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无极图”到“太极图”:儒家如何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观?

 传统文化管窥 2020-05-29

我们都知道,在宋代以前,儒家是很少论述宇宙的生成和演化的。

儒家真正从哲学高度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宇宙发生、发展模式,始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我们上学时学过他的名篇《爱莲说》。)



当然,周敦颐所解说的这个“太极图”,并非我们今天常见的“阴阳鱼太极图”。

这个“周氏太极图”,其实是从唐末五代宋初高道陈抟“无极图”改变、演化而来的。

据明末学者黄宗炎考证,陈抟的“无极图”是这样的:



据说,这个“无极图”创自西汉道家著名隐士河上公,后由钟离权得之,传授给了吕洞宾,又由吕洞宾传授给了陈抟,陈抟把它刻在了华山的石壁上。

这个图从上往下看,是讲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从下往上看,则是讲道教的修炼方法。

关于道家的宇宙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个经典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道”。

道教中人为了求得长生,把这一思想作为修仙的理论根据,并发挥出一套逆行修炼之法,即所谓“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把成仙视为了宇宙演化生人的“逆过程”



黄宗炎认为,陈抟的“无极图”就是讲这种修炼之术的——

图式的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就是“谷神”,是人身的命门,两肾中间空虚的地方人身祖气(先天元气)便产生于此。而人身五官百骸的功能运作,也都植根于此。

修炼时要提升祖气,升到第二圈。第二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即“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使微芒之气及出入有无之神,上贯于五脏六腑”,这就是中层的五行联络圈,名为“五气朝元”

五气朝元修炼的结果是“水火交媾而为孕”,所以再上一层是黑白相间的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也就是去阴填阳,达到纯阳,以结成“圣胎”

圣胎结成之后,还要“复还于无始”,这就是最上面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至此,终于功满道成,进入神仙境界。



其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都是虚无,中间一段为,表示从,又复归于虚无,虚无为万有之根本,此即“老氏虚无之道已为有意”,故称“无极图”

道教将之视为长生久视的秘诀!

而周敦颐的“太极图”是这样的:



不难看出,这一图式就是从陈抟的“无极图”改造而来。周敦颐用这一图式来论述宇宙本体生成万物的变化,他以儒家思想为主,颠倒了顺序,变更其名称,从上到下来解释“无极图”——

最上圈的“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被改为“无极而太极”;“取坎填离”改为“阳动阴静”;“五气朝元”改为“五行各一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改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圈的“玄牝之门”改为“万物化生”



经过这么一改,这个图式就可以大概这样来解释: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部署,四时就运行起来了。然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合感应,就产生了人和万物……

当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不仅是为了提出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同时也是在讲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即人性论和伦理观问题

在周敦颐看来,人禀太极之理和阴阳五行之性而生,在万物中是最灵的。圣人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做人的最高标准,叫做“人极”,人极的内容就是“中正仁义”,而以“静”为主,静即无欲,人一旦没有私欲的干扰,仁义道德的本性就出来了。



周敦颐这套“天人合一”的学说,首次将儒家伦理观念纳入到一个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以及立人极的宇宙论思想体系中去,为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基本框架,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


    完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zhsmwh

新浪微博 : @中华神秘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