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到困难易放弃?测一测孩子属于何种思维类型!

 厚生学坛主 2018-04-13

8岁的洋洋今年刚到我的班,在来之前,他的妈妈就反映说:“这个孩子别的都挺好的,就是遇到了事情容易烦躁,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在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洋洋,太容易自我否定了,经常说:“我不行,我做不好!”

 

一旦对自己产生了否定,那就是真的再没动力去做事了。结果就是一整天都沉浸在丧气中,自然也学不到东西。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连孩子妈妈都怀疑孩子是不是太娇生惯养,意志薄弱?当然不是,这只是孩子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行为。



思维有两种模式


早在30多年前,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学家Dr. Dweck发现,思维决定着人一生的方向。在研究了成千上万孩子的行为后,她发现有的孩子很容易被困难击倒,而有的孩子却坚信他们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从而达到更多的成就。



在她的研究中,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觉得人的智力和天赋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对于失败的结果,他们趋向于逃避;


而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觉得人的天赋只是人生的基本,会用积极的想法来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两种思维模式的人,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想法常常是这样的

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想法通常是这样

1. 这事要么我就能做好,要么我就做不好

2. 如果我失败了,那就说明我不够好

3. 我不喜欢被挑战

4. 我觉得别人的反馈很针对我个人

5. 如果你成功了,我感到威胁

6. 如果一件事情很难,我会放弃

7. 我的能力决定了一切

1. 我可以学习任何我想学的内容

2. 我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

3. 我想要挑战我自己

4. 我觉得别人的反馈很有建设性意见

5. 我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受到激励

6. 尽管有时候会受挫,我会坚持

7. 我的努力和态度决定了一切

 

很明显,洋洋并不是软弱和心理素质不过关,他只不过是一个具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罢了。



思维模式可以改变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拥有了固定性思维的孩子,就会一直“固定”在那个状态中,一生都会选择逃避。这其实也是一种固定性思维,其实思维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在帮助洋洋的过程中,我们是这么做的:

 

陪着洋洋做练习,一开始他当然抱怨自己做不了,我们就把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陪着他一起做,每完成一次,我们都夸夸他:“你看!你可以做!做得不错!夸奖能给孩子很大的信心,也就是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尝到的一点小甜头。有了这个激励,慢慢地,他也能独自完成一些练习。

 

后来,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逐渐认真了起来,因为认识到自己也能完成学业,他的学习态度和效率提高了许多。



如何引导孩子形成成长性思维?


研究显示,孩子们越大,他们对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心竟然在逐步减少。有90%的一年级孩子相信他们的大脑和智力是可以改变的,然而当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只剩下一半的人相信他们的大脑和智力可以改变。也就是说,有40%的孩子在这一年级到三年级里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因此引导孩子成长性思维的需要抓住黄金时期!

 

除了帮助洋洋把大任务拆成小任务的方法之外,引导孩子形成成长性思维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点:

 

1. 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的认知力是孩子吸收、处理信息,并通过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通过学习数学、英文、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联系,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大脑,能够增强孩子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通路的感知力,提升孩子的认知效率,促进大脑功能的进步。强大的认知力也是思维的本钱。

 

2. 认真对待每个错误。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我们都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我们的大脑能够记录下正确的路,规避错误的路,及时总结能够加深这些印象。


3. 积极自我暗示。教会孩子积极暗示,让自言自语也成为一个隐形的小帮手!尝试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悬挂一些励志的小海报。正面的鸡汤也是可以时不时喝一喝的。




4. 帮孩子做好心情的记录可以做一本小册子,帮助孩子记录下遇到困难时的心路历程。当孩子遇到苦难时,提示他可以先写下来,然后直接让孩子写出遇到困难时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消极负面时,让孩子想想,替换成积极的语言。


5. 与孩子不断沟通。平时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方式。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一些问题,并且不断地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方面去想: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来激发你的思考?今天你努力做了什么事吗?

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今天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

你现在在尝试什么新办法解决问题呢?你想要今天做什么挑战吗?

……

如何判断孩子的思维类型


家长朋友们一定很关心孩子的思维属于什么类型,小雨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测试,帮助家长们判断孩子的思维类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