔卡河对蒙古军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困难,他们渡河时使用皮囊,每个人都携带一个,可以作为小艇而使用。此外还有些可以载十个人和马匹的皮艇,有些人以游泳拉纤而使皮艇前进。于是,哲别与速不台在结束了对卡利奇公国残部的战斗后,便掉头包围了剩余罗斯军的兵营,发起了猛攻。基辅人将车辆紧紧地排列在一起,又用红色盾牌将缝隙挡住,然后躲在车轮下进行抵抗。结果,1万多人的罗斯军队之中,连一名送信的人都没有逃出来。在拼死抵抗了三日之后,至5月31日,以基辅大公为首的罗斯军队在获得可保全性命的许诺后便缴械投降了。

多达8至10万的罗斯军队就这样全军覆没,联军的6个公爵、70个贵族阵亡,主帅基辅大公姆斯季斯拉夫·罗曼诺维奇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诺夫哥罗德编年史》记述:“无数的人被杀死了,哀号悲泣之声遍及城乡各处”。而引用同一本编年史中1224年条目中的话来说,派出去与蒙古军作战的大量士兵,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回家”。自从大约一千年前“民族大迁徙”期间匈奴人攻击欧洲以来,这是亚洲武力第一次入侵欧洲,并彻底歼灭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卡尔卡河之战也成为诱敌深人,各个击破的歼灭战而载入了史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