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亚规划信息网

 黄帝书苑 2018-04-13
《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简介 公示时间: 2014-09-01 项目类型: 公示状态: 已结束

项目详情

 

一、规划范围
    规划控制范围内除耕地、水域、自然生态绿地、红树林保护区和公共沙滩外为建设控制范围(10.83平方公里),本规划将这一范围内的所有用地都进行地块编号,并明确提出控制要求,以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控制其对度假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图1 规划范围图

二、用地布局结构
    度假区现状用地布局结构已形成由亚龙大道、滨海大道(西段)和椰风路构成的环型主路,滨海地带、龙潭湖环湖地带、红霞岭山边地带的度假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毕,环型主路中间的高尔夫球场已完成大部分建设,从建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设施达到了较高的建设水准,使用情况良好,做重大调整的可能性极小,本规划在尊重和利用现有建设格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度假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度假设施的功能要求,提出了环型放射,浮岛布局的用地布局结构(右图)。具体考虑如下:
    本规划在现状环型主路的基础上,以尽端路的形式联系各个主题度假区域,满足各片度假用地的私密性要求,便于管理避免干扰,且易于实施生态廊道的保护,度假用地单元更容易融入自然环境。亚龙东路、亚龙西路、龙潭路、滨海大道(东段)、港城路、龙溪路、博后路和红旗路形成以环型主路为核心的放射状次干路,将入口区域、农田和山边区域、龙潭湖区域、红树林区域等联系起来。利用农田、水系和山地形成放射状布局结构之间的自然开放空间,保证了接近自然这一度假基本要求。
    在布局度假用地时遵循下列布局原则:
    第一,用地临近山边、路边、水边进行布局。一是符合人们靠山邻水而居的习惯,使度假设施与山水环境相融合,营造良好得度假氛围,二是能够提供更方便的基础设施服务。

图2 用地布局结构图

    第二,二线度假设施用地单元间保持一定的间距(100-200米)。由于亚龙湾地势平坦,视线通透,而二线高端度假设施要求安宁隐秘的度假氛围,为避免视线和活动的干扰,必须保持各个度假单元合理的间距,并利用绿化围合度假用地,形成私密的生态度假空间。
    第三,充分利用搬迁的村庄用地。原有村庄地势较高,地基条件好,并有大量热带植被,每个村落的规模都在10公顷以上,适合安排度假设施。
    度假用地单元在环型放射分布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漂浮于自然环境中的一个个“浮岛”,每一个度假单元都能面向生态绿地,并通过主要生态廊道与海滨取得联系,改善了亚龙湾腹地的生态景观条件,同时提升了其土地价值。

三、功能分区
    亚龙湾度假区整体功能明确为以旅游度假功能为核心,但度假区内部仍然存在功能细化的需求,不同功能板块的完善有利于度假区良好的整体运行和发展,而进行度假功能细化的重要依据便是景观资源类型。依据景观资源、建设开发类型不同,将度假区划分为六类景观特征区域,分别实施相对应的景观风貌建设控制手段,从而塑造与自然环境良好结合的热带滨海度假区整体形象。景观特征区域的分类和具体要求如下:
    山地度假景观风貌区:亚龙湾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在遵循地方建设法规的基础上,沿山坡地带适当开发具有山地特色的度假设施,强调与自然地形地貌的融合。
    田园度假景观风貌区:二期腹地中部现状主要为农田,在建设开发中依托原有农田,加强农业景观营造,增加植被种植,形成热带田园特色景观风貌度假区域。并应保证基本农田数量。
    高尔夫景观风貌区:亚龙湾度假区现有的两处高尔夫球场均具有相当的规模,建设上也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景观。未来规划中不再设置高尔夫项目,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高尔夫景观资源,建设以绿色景观和体育健身为主题的高尔夫度假设施。

