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枢纽型火车站的功能性和适应性改造与建设——以郑州火车站西广场项目为例

 GXF360 2018-04-13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发展迅速,根据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我国将规划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列车运行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km以上,新建和改造沿线车站站房。按照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和车站规模,体现设计中的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特色[1]。在部分中小城市的建设规划中,为途径本地区的铁路客运专线和客运车站预留了新的建设用地,并以此为发展契机,打造“小时经济圈”内的高铁新区,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而在传统的铁路枢纽城市,为巩固和发展区域铁路枢纽、贯通现有线路的“咽喉”区段、提升既有车站服务水平和效率、迎合建设铁路客运专线的时代需求,需要对城市既有火车站及周边地区进行拓展和改造。同时,火车站地区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加强城市管理、疏导道路交通、进行人车分流,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此外,治理火车站地区“脏乱差”的街道环境,有助于改善城市公共卫生、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1 设计要点

枢纽型火车站地区的改造建设,需要符合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关规定,减少拆迁及填挖方工程量,少占或不占耕地[1]。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特色和环境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避免在工程建设中出现各种突发问题;同时,在项目建设中也存在如下共性特征,需要仔细斟酌与考量。

表1 枢纽型火车站改造方案的功能及设计参数

运力 检票口数量、站台数、出口数候车容纳力 候车室建筑面积、座位数交通衔接效率 地上交通接续效率、地下交通接续效率商业和生活配套 商业设施设计、生活设施设计应对战事力 防御设计、占领(撤退)设计

图1 枢纽型火车站改造方案的设计思路

图2 改造后的郑州火车站西广场

1.1 城市道路系统的多元化

火车站周边拥有城市完善的道路交通网, 而且有些属于城市重要的交通干道,道路交汇处往往人流密集、车流汇聚[2]。近十年我国城市交通系统已步入“多元叠加”的建设模式,地面路网空间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流量,不少城市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的上下层空间,建设立交桥、地下快速通道等疏导方式,缓解现有的交通压力。车站地区作为城市路网的集结点,需要平稳对接城市的道路系统,疏导车辆拥堵,缓解站前道路交通压力,保障人们顺利出行。

1.2 车站地区交通的复杂化

多数铁路枢纽车站建设时间较早,以现有的配套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使火车站地区的交通压力逐年增大, 妥善解决车站地区的交通问题, 成为火车站地区建设规划目标的重中之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介于30%~50%之间,距今已有十余年发展,已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而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城市着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公交线路,使城市道路交通压力骤增,形成密集的车流和复杂的路网,造成火车站地区道路混乱拥堵与停车空间严重不足,这也成为不少城市火车站地区的通病。此外,城市地铁、轻轨、BRT等项目的占地施工建设,也对火车站地区的道路交通产生较大压力。

1.3 城市历史及环境的适应性

多数城市的火车站地处城市中心区域,且建设年代久远,车站站房及周边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火车站地区的改造势必会对原有建筑风貌、环境特征产生影响。因而在对火车站改造拓建的同时,应注意对站房及周边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对其造成二次破坏。同时,改建应贴合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固有的人文特色相协调,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环境的协调统一。如在西安火车站北广场项目中,北站房的设计迎合了城市厚重的历史风貌,彰显“汉唐风韵”的建筑特色,仿古站房建筑与北侧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交相辉映,形成一条完整的城市景观轴线。此外,火车站地区的改造也会对周边历史建筑产生影响,因而在方案规划的同时就应将其考虑在内,如哈尔滨火车站改造工程,由于车站拓建区域大、线路密集,且北侧距离哈尔滨重点保护建筑霁虹桥不足300m,因而在项目规划中,车站南北站房及高架候车室呈对称布局,而车站站台则整体南下偏移,为北侧因霁虹桥而急剧收拢的铁路线预留空间。同时,改造后的车站站房以19世纪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为主,再现“百年经典”的车站风貌,与哈尔滨“北国冰城”的城市风貌相融合。

