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为什么73 2018-04-13

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原创 2018-04-13 中华中医网 中华中医网

  公元475~502年间,南齐人龚庆宣所撰写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书。全书共5卷,包括病症主要是外伤、痈疽、疮疖、湿疹、瘰疬、疥癣以及其它皮肤病等。卷一总论中医外科学上“痈”“疽”两大症的鉴别诊断。卷二以后载列内、外治疗处方约140个。在外伤上着重运用止血、收敛、止痛、镇静以及解毒药。在“痈”“疽”上更正确地应用多种杀菌消毒药。如黄连、黄芩、雄黄、丹砂之类,仍为今天外科清热解毒的重要药物。

  术中记载用水银治皮肤病,比世界其他国家早6个世纪,其它外治法上还有“软膏”及“膏药”的记叙。特别在痈肿的切开、穿刺以及排脓引流等手术疗法上,都有确切的诊断和适当的处理。如对”痈"(急性化脓性感染)辨别有无脓液写得很细致、全面:“当上薄者,都有脓”,这是说肿块上面薄皮剥起,就是有脓的表示。而且稍为按触就感到痛的是浅表的脓肿。书中还指出,如果按着坚实的,是还没有成脓。若是表面肿势平坦,用力重按后才痛的肿疡,表示深部脓肿已成熟。这种按触辨脓的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刘涓子鬼遗方》对脓熟后切开排脓的方法、切口位置和切的方向上也有记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得易出……“。这是说,当脓已熟时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开,可使脓液畅流,现今认为不致有袋脓的流弊。并指出一般疮疡切开,以刀头向上直开为主,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可作为外科临床医生的重要指导。

  此外,对肠痈(即化脓性阑尾炎),用通腑清热、逐瘀散结的“大黄汤”,并指出必须在肠痈尚未成脓时,而且大便秘结者才用。还说脓成后就不可服,这对防止阑尾穿孔很有意义。由此足见我国人民在1000多年前在外科学上就有相当成就。

  该书不但是中西医临床医生的极好读物,也是我国医学文献中很有价值的专科参考书籍。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