图3 功能结构分析图

    滨海度假景观风貌区:滨海、沙滩是亚龙湾度假区的核心景观要素,由于一期开发已基本将滨海资源完全占用,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应进一步提升完善已建设的滨海区域环境;对于尚未使用的滨海区域,应加强沙坝与原生植被的保护,保证一定的公共通道,为二期酒店提供可共享的滨海资源。
    环龙潭湖景观风貌区:环龙潭湖区域风貌应以城市滨水商业区结合热带自然景观的模式实施建设控制,重点提升环湖区域的公共性,并强化自然山体、内陆湖泊、海洋沙滩的景观衔接与融合。
    红树林景观风貌区:红树林的生存状态是衡量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红树林保护区应以原生植被、风貌保护为主,区域内禁止保护区专业设施之外的人工建设,一方面保护稀有的红树林自然资源,同时凸显了亚龙湾旅游度假区的原生自然风貌特色,也从生态环境方面提升度假区的整体品质。

四、道路交通规划
4.1道路系统
4.1.1度假区主干路
    亚龙东路、亚龙西路、亚龙大道、滨海大道西段和椰风路构成与三亚市现有干道便捷联系的度假区环型主干路系统,连接度假区内各个放射状度假组团,主要为度假旅客进出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建议对现有道路断面进行适当改造,增加道路绿化中遮阴乔木的种植面积,使景观更具热带海滨特色。
4.1.2度假区次干路
    红旗路、博后路、龙溪路、港城路、滨海大道东段和龙潭路以环型主干路为依托呈放射状分布,联系不同景观主题的度假组团,采用尽端路的形式,交通量较小,线形设计应更加自然,避免采用城市道路绿化的方式,而应使道路两侧的绿化充分体现自然野趣。与之相伴随的步行道可通过绿化与车行道隔离,并应与自然地形紧密配合,山边道路车行道与步行道间根据具体地形可有高差变化。
 

图4. 交通规划图

4.1.3自行车与步行通道
    在整个度假区内建立连续的自行车与步行系统,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人性化的交通环境。在田园度假区、高尔夫度假区和入口区设置独立的自行车和步行通道,连接各主题景观度假区和各个度假单元,其余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
    在自行车与步行系统沿线应安排若干自行车租还点休息点,提供遮阳设施(也可利用大型遮阴乔木)、座椅等,可与服务设施相结合。在龙潭湖中间架设步行桥,联系红霞岭山地公园和滨海公园的度假休闲活动,桥梁宜采用木材等天然材料,塑造与自然和谐的桥梁景观。
4.2 交通组织
4.2.1机动交通
    度假区主干路作为主要的交通性道路,交通量较大,为保证该路段安全通畅,秩序井然,其管理方式应加强交通管理,如禁止沿路停车,禁止随处调头、人流集中地段设置道路减速带等。
    度假区次干路交通量较少,主要为去往各度假酒店的客人服务,为创造度假区的安全感与休闲气氛,须贯彻“步行优先”的原则,应设立交通标志警示机动车减速慢行,路面材料可采用石材铺砌等。
4.2.2水上交通
    利用规划建立的复合水网系统的主要水道组织水上交通,联系新规划的主要度假设施单元,并形成环型航道,在丰富度假项目,增加特色景观的同时,也多提供了一种酒店之间的交通方式。度假区水上交通应统一管理,主要用于游览和区内联系,船只应采用环保型动力。
4.2.3公共交通系统
    本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为使旅游度假者在度假内活动更为方便,应进行统一管理,车辆统一标识,采用环保型燃料(如电瓶车等),站点设置于主要服务节点和主要度假酒店附近。
将区内的旅游公交总站及对外公交站场合并设置于A-06地块内,与区外公共交通进行换乘,去往主城区及市域其他旅游区。
五、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5.1绿地系统规划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应突出热带海滨度假区的特色,突出亚龙湾背山面海的地形特点,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保持和提高亚龙湾的生态景观资源和旅游度假品位。
    本次规划将绿地分为自然山体绿地、公园绿地、生产景观绿地、运动绿地、道路绿化及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沙坝保护区)6类,用地均不得随意变更用地性质,生产性绿地如需变更性质,应得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山体绿化区内,除非出于改善山地生态环境的需要,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建设活动。
    红树林保护区、沙坝保护区内禁止永久性建筑与设施的建设,但可以开辟人行通道,并适当配置供游人休息赏景的环境设施,但任何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其生态环境为前提,并应与其自然景观相协调,任何非原始生态环境的用地占保护区总面积不得超过1%。
    运动绿地包括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公园,场地的建设要以生态化作为第一标准。可适当配置少量构筑物,为度假运动游客提供服务,但其占地面积不得超过运动绿地总面积的5%,且控制为3层以下的低层建筑。
    本区内的其他公园绿地原则上应采用开放式管理,园内可适当安排园林小品型建筑及服务设施,但其占地面积不得超过公园绿地总面积的3%(略严于《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下。
    生产景观绿地的建设应注重与亚龙湾地区的整体景观相协调,农田种植物种采用三亚当地常见且有三亚特色的物种,选择并应尤其注意第五立面的观赏效果。