1.4 工程项目建设的保障化

火车站周边地区环境复杂,车站附近由于人流汇集,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气,其周边历来是城市繁华之处,相关区域的用地开发强度很高[2]。项目施工涉及企业单位、居民区、棚户区、学校、服务市场、商业街区等,改造工程会对现有区域及周边城区产生较大影响,工程前期需要做好相关拆迁单位和居民的沟通工作,确保其应享有的拆迁福利和补偿,保障拆迁户按期完成搬迁。同时,建设期间应做好施工区域的围合封闭,提前进行路网隔离、行车分流等工作,将对周边区域的干扰降至最低,确保周边区域内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不受影响,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2 枢纽型火车站的功能性和适应性改造

处于闹市中心火车站的设计与改造需要同时考虑改造方案的功能性和适应性。功能性是指改造方案的主要目的,枢纽型火车站要进行改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有车站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原车站进行改造,期望缓解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因此,功能性目标是火车站改造的核心目标。除却功能性目标外,火车站改造还需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适应性和协调性作为改造方案的软性目标,同样应予以重视。

2.1 枢纽型火车站改造方案的功能性[3,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枢纽型火车站的功能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拆除火车站,建设新的火车站成本又太高,对原有火车站进行改造成了可行的路径。在原有基础上,改善火车站的功能是火车站改造的主要目的,称之为硬性目标。火车站改造方案的基本功能参数主要有:运力、候车容纳力、周边交通衔接效率、商业和生活配套、应对战事力等几个方面。火车站的运力,或称吞吐能力决定了火车站单位时间内的最大运量,运力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应适当超前规划;候车容纳力与运力呈正相关;火车站置身在城市中,需要必要的交通系统支撑,已有交通接口与火车站改造方案出入口的衔接效率是保证火车站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因素;商业和生活配套,这些人性化设计同样需要改造和升级;此外,火车站具备的特殊社会属性使得不能将火车站简单归结为交通转换站,在战事条件下,突出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实际改造方案的设计中,这些功能往往通过一些关键的设计参数实现(表1)。

2.2 枢纽型火车站改造方案的适应性[5-10]

除了体现功能性这些硬性指标外,方案的适应性同样不容忽视。方案的适应性主要包括:①与周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新的改造方案要有充分的能力与周边城市环境对话,强调整体城市环境为基础,改造方案在适应大环境的基础上,可以有进一步的升华和提升;②与既有火车站设计方案保持连贯性和协调性。既有火车站概貌不容忽视,是改造方案设计的重要参照,与既有火车站设计方案相比,突兀的改造方案势必招致争议。强调与既有火车站方案相适应,是改造设计方案的必需条件之一;③适应当前设计的风格和潮流。当今各种设计思潮涌动,新的设计思想理念层出不穷,方案设计需要尽可能满足项目设计师的口味,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这些软性指标是否实现大致体现了改造方案美学方面的价值。

2.3 基于功能性和适应性目标的设计思路

火车站的功能性指标参看表1,改造方案的适应性要求一般也需要满足。基于这两点原则,火车站的改造方案设计需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需对改造方案提出功能性方面的要求,通过搜集当前火车站运营数据与目标数据进行对比,提出设计方案功能性方面的要求。要求改造后的火车站能满足当前或者今后一段时间使用的需要。第二阶段需要搜集既有火车站设计方案、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特征、当今设计潮流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将设计方案具体化,形成设计方案初稿,进而对初稿做出功能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评价(图1)。

