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点汇总一

 文雅aw 2021-12-02

第五讲【太极图】

在明代,出现了最早的阴阳鱼形状的太极图。细看的话,它和今天常见的太极图是有区别的。

图片

这个图的名字叫“天地自然河图”,出自明初赵撝谦的《六书本义》,也叫“先天太极图”。

阴阳各自消长的区域比现在常见的太极图要各多九十度范围。

第二个图是—— “来氏太极图”, 明代来之德的《易经来注图解》。

图片

这个图是大圆套小圆,来之德曾作《弄圆歌》: ' 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仍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

以中间的小圆代表太极,两边阴阳交互生长的规律用黑白区域的变化来表达。再用两线将黑白区域分为四部分:阳上加阳为太阳,阳上加阴为少阴,阴上加阴为太阴,阴上加阳为少阳,是为两仪生四象。而黑中的白线和白中的黑线代表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立为坎离二卦,进而可得文王八卦之义。

最后一个就是现代常见的太极图啦。

图片

这个最常见的太极图形象,更象是儒家和道家对自然和人的认知方式的融合,其中既有道家清虚无为,内炼和合的元素,又有儒家积极入世,兼善天下的担当。

第四讲【太极】

太极这个说法,最开始在 《庄子·大宗师》 :“夫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在这里说的太极,可以理解为天之极高处,可通于上古的“天极” 或 “太一”。

在《易传.系辞上传》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是孔子所传,应该是战国时孔子的后学所作的。所以太极为传统的儒家、道家 文化经典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理在阴阳之前,为道之所存。

太极也曾被称为:“太一”、“大一”、“泰一”、“太乙”、“天一”、“天极”,这些词都曾作为太极的别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

《史记.天官书》 有记载 “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泰(太)一之常居也”。此处的天极星,是指地球的自转轴,所指向的北极星。历史上,古代星官的名字在命名以后是很少变化的,因此太一作为天极星代表的最高神的名字,应当是传自上古。

早在新石器时代到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期,就有器物上的图案,可能与之有关联。最著名的是“良渚文化”上常见的一个“人形兽面”合一的图案,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天极神有关。这个图案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在很多青铜的重器上,都能看到这个图案的演变痕迹。

图片

天极神太一可能是当时部落文明的最高信仰。到了春秋战国,太极和太一从有形扩展为无形,成为天地的本源,并作为宇宙之“道”的别称。

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有 《太一生水》篇:“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此篇伴随着 《老子》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残简,一同出土,很有可能是当时道家经典的相关内容。此处太一,应当指宇宙本源,在天地之前,与混沌相类似。

在春秋战国,“太极”和“太一”等词,作为万物本源,或者天地之先的无形道体而被各家引用,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共识。

我们来读一读,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感遇》诗: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生。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班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不知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诗中有太极,同时也有炼丹修行相关的各种隐喻。微月、幽阳、圆光、阴魄等应分别对应少阴、少阳、太阳、太阴等人体的内景现象。

班元、至精和三五也都和内丹修行有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初期,诗人对炼丹修行的相关概念是很熟悉的,而太极已经和身体修行等行为紧密关联在一起,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

从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关于导引养生的图画,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健康长寿甚至修炼成仙的追求。太极概念和内丹导引和修行行为的相关联也是很自然的。而太极的内涵,也从上古时代的至高天神和星辰,先秦的天地本源道体,慢慢落实到人身上,和人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追求健康长生的一个要素。

有无相生,”无极、太极“ 为道之两面,大至宇宙万物衍化,小至一事一物一人,皆可因此而通大道。所以中华文明代表性的两家,儒家和道家, 道家尊无极,而儒家崇尚太极,在两家交替影响下,中华文明终始循环生生不息。

图片

提纲挈领,看关键,这两个图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是化生万物(顺为凡),一个是复归无极(逆为仙),所以箭头是不一样的,重点是箭头,看方向,转化的方向,返回先天是修行的过程,《无极图》中最下一圈注文为“玄牝之门、得窍”,可看作人,从向外的耗散为主转变为向内收敛为主,炼精化气,气不外散,化神以养五脏,五脏之气调和。

《无极图》顺解为“顺以生人”

陈抟的《无极图》,从上到下顺以解释,则为“顺以生人”,为宇宙生成论,依其模式分为五个过程:

①无极而太极

②阴静而阳动

③五行之气顺布

④顺以生人

⑤化生万物

《无极图》逆解为“逆以成丹”

如若从下到上逆以解释,则为“逆以成丹”,依其模式分为五个阶段:

①得窍

②炼己

③和合

④采

⑤脱胎还虚

嗯,其实简单来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要是练功修行的话,这个过程要逆着走,无极图是由凡人修行自身,归于清净无为,由有归无的道家修行次第。太极图是无中生有,化生万物的生命自然过程。