图5.1 绿地系统规划图

5.2景观视线规划
    规划确定控制形成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内“三边三区”的特色景观区域:
   “三边”即山边、海边及水边。山边景观区内开发建设活动应保护现有植被,杜绝对现有山形地貌的显著改造,景观设计应对突出的人工建筑构筑物进行遮蔽,优化度假区视觉背景环境。海边景观区应保护现存的沙坝及植被,改造中心广场东侧的公园绿地为观光海滩,并对观光海滩和度假海滩作出明显限定,海滩可适当设置餐饮业等服务设施。水边景观区随自然及人工水系呈网状布局,岸线景观设计可随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设置一定量的亲水设施,保证景观区的活力。
   “三区”即红树林景观风貌区、田园景观风貌区和高尔夫景观风貌区。红树林景观风貌区应严格保护,除观鸟、科普教育等活动外禁止任何形式的人为活动侵入。田园景观风貌区和高尔夫景观风貌区为度假区2个主要的大型开放空间,规划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使得开发地块单元与开放空间相互交错形成最大化的景观接触面。
    特色景观风貌区周边的道路应注重流动观景的情趣,道路断面以双向2车道为主,注重与人行、自行车道的结合,并顺应地形与周边大景观的变化,仰抑结合形成富于变化的视觉景观效果。
    依托度假区主要通路形成三个道路节点,连同中心广场节点是度假区重要景观节点。道路节点兼具门户标志功能,应结合各节点具体的周边自然、人工景观资源,如苗圃、人工湿地、商业街区等,融合地方文化进行整体设计。道路节点设计应具有鲜明的识别性。中心广场节点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自然原生型要素,减少人工景观;减小广场及构筑物的尺度,增加人性化的休憩设施等,使其能够更好地体现亚龙湾特有的生态魅力。
    具体的地块景观设计则应因地制宜,合理地组织借景、观景视线,实现度假设施单元与山、海、水、田及人工景观设施地完美融合。
    湾内5座山峰具有重要的景观和观景作用,腹地开发建设严格建筑高度的控制,保持山峰之间以及山峰与海湾之间观景视线的通畅;海湾西段的沙坝公园、中部的中心广场和东段的海滨公园应严格保护为公共开放空间,保证山海之间的景观视线联系。山边地带的建设在考虑建筑观景效果的同时应加强高度控制,保证山体景观效果。

图5.2 景观系统规划图

六、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
    度假区管理中心、游客中心、急救中心和派出所等,位于A-07地块。在开发建设中应优先保证其实施。
    度假区商业服务设施布置在C08-2、C13-1、A-12、C-10、G-09、G-10地块,三个集中区域,其中C08-2、C13-1、A-12为综合服务设施用地,提供更多的度假活动服务。
    地块内的配套公用设施的项目、数量等均应满足图则中有关规定,其设置方位可参照图则标示。
    图则中未涉及的其他配套公用设施参照三亚市现行规定执行。

