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动教育边界的人 (四)

 临朐山民 2018-04-14

作者|高树军 赵媛媛

组织安排就是无悔的选择 

       1994年8月,为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武际成被破格提拔为潍坊六中的副校长,实现了由农村小学校长向城区中学校长的跨越,也开启了农村校长管理城区学校的先河。

       潍坊六中属于城区边缘的完全中学(设有初中部、高中部),是在原潍坊钢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武际成来到六中,几排破旧的校舍映入眼帘,废钢渣地面上几乎没有一点儿花草树木,垃圾夹杂着尘土四处飞扬。更为严重的是学校乱了规章,教师乱了分寸,学生乱了秩序……以至于招生片内的学生拒绝来此上学,偌大的一所中学竟招收不到500名学生,在校生要求转学的呼声不绝于耳。

       武际成与两位一起调来的新领导,针对这种特殊的校情,立即着手制定了应对措施,以“治乱”为重点三线出击:内部整顿秩序,外部改善环境,核心是抓教学质量。武际成分管学校的行政工作,他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班子成员和老师们的认同。

       校园里不长植物,怎么营造育人环境?来年春天,在武际成的倡导下,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了“挖去钢渣换好土,自己动手绿美化校园”活动。潍坊六中已经多年没有这种向困难挑战、彰显自己力量的举动了,社会各界对此反响非常强烈。各级领导积极出谋划策,周边办学单位鼎力支持,有的家长开来自家的拖拉机、推土机,无偿帮助挖渣运土、平整地面,有的家长捐赠花草苗木。一时间,校园内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满脸喜庆,憧憬着潍坊六中美好的未来。这次“绿美化活动”历时一周,彻底改变了校园的模样,原来的垃圾场成了赏心悦目的花园,校园里呈现出一片生机。更可喜的是师生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大家从这次异乎寻常的行动中看到了潍坊六中的希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区中小学竟没有一个标准的田径运动场。潍坊六中校园东侧,是一处废弃多年的小水库,占地30多亩,五六米深干涸的库底堆满了垃圾,夏天臭气熏人,蚊蝇成群,冬天满是柴草,火灾不断。武际成看准了这块地皮的价值,他与同事们四处奔波,上下协调关系,办理征地手续,建筑校园围墙,组织力量填平,规划整修跑道。仅填平库坑就用了足足3万立方米的土石。不到一年的时间,城区学校唯一一个拥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投入使用,这不但让全校师生高兴,周围村里的人们也高兴,上级领导更高兴。他们说六中“动真格的了”!

       潍坊六中运动场的建成,直接拉动了潍城教育重心西移,此后连续三年,全区中小学运动会都在这里举行。六中的体育教学也跃居全区第一位,培养出了全区高考第一位体育专业本科生。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将校园扩展到了近百亩,为后来的潍城教育布局大调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6年6月,武际成以其显著的业绩被提拔为潍坊六中校长兼书记。此时,他对工作更加胸有成竹,围绕“高考突破”战略,强化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他选拔任用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把关教学岗位,在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以科研指导学科教学。他的同事们提起当年的往事,仍难以忘怀:为了改善高一的生源素质,争取乡镇中学的支持,武校长与他们经常一天到晚在乡镇上跑,代步的汽车成了临时办公和休息的地方,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谁也说不清楚。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生源素质的改善,潍坊六中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突破:初中各科教学趋向均衡;高考上线人数连年攀升,无论是高考的数量还是质量,完全可与市区内的其他高中类比。教师们信心更加坚定,片内的新生报名踊跃,外地的优秀生越来越多的流向六中,再也没有人说潍坊六中是“薄弱学校”。

       就在潍坊六中甩掉包袱、大干快上的时候,潍城区于1998年暑假进行全区布局大调整。武际成严格执行上级部署,将六中的“高中部”师生连同校园一并留下来,组建潍城区唯一一所“大高中”学校——潍坊七中,自己带领“初中部”师生搬迁到胜利西学校,与该校师生重组成新的“潍坊六中”。

