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在人生四大喜事中可以排到第三位,足以看到其重要性。高价彩礼、男女比例失调等原因导致在现在在农村结婚越来越难了,但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村的人结婚也非常少见。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氏族性村落广泛存在在我国农村。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以某个姓氏家族而形成的村落数量庞大,有许多村落甚至以姓氏为名,如张家村、王家庄、李家庄等。这样的村落中很多人都是同宗族,而根据科学研究发现近亲结婚是不利于子孙后代的,我国以前有很多近亲结婚的先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近亲结婚已经非常少了。 第二村落形态小。村落面积、人口数量、人口结构,都难以支撑起婚姻的形成。以我们村子为例面积为3.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000左右,和我们一起读小学的人有40个,男女比例按照5:5来计算,照结婚年龄上下浮动为2年的原则,也就是互相结婚的人不会超过160个人,可实际上在农村地区男性人数是远超于女性的。再减去同一宗族、也就是互相适合结婚的不到130人。形态体量小的村落不足以支撑婚姻的产生,一般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结婚的人占大多数。
第三婚姻的不确定性促使媒人去更远的地方寻找适合结婚的青年。在农村地区谁结婚都不能离开一个中介,那就是媒人,而作为媒人是极其不愿意在同一村庄去寻找适合结婚的青年的。农村地区离婚率率高,婚后生活不和谐,都会影响媒人与男女双方的关系、男女双方父母、男女双方的关系以及人际交往圈子。熟人社会中会造成的后果就是同一社交圈子,在同一社交圈子里会碰到诸多尴尬。
第四人口流动为寻找更多的婚姻提供可能性。现在很多农村人都会出去打工,而在打工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接触到适龄青年的可能性。包括农村地区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异性的过程,以我为例子,我小学能接触30个,初中可以接触60个,高中可以接触到40个(高中学习文科),大学40个,也就是学习过程至少可以接触到170位适龄青年。
农村同婚结婚确实会带来诸多的不便,但是只要相信婚姻、相信爱情,能够坚持,都一定会有成果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