图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七、市政工程规划
7.1给水工程规划
7.1.1现状用水情况
    亚龙湾自来水用水量主要包括酒店的客房用水、水景观用水、泳池用水和绿化用水等。亚龙湾日用水量在2002年~2006年期间有着明显的增加,2002年初,亚龙湾日用水量约2435立方米/日,到2004年末,达到4149立方米/日;随着酒店的增多,2006年底,亚龙湾日用水量已达10250立方米。用水量的年内变化明显,在枯水季节(11月~4月)用水量略微增大,1月份的用水量最大。
7.1.2存在主要问题
    现状青田水厂海榆东线接至亚龙湾的输水管只有一条,供水安全保障性差;现状个别酒店存在私自开采地下水的情况,水资源管理需要加强;规划区内的部分村民采用自备井供水,水质安全性差;部分酒店利用自来水作为景观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7.1.3供水水源
    根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用水需求由三亚市城市供水系统统一供给,即规划区的用水仍旧由青田水厂供给。
7.1.4设施布置
    以亚龙西路现有DN700供水管道作为主干管(自青田水厂海榆东线DN1000输水管引入),沿规划红旗路、博后路、龙溪路敷设DN200~DN500不等管径的供水管道,满足各地块用水需求,主要用水区域形成环网供水系统。远期,随着海棠湾的开发建设,规划将由青田水厂向海棠湾方向引出一条给水主干管,管径DN600,并与亚龙湾供水管道进行连通,构成外部大环网,提高规划供水安全可靠性。
    规划区内采用统一给水管网供给生活用水、市政用水和消防用水。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消防时由消防车加压,消防给水管道保证灭火时消火栓水压不低于0.1兆帕。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图7.1 供水规划图

7.2排水工程规划
7.2.1规划原则
    尽量利用现有设施:保留现状雨污水管渠,对现状存在漏损的管道进行改造,对集水盲区进行管道完善,以满足环境改善和防洪排涝的要求。
    重力流排放:规划污水管道应尽量重力流进污水处理厂,污水统一收集后集中处理,雨水管道就近排入水体,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
    减少环境影响: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设计、运行等方面都应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臭味,实现污水全部处理。
    雨水利用:鼓励各地块建设雨洪利用设施,收集、储存雨水作为各自用水的补充,以节约常规水资源的使用。
7.2.2排水体制
    规划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7.2.3污水工程规划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污水产生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5%计算,供水的日变化系数取1.5,其中道路广场浇洒、绿地浇洒以及体育用地的用水不进入污水量计算,预测规划区污水量为2.2万立方米/日。
    污水厂:保留现状的污水处理厂,占地0.79公顷,增加污水处理的除臭味设施,保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由于现状污水处理厂无扩建用地,随着二期开发建设,在现状污水处理厂西侧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0万立方米/日,预留用地1.03公顷,为E-06地块,使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2.5万立方米/日,污水厂内配套建设深度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再生利用。
    污水管网:规划污水管道尽量重力流进污水处理厂,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管道沿道路敷设,干管主要布置在椰风路、滨海大道、亚龙大道下,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为400至800毫米。
    提升泵站:规划区地势较大,规划新建污水泵站3座,分别位于C09-2、A01-2、H02地块,配套建设污水调节池,每座用地面积0.05公顷;保留现状的3座污水提升泵站。
    村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区内安置区的村镇污水全部为生活污水,建议村民利用自建沼气池的方式,进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不统一进入污水处理厂。建议安置区沼气池的废渣作为垃圾统一处理,废液用作肥料,禁止向河道随意排放。
    建设风格:污水厂采用花园式风格建设,保证良好的绿化,建设适量水景观,建筑形式不拘泥于普通的水处理设施,通过设施外围结构的设计,使其与整个规划区的风格相协调。
    臭味控制:采用先进的工艺、增加除臭设备、建设封闭式的构筑物等,加强污水厂恶臭与异味的控制。
    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工艺建议采用二级生物处理技术,同时强化氮、磷的去除,保证高的运行效率,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出水水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参照海南省环境资源厅对亚龙湾污水处理工程的意见(琼环建字[1995]11号)执行,污水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