       当时的胜利西学校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秩序混乱,债务成堆,两校的合并重组,被社会上戏称为“弱弱联合”。可以说,在这一轮的布局大调整中,六中为潍城教育做出了最大贡献,而自身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从此,潍坊六中变成了纯粹的初中学校,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重组的潍坊六中初期是什么情形,简直不堪回首。教室、办公室里堆积的用品满目狼藉;两支原本互不相干的教师队伍暂时捏合不到一起,根本无心工作;原校遗留下的债务因撤并激发了讨债高潮,债主天天堵在校长办公室门口。

面对此种危难局面,武际成“治乱”的本领再次显露出来。其实这些年来,他一直扮演着薄弱学校“除荒者”的角色,不仅可以“除荒”,而且善于“植绿”。

       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武际成跟他的同事们在校园里除旧布新,没白没黑地干。他们铲除了杂乱的灌木丛,清理了破损倒塌的假山花坛,拆掉了破烂不堪的自行车棚。当新学期开学时,2600平方米的中心校园地面已全部硬化,学校大门、楼厅全部修葺一新,迎门而建的30米长的巨型影壁,八字校训“求真务实,尚德致远”赫然镶嵌其上。校园边角建有立体花坛,芭蕉、奇石、绿草高低相映,盆栽的黄杨一排排、一片片点缀其间。潍坊六中不大的校园层次分明,三进三出;绿化美化错落有致,布局和谐。人们都说:这个校园建设得有品位、有水平。

       新六中的领导和教师们,面对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大实力,面对自己几乎没有胜机的现实,思想深处总是觉得无能为力,时不时表现出一筹莫展。武际成先在全校大会上、继而在全区交流会上明确提出了“不怕、不服、不卑”的六中精神,一时成为全区教育战线上的标志性语言,成为鼓舞六中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在学校管理中,武际成集中解决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逐一处理教师们关注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在迁校后召开的第一届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制定了三年发展目标,号召全体教职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让新六中“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大见成效,三年形成特色。”待学校秩序稳定后,继续运用常规管理的有效方法,严格依法治校;同时大胆进行课时结构、作息安排的改革,制定多劳多得、优教高酬的严明政策,实行人事调整,积极扶持一线教师。经过武际成苦心打造,新六中重新走上了规范化办学的路子。

       在1999年潍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初二“三科竞赛”中,一举夺得语数两科第一、三科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初三“五科竞赛”名列前茅,令全区教育界为之震惊!大家认为在那样的办学条件下竟能创造出如此成绩,令人不可思议!其实个中滋味,只有武际成和他的同事们才能够体会到。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烟火熏黄的手指,过早稀疏的华发,无一不是这份成绩的注解。在他的日程安排上,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自己的家庭成了旅馆,家务事早已跟他绝缘,还有妻儿对他身体的挂念,一切的一切,都在忙碌过后化作涌上心头的歉意。

       新六中一年迈出一大步,三年打了翻身仗。第一年稳住了局面,迅速建立起了校园规范秩序。第二年教学质量全面大幅提升;在成功化解债务纠纷后,学校通过办学单位捐助、师生捐款及社会各界人士扶持,募集资金40多万元,新建了微机室、语音室、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并且跟驻地村委签订了7000平方米土地的长期租用合同,建成了田径运动场。第三年社会声誉空前,吸引大量的片外生择校借读,办学规模快速扩张,学生总数从合校初的400多名上升到1200名。

       2000年2月16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为题,全面介绍了潍坊六中建筑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的经验,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

       2000年,潍城区教委组织全区18处中学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学校工作年度总结交流,并对各校工作进行投票表决。潍坊六中的得票率高居第二名!区教委主任陈宝玉在大会总结时说:“潍坊六中的发展变化是公认的,我每次去六中都有新变化,很受感动!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从落后一跃成为先进,成为市级规范化学校,靠的是什么?是'不怕、不服、不卑’的六中精神,是真抓实干!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值得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

       回顾在六中前后两个阶段艰苦的创业历程,武际成称作“七年抗战”。时任六中副校长、全程参与新老六中管理的杨世珍感慨地说:“这段历史凸现了武校长处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惧、攻坚破难的胸襟与胆识,凸现了他思维严谨、允公允能、知人善任、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连那样的学校都能办好,在他面前还有什么艰难险阻可言?实践证明,武校长是一位移动了教育边界的人,一位令人敬佩的领导者,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