图3 郑州火车站西站房

图4 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地下停车场

图5 西广场与地铁出入口的衔接位置

图6 西广场附近的京广快速路

图7 西广场附近的陇海快速路

3 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建设

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工程是原铁道部、河南省的重点工程,其址位于中原路与京广快速路交叉口东南处,工程总投资4.79亿元,广场建筑面积15.8hm2。项目主体工程包括新建站内第七高架候车室、南北旅客进出站地下通道、西站房主站楼、无站台柱风雨棚等相关站场改造项目。其中,郑州火车站西站房采用高达21m的轻钢结构玻璃屋面构建而成,建筑面积约2hm2,站厅内新增售票窗口30个,设有残疾人专用候车电梯和购票窗口,可同时容纳6000~8000名旅客候车。西广场工程于2010年2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方便了郑州西南城区居民前往火车站出行,同时也缓解了原东广场附近的交通压力,疏导了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拥堵。西广场的建成,改善了京广路以东区域杂乱的铁路沿线环境,提高了郑州车站形象和周边城市环境(图2)。

3.1 项目设计特点

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设计建造中,既面临火车站地区改造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同时也包含城市独有的特性要素,解决方案归纳为连续性和适应性、紧凑性、立体性、前瞻性等四点来进行。

(1)车站设计的连续性与适应性

火车站西广场作为郑州站的“西大门”,秉持“便捷实用”设计原则,围绕站房建筑与站前广场展开。不同于较为狭小的东站房,西站房采用开敞式的站厅空间设计,站房南北空间通透,有助站厅内的空气流通,巨大的帷幕玻璃使站前广场景色一览无余;宽敞明亮的站厅环境,有助于缓解因站厅内人群拥挤造成旅客不安情绪和混乱状况(图3)。

车站广场以火车站站房为中心,呈中轴对称布局,彰显宏大庄重的城市客厅形象。经完善后的方案采用南北两侧空间抬高,建设景观绿化区域,而中部广场镂空,凸显西站房建筑,将西广场建筑风貌与城市周边环境自然衔接,而对于原有城区的古树采取保护措施,使其成为广场景观的一部分。此外,车站站前广场南北两侧规划了公交车、地铁、出租汽车等候车区,广场周边区域不再增设商业服务区域,维持现有广场的空间秩序,形成“外动内静”的空间布局。

(2)公共空间的紧凑性

西广场的交通空间呈紧凑性布局,有效地节约了车站广场空间,以此缩短空间之间的距离,实现车辆之间快速转换。郑州地铁1号线途径火车站西广场,分别在地下、地面设置出入口,对接出站旅客和公交港。公交车辆通过绕行广场南北通道,到达西站房两侧。在规划布局中,公交港位于广场北侧,对接西站房西北出站口;出租汽车停靠点分为广场南侧的地面停车点和地下候车区两部分,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地面停车点是为临时上下车乘客服务,满足出租汽车短时间通行西广场;而地下出租汽车候车区则是对接地下通道出站口,满足出租汽车长时间停车接客,服务出站旅客,方便其快速离站;另外,开辟地下停车场供社会车辆停泊(图4)。在广场周边的街道、小区附近设置出入口,使周边居民能够就近进入广场,避免长距离绕行广场所引发人车混流造成交通混乱。

(3)交通空间的立体性

西广场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空间设计模式,各类行车道路导向清晰,有效地疏导了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在使用功能上分化了各型车辆流线和不同服务需求,将私家车和部分出租汽车引入地下停车场,在停车场内进行二次道路分流,使私家车驶入地下停车场,出租汽车进入站房地下候客区,对接西广场地下通道出站口,方便旅客出行。同时,地面和地下采用开敞式的地下通道连接,地面与地下通道通过楼梯连接,方便旅客通行需要,避免地下空间过于昏暗混乱。在地面的公交港设置于系广场北侧,对接西站房西北出站口,公交港内建设专用的公交车行车道和停靠区域,在专用道入口处设置隔离栏,其他车辆不得入内,避免以往在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因道路规划杂乱,造成公交港内各种车辆拥堵的混乱现象。同时,公交港位置醒目,与西站房之间距离较近,通过出站电梯、通道相连,为乘坐公交的旅客提供服务。地铁1号线在西广场设置4个出入口,分别对应站前广场、居民区、公交港和出站通道,通过醒目的指示标示分流出站旅客,引导人群行进,避免引发混乱(图5)。立体化的交通空间构筑模式将西广场的车辆行进区域分化成三部分,保证了每部分内的系统独立运作,提高了车站公共交通设施的服务效率[11]