图7.2 污水工程规划图

7.3再生水利用规划
7.3.1规划原则
   尽量利用现状:保留并利用现状的再生水管道和调节水池。                                   
   资源节约利用:再生水满足规划区低质用水的水质需求,降低新鲜水的使用量。
   环境保护:污水厂出水不直接进入红树林区,减少对红树林保护区的水质污染。
7.3.2再生水设施
   深度处理设施:保留现状污水厂的深度处理设施,总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水厂内配套建设深度处理设施,规模1.0万立方米/日,实现再生水的达标处理。
    再生水管道:再生水管线沿道路敷设,建议采用PE或UPVC管材。主干管布置在滨海大道和椰风路下,管径为DN150至DN200。
 

图7.3 再生水工程规划图

    调节水池:建议在再生水管线沿线的主要建设用地内预留调节水池,以缓解再生水使用高峰时间的不足。规划保留现状的6座调节水池,新建调节水池10座,分别位于G23、E05、E04、C02、C06、A07、H04、C07-1、H03-2、C09-1东侧、A12西侧地块,调节水池尽量结合绿地建设。
7.3.3控制要求
    再生水利用: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用作道路广场和绿地的浇洒用水以及河道、湿地的补水。
    出水水质:再生水出水水质参照海南省环境资源厅对亚龙湾污水处理工程的意见(琼环建字[1995]11号)执行,并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的相关要求。
7.4供电工程规划
7.4.1规划原则
   电压等级确定为110千伏、10千伏、0.4千伏。用户一般采用0.4千伏电压供电; 110千伏变电容载比取1.8;贯彻(N-1)电网安全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10千伏变电站的选址尽可能得靠近用电负荷中心,但是应避开繁华或重要的交通要道;10千伏以下电力线路均采用电缆埋地敷设,电力线路原则上以路东路南作为主要通道,与弱电管网分置道路两侧。
7.4.2电网规划
    根据用电负荷预测结果,并取定110千伏电网容载比为1.8,要求110千伏电网提供的变电容量应为131.4兆伏安。
    保留现有110千伏变电站,电源引自鸭仔塘220千伏变电站,容量2×31.5兆伏安,占地0.54公顷。规划新增1座110千伏变电站,位于A02-3地块,占地0.53公顷,电源引自大茅220KV变电站,近期容量为1×40兆伏安,远期容量2×40兆伏安。

图7.4 供电工程规划图 

    亚龙湾地区共设6座10千伏开关站,其中保留现状的2座开关站,规划新设4处10千伏开关站,均以两回线引入,开关站转供容量按1.0~1.5万千伏安规模设计,采用附设式(设于建筑物首层或地下层内),其位置的确定应考虑负荷中心和进出线方便。每座开关站的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其供电半径不宜大于 1.5公里。
    110千伏电源由区外引进时仍采用杆塔架设高压走廊方式引入,均为双回线。充分利用道路及绿化带,结合规划用地情况,部分地块10千伏配电线路采用电力排管方式敷设,排管距建筑物最小距离控制不小于2米。
7.5通信工程规划
7.5.1规划原则
    通信局所、场站的规划应紧密结合通信技术业务发展情况,充分考虑现代设备的特点,综合协调各通信系统公司的业务需求;合理利用现有通信设施,满足固话、移动、有线电视、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及各电信运营商需求,并考虑其它各部门的网络发展需求;管道系统建设应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7.5.2设施规划
    根据固定电话用户的预测结果,现有的电信局交换机容量不能满足要求。规划将现状电信局扩容,交换机容量增加至2万门。增设模块局2座,每座容量5000门,分别位于A07和G08地块。
    在规划区入口处管理用地(A-07地块)新增设邮政所一座,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负责规划区内的邮政业务。
    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内,通信线路一律采用地下管道敷设,管孔容量综合考虑有线电视电缆、宽带光缆等弱电类线路同线布置,同时考虑适当备用。企业集团采用LAN接入,独立办公区、酒店、会展区同时采用无线接入方式;增设移动基站。
    电信管道的设置标准:主干线按1000~1500线/每孔,用户配线按200~250线/每孔计算管道数。局间中继路由在城市主干道一般为24孔,次干道为 12孔,支路为6孔。局间线路采用多芯光缆。管道埋深不少于0.7米,一般为0.8~1.0米,与电力线间距不少于0.5米。管道转角或直线段每隔150 米设检修用人手孔。
    通信管道成网状布置,以增加配线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规划管孔同时考虑远期非话业务,数据通信、备用等需要。
    电信管孔宜与道路施工同步建设,一般布置在道路的西侧和北侧的人行道下,所有市政道路建成的电信管孔,必须满足各类公共信息的要求,合理分配管孔资源。
    规划沿主干道路铺设广播、电视节目光纤传输线路,形成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大力发展有线电视,使亚龙湾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积极利用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线路发展通讯、宽带接入等服务。有线电视线路与电信电缆同管道敷设,占用其中1~2个管孔,不再另设管位。

