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微论

 昵称5262476 2018-04-13


 

【太极】多态多元是世界现象,非世界本源。世界本源是太极,太极又是乾元主导。故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和人类,是太极主导下的多元化;而太极和阴阳又是乾元主导下的二元化。儒道两家皆尊太极,然道家唯知坤元,不识乾元。唯有儒家圆证太极,乾坤并建,最为高明中正,最适合作为社会主体文化和政治主导思想。

 

【太极】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主体文化和主导思想,也不能两种和多种。两种多种主体文化主导思想,就会混乱,导致官民无所适从,国家轻则精神混乱,重则精神分裂。汉初儒道并尊,精神混乱,贾谊为之痛哭;现在则是儒马同在(马高儒低,儒家尚未能与马家并尊),国家精神分裂,乾坤错乱,东海为之流涕。

 

【圆证】太极,于人而言,即十六字心传的道心,孔子“性与天道”的性,阳明的良知,可以信仰、理解、实践、实证。理解只是实证的初级阶段。如果仅仅是理上了解、理解、解悟,虽能信仰,难以坚定;虽能实践,难以扎实深入,难以进入圣贤境界。理上知之终觉浅,绝知此物要心证,心上实证,方为圆证。

 

【内外】太极、人极、皇极,其实一也。自宇宙界而言称太极,自人类界而言称人极,自政治界而言称皇极。说内立人极,外建皇极,内人极而外皇极,亦相对而言,方便之说,如说内圣外王一般。其实圣境何尝唯内,王道何尝唯外。故对儒言,须善领会,不宜僵解。

 

【内外】“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上下亦相对而言,方便之说。盖形上形下不二,道器不二,道潜在器,器拥有道,道外无器,器外无道。这里的器,相当于物,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现象。一切器物都是太极所现之象。东海“人生三极论”曰:内立人极,外求皇极,上明太极。

 

【中道】太极即中道。时时守极,时时用中。守极就是守中就能用中。不过,儒家的中是时中,因时因地而异。时空、地位不同,允执厥中的表现、重心和特征会有所不同。如文化人宣说真理时,可一意孤说,不去考虑官意民意;政治家在实践真理时,就不能脱离现实一意孤行,不能不考虑社会整体德智水平。

 

【中道】儒家为政,自有底线,比如不说假话,不认邪说,不行邪道。但在表达正理、实践正道的时候,会因时因地而制宜,可以有所保留、推迟或者妥协。换言之,其表达之时间方式、内容之多寡深浅和实践之速度深度,都要根据政治环境、社会条件、官民德智水平而定。

 

【中道】儒家为政,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于一些非原则问题,不妨有所认同,随而和之。守道随缘,此之谓也。《孟子万章下》:“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赵岐注:“猎较者,田猎相较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孔子不违而从之,所以小同于世也。”

 

【中道】儒者在野,孤标独步,守身如玉,守死善道。欢迎思想认同,但不会刻意寻求他人和官方的认同,更不会为了获得认同而有所隐瞒或者修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枉尺直寻,非君子也。当然,如果君子发现思想有过误,必会过而改之,及时自我修正。

 

【王道】外王为内圣之用。内圣在发为外王之用的时候,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制约,有其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换言之,王道政治、礼乐制度的具体形式和架构,要适合当时的条件环境,不能过于先进、超前。三代不同礼,古今不同礼,原因在此。

 

【王道】内圣开出来的必是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现代礼制必有民主之一环,但又不同于民主制。在中道道统指导下和仁本学统夹辅下,现代礼制当广泛深入汲取上古禅让制、历代君主制、西方民主制的优点而超越之,既超越传统,也超越西方,有效避免古代和西方的种种弊端。

 

【王道】道统在上,圣贤在位,建设起来的必是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圣贤在位,必会取西方民主科学之精华为我所用,必不会照搬西学西制和西方中心主义。一切善良和文明都有相通性,故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圣德王道之善、中华文明之美至高无上,故不会降低自己,自去特性和特色。

 

【主体】儒学确立了三个主体:道德上,仁为主体;政治上,民为主体;宇宙中,人与鬼神、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为主体。三个主体又归结于仁,统一于仁。人本主义确立了个人的主体性,值得肯定,相比于耶教的神本主义、马学的物本主义和集体主义正确得多。然蔽于人而不知天,不知仁,故不足。

 

【太极】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一是使动用法,统一义。道即太极,是乾阳坤阴的统一。太极就是最高的道,宇宙生命的终极本质。没有什么“太极之上”和无极。太极之上加个无极,纯属床上叠床。二程受业于周敦颐而不称先生,主因就是周受道家影响,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儒家不讲无极,不讲有无。张载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易语天地阴阳,情伪至隐赜而不可恶也。诸子驰骋说辞,穷高极幽,而知德者厌其言。故言为非难,使君子乐取之为贵。”(《正蒙·大易》)佛道不为君子所取,就是因为穷高极幽、高明玄妙而不能中庸。

 

【太极】宋朝朱陆之争,除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还有“无极” 之争。朱熹认同周敦颐无极说并为之解说。陆九渊认为:“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为虚无好高之论。”两人往来辩难互不相让。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先后次第,我认同朱;关于“无极”,我认同陆。详见《宋儒与理学》(待出版)

 

【太极】一些儒生的骄妄往往表现于不知不觉之中。比如论及朱陆“无极之争”说:“无极太极无关争辩事。功夫过之,自不必辩,功夫不到,自无可辩。”俨然自以为比朱陆高明有功夫。还有非常推崇谦德的学者著书名曰“圣贤的漏洞”。看来“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之道费而隐”之类圣言都是自吹自擂的妄言。

 

【太极】佛道末流很容易流于骄妄。他们与人辩论,理直固然气壮,理不直、辩不过同样气壮如牛。自以为超越了是非,进入了更高的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双无对、超绝言诠的境界。一些兼修佛道的儒生也往往沾染此疾,变成了不儒不佛不道的杂家和妄人。

 

【太极】大儒之间的辩论,探幽索隐,深入精微。论辩力,朱熹丝毫不逊于陆九渊,其认同周敦颐的无极,也言之成理。但我还是更赞同陆九渊的观点。儒家为文,用字遣词极其慎重,既然无极是形容太极的,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那就必须说得清楚明白,否则,何必多此一举,自陷葛藤。

 

【太极】说周敦颐受到道家沾染而学术不纯,并非仅《太极图说》采纳了“无极”概念说“无极而太极”。朱熹解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如果仅仅是这句话,经过这样解释,就没有问题了。详见东海《宋儒与理学》。

 

【太极】道家蔽于坤元而不知乾元,对太极都认不全,却偏要在太极之上按一个无极,自以为高明,恰是不够高明。道家知地道而不明天道,知妻道而不明夫道,知臣道而不明君道。对太极一知半解,故对人道一知半解,其人生态度、价值标准都严重出偏。面对儒家之乾纲,代表坤阴的道家需要特别谦顺才行啊。

 

【太极】道家强调谦顺阴柔,对于大中至正的儒家,偏偏骄慢狂妄得很。老子妄批孔子的道,庄子乱造孔子的假,道家末流甚至让盗跖对孔子极尽讥骂羞辱之能事,将孔子吓得落荒而逃。改一下老子批孔子的话回赠给道家:去掉你们的骄妄之气、傲慢之态和偏激之见,这些都无益于世也无益于你们的生命。

 

【太极】或说:“无极是未发之中,太极乃已发之中。”此言似是而非。太极是形而上之道,“已发”则属于形而下,落入了现象层面。视太极为形而下之现象,有违儒理、易理,还讲什么“中”。2018-4-13余东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