(4)规划建设的前瞻性

考虑到火车站地区的改造需要与周边城市空间平行对接,因此改造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留部分缓冲区域,以应对城市未来的建设发展需要。随着近年来郑州市区内交通拥堵压力日益严峻,在火车站西广场项目完工之后,市内相继开工建设京广、陇海两条横跨主城区的快速通道,用以疏导城区拥堵的车流量,京广快速路采取北段建设高架桥梁、南端开凿地下通道的结合建设模式(图6);陇海快速路则采取全程高架的建设模式(图7)。火车站西广场正位于其交汇处东北角,先前拆迁预留的站前空白区域,为京广快速路、陇海快速高架桥交汇处的分流车道提供了建设空间,尽可能确保向北的部分车辆在不经西广场前就驶入地下通道,减少了站前道路的车辆通行量,确保了站前广场道路和进出车辆的顺利通行,维持了火车站地区的交通稳定[3]

3.2 项目建设总结

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建设,改变了火车站以西、京广路以东一带杂乱的城市棚户区域,为市民提供了宏大、壮观、绿色的城市公共广场,疏散了城市中心区域密集的建筑群落,配合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车站站房和生态化的广场植被景观,与车站周边建筑连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车站地区的城市公共环境;其立体化的交通空间规划与多元化的交通出行方式,使其成为新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方便了旅客及市民出行,将火车站东侧地区的人车流有效地分流到西侧,通过主干道路向周边城区疏导,从而缓解火车站地区道路交通压力,为车站开辟了对向城市通道,疏通了车站东西两侧的车站空间。统计表明,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建成后,年发送旅客比建成前增长30%,大大缓解了火车站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西广场的建成也汇聚和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气,带来了可观的商机,推动了车站地区的建设发展;利用拓展区域建设新站房、高架候车室和高架雨棚,改善了原有车站乘车环境,提高了旅客接纳、运送能力,承担了郑州东站高铁枢纽开通运营前的运输任务,迎合了铁路提速的时代需求和车站建设的发展需要。

结语

随着我国铁路发展的建设需求,开辟反向站房广场成为不少枢纽火车站的选择。由于枢纽型火车站改造建设工程涉及区域较大,影响范围较广,波及人口较密,因而,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应注重把控基本要素:空间、尺度、光线,塑造立体化的火车站地区空间[12]。结合现有空间环境,与城市道路系统平衡对接,舒缓城市交通压力,改善车站地区环境,提高城市内在品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工程的建设,为我国在建及将建的枢纽型火车站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有助于引导火车站地区改造向更为合理化设计、便捷化出行、人性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的建设方向前行。

资料来源:图1~7:作者自绘或自摄。

注释

① 栾姗.河南日报,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正式启用位于中原京广路交叉口.[2010-02-02].HTTP://henan.sina.com.cn/news/2010-02-02/083214300.htm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39-41.

[2]李晖.当前我国火车站规划设计的特点和趋势[J].浙江建筑,2009(9):9-13.

[3]夏秀琳.论城市导向设计的功能性特征[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1.

[4]任康丽.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J].中国园林,2011(9):32-35.

[5]张黛妍,费腾.东北林区村镇轻型木结构住宅的适应性设计[J].建筑节能,2015,43(11):74-78.

[6]郭欣.论述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213-214.

[7]王鑫,郑卫.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理学版),2011,38(5):596-601.

[8]丹尼尔斯.通过整体设计提高建筑适应性[J].世界建筑,2011(4):19-22.

[9]麦基.香港外飘窗适应性设计策略[J].城市环境设计,2016(3):276-280.

[10]谭宏霞.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文化旅游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11]杨永腾,崔亚新,杨磊.郑州火车站西出口广场设计探讨[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4(8):44-72.

[12]罗斯.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3-2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