图7.5 通信工程规划图

7.6燃气工程规划
7.6.1规划原则
    利用现有设施:尽量利用旧有液化石油气低压管道并网改造,调压站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尽量利用旧有燃气站的建筑和设备;保障供气安全:加强对旧有管网的检修,新规划管网要加强对安全和防火方面的考虑;供气稳定原则:规划区内主干管应尽量按环状管网布置,市政供气管道的管径不宜小于De100,以保证供气的稳定性;环境保护原则:防止天然气泄露事故发生,尽量避免天然气泄漏对环境的影响。
7.6.2供气方式
    目前正在改造中的亚龙湾燃气输配系统采用中低压两级制管网,燃气用户采用集中调压低压入户的配气方式。燃气输配系统工艺流程:市政管网中压天然气→中低压调压装置→低压输气管网→用户。调压站前管线现状主要采用地面敷设方式,规划逐步改造为埋地敷设,调压站后低压燃气管网主要采用埋地敷设方式。规划管网压力等级为:中压管线供气压力 0.17~0.4 兆帕;低压管线设计压力5000帕;入户压力2000~2800帕。
7.6.3设施布置
    原有液化石油气站废除,并在原址新建中低压调压站1座,燃气抢修站1座,二站在满足相应安全具体的前提下可合建,总用地1.60公顷,供气能力1500立方米/小时。 
7.6.4管道
    规划沿亚龙西路敷设中亚天然气管道,接入天然气调压站。
    沿西北部新规划的红旗路敷设De200低压天然气管道,沿西南部新规划的博后路敷设De160低压天然气管道,沿北部新规划的亚龙东路敷设De110低压天然气管道向北部居住区供气,南部新规划的港城路和龙溪路分别敷设De160和De125的低压天然气管道。

图7.6 燃气工程规划图

7.7环卫工程规划
7.7.1.环卫规划
    按照《三亚市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所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由三亚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公共厕所按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标准进行建设。
7.7.2规划目标
    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模式;规划期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规划区公厕建设标准达到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规定的四星级以上标准要求;公厕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外立面色彩应新颖美观和独具特色,与周边景观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
7.7.3垃圾收集与转运
    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按照环保高效、节省投资、为后续处理创造有利条件的原则选择垃圾收运方式。规划区生活垃圾采取容器化、密闭化分类收集方式,垃圾袋装后,投入设置于各建筑物旁、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处的垃圾收集箱(桶)内,通过小型人力车运送至规划区拟新建的垃圾压缩转运站内,再通过密闭式垃圾运输专用车辆,统一运往三亚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距三亚市区约20公里的凤凰镇至高峰9公里的大春石场西侧山凹,日处理量500吨,使用年限16年,占地面积约14公顷),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规划区生活垃圾要求日产、日收、日清。
    规划垃圾转运站选址位于交通较为便利、对周围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亚龙东路以东、安置区南侧I-06地块,预留用地0.11公顷。环卫管理机构与垃圾转运站合建。