第三讲【阴阳】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应用最广的基本概念,自上古以来,从经史子集,到民间传说,可以说处处有阴阳。

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一家,其学说上托黄帝,以道家黄老思想为根基,旁参儒家、兵家等,形成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修身治国思想,成为战国时期重要流派之一。先秦以后阴阳学说滥觞于世,诗词歌赋,医卜星相,农工商兵,可说无处不阴阳。

典籍中论及阴阳者,则其要列于下:

“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阴阳是有形万物盛衰变化的原动力,阴阳生四时,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由此而显现。

故,阴阳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地生机本源之神明亦在阴阳之中。有生命过程,阴阳才有意义。在没有生机的世界里,阴阳亦无所存。


阴阳是道的体现,道是要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去体证的,在生命能践行阴阳之道之前,所谓阴阳只是一个名词,你可以用黑白,明暗等去替换它。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离开生命过程去谈阴阳是没有意义的。

道体现在生命过程中,比如阴阳平衡、阴阳转化,我们可以通过太极拳实践去感悟去体证。这时阴阳才是活的,跟用什么名词无关的生命过程。你可以用刚柔,虚实,升降去理解去诠释,但最终你都能统一到阴阳上去。这样的刚柔,虚实,升降的实质都是阴阳。而如果脱离生命过程,黑白,上下,明暗,等概念都不是阴阳,甚至阴阳这个词本身都跟阴阳之道无关。

第二讲 【浑沌

浑沌一词首见于《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浑沌(混沌)这个概念是特指蒙昧中孕育生机的状态,在生命意识产生之前,尚无利害之心、识别之意,寂寥中蕴含天地生机,涵养生命之先天真元。时机成熟,则开天辟地,混沌去而天地万物生。

混沌的故事,翻译过来就是:

天下有三个帝王,南海的帝王名为倏,北海的帝王名为忽,中央的帝王名为混沌。倏与忽常常在混沌的地盘相遇,混沌对他们招待很是周到。倏与忽为了报答混沌的恩情,彼此相互讨论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及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七窍。你我二人就为他开凿七窍吧”。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混沌开凿一窍,七天之后终于开凿完成,而后呢,混沌却死了。

有点六子闹弥勒的意思,六子象征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不断地闹着我们的心。

非视觉太极,有关闭眼观,回到太极本质的意思,盲人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所以眼睛看不到有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一种优势,更专注。

混沌是在生命的生机萌发之前蕴养元气的状态。短跑运动员在'各就位'时要将杂念排除,进入比赛状态,就如无极。'预备'时开始蓄上出发需要的力量,就如混沌。而发令枪声响起,动静转换,就如太极。

混沌中盘古还在沉眠,但宇宙生机在他体内积蓄。一朝蓄满,则盘古醒,天地分,混沌死,万物生。生命能够在宇宙中产生的机制,藏在宇宙基本规律里,生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宇宙演化必然的结果。为什么恰好是这个,这就是生机的传承。宇宙最基本的几个特征参数确定以后,在适宜的地方,比如现在的地球,生命的产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们用太极拳的方法,去掉多余的劲,让身体慢慢回归自然天真,回归生机本源。太极拳其实是在做减法。不是从拳里得到什么,而是自己通过练拳,去掉了多少不自然的习惯。

第一讲 【无极】

无极之名首见《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里的“无极”应该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另一种说法,无极是一个根于道家的概念,《庄子.逍遥游》有“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庄子说的无极,用现代话说,是指时空的对称性和无限性。

打个比方吧,初生的婴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是:诗人,教师,科学家,艺术家,商人,将军……这个时候,看起来婴儿什么也做不了,但是他蕴含的能量和希望最大,就类似于无极。

这几件东西是上古文明的遗存。

图片

第一个,具有完全的对称性,有实有虚,如人之本性,完善,对称具有无限可能,这也是上古文明对周天运行枢纽的认知和崇敬,只有虚实和对称,没有多余的修饰。

第二个,对称有缺,是有形生命演化的起始,这种珏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标志,距今8000到5000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太极概念的源头也在那个时期成型,从那个缺口,演化出生命本源。

第三个,兽形的珏,首尾相连,如生命胚胎,中间那个孔,就是生命本源的对称,而有形的生命,千变万化,护持在周围。

內经第一章为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为太极之源,生机之本。而那个时候的人他们的理想状态,就在作为石之精华的玉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天真的境界。我们的太极拳修习,也有了参照和指引。

中国的经典不能只用逻辑去理解,要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证,才能体悟。而内功,也不是学出来的,是养出来的,有形有相都是假,恬淡虚无见天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