图7.7 环卫设施规划图

7.7.4公厕规划
    在规划区主要观光游览区、商业零售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处规划设置公共厕所7座。每座公厕建筑面积按60~80平方米考虑。
    规划区内公厕建设与管理标准,达到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要求,部分核心地段按五星级标准建设,实行统一专人管理。
    独立式公厕与相邻建筑物间宜设置不小于3米的绿化隔离带。
公厕粪便污水纳入规划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处理。
7.7.5垃圾箱
    垃圾箱设置间距一般道路为200~400米,交通干道为100~200米,金融商业街为50~100米。环卫车辆的停车位统一安排在环卫管理中心。
八、管线综合规划
1.规划内容
    为避免规划区内的各种工程管线在平面和竖向上相互干扰和冲突,并减少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在兼顾各单项设计要求的同时,对各种工程管线进行综合设计。
    管线综合规划包括给水、污水、雨水、再生水、电力、通信、燃气、供冷共八种管线,进行八种工程管线的平面综合和雨、污水管线的竖向综合。
2.规划原则
    管线综合应遵守压力管道让重力流管道、临时管道让永久性管道、小管道让大管道的原则。在道路横断面上安排管位时,首先考虑布置在道路下,布置不下时考虑布置在道路两侧的绿地内。所有管线及行道树、路灯杆均平行道路中心线布置。
    电力电缆为埋地暗设,管道覆土控制在0.7~1.2米,与其他管道交叉时,在其他管道上面敷设。
    电信管道覆土控制在0.7~1.2米,与直埋电力电缆交叉时,在直埋电力电缆下敷设,与其它管线交叉时在其他管线上面敷设;燃气管道覆土控制在1~1.4 米,在电信和电力管道下面,给水管道上面;给水管道覆土控制在1.2~1.5米,在排水管道上面,其他管道下面;尽量减少雨、污水管道的交叉。
3.平面综合规划
    电信、燃气管道尽量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北侧的人行道下或绿地内,给水、电力管道尽量布置在道路西侧或南侧的人行道下或绿地内,排水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下。管线与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5米,并与路边乔灌木的中心保持一定距离。

图8 综合管线规划图

4.竖向综合规划
    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原则上为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不小于0.15米。

九、道路与水系竖向规划
1.坐标与高程系统
    本规划主要以国家测绘局测定的亚龙湾地区1:500数字化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坐标系为海南平面坐标系。
    控制标高按照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标准,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竖向规划原则
    满足防洪、防潮和排水的基本要求;满足道路设计的纵坡、横坡的坡度要求,符合道路设计规定;尽可能结合地形,减少土石方量,达到填、挖方平衡;充分考虑已经实施的道路和市政管线,做好规划与现状的衔接;水系中通航河道部分的竖向尽量处于同一高程。
3.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与雨污水的排放综合考虑,兼顾景观要求,尽可能与自然地势相结合,并与现有的道路相衔接。
    亚龙湾历史最高潮位2.16米,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防潮标准,确定道路与水系的竖向标高高于2.50米,保证防洪与防潮安全。道路标高保证高于最高水面标高0.5米以上,保证行洪安全。
    水系的竖向分为非通航河道和通航河道两部分。非通航河道充分利用现状的河道地形标高,对于坡度较大的位置,设施橡胶坝等拦水设施,塑造景观、改善水质、减少水的大量下泄。通航河道的水系竖向应尽可能在统一竖向尺度范围,减少水的下泻,保证通航河道内充足的水量。亚龙溪红树林段的水系维持现状。
    规划区地形起伏较大,规划道路坡度最大为4.86%,位于规划区南端至太阳湾的山坡道路,最小坡度为0.10%。详见道路与水系的竖向规划图。

图9 道路竖向规划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