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及他们的读书故事

 古月映雪 2013-04-26

整理:知风晓雨

  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蔡明和他的生态语文团队一直致力于“阅读生态文化”的建构、推广和实践。

常生龙: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支持成立以“博学明智,慧己育人”为宗旨的虹口教育系统博慧读书俱乐部;在《上海教学研究》杂志开设“悦读”专栏,每个月向全市教师推荐一本书。

  华:福建师大附中政治教师李华发起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6年来风雨无阻,召集教师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将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校。

卢华栋: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倡导师生读点“无用”之书,以经典诵读带动起全市中小学师生的读书热潮。

刘长明:北京景山学校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刘长明倡导学生阅读经典,他参与编写的小学语文课本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体,先后在全国十余个省市60多所学校推广实验。

凌宗伟: 对于行政开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抓得比较紧,但是在读书交流上却从来没有小气过。二甲中学的图书馆不仅任由学生自取图书,而且不计较归还时间。

潘国英: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教育局局长潘国英自2008年以来,在全县大力推广读书工程。她认为,读书是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发起“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20余场,带动近两万名父母进行亲子共读。

张干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发展研究室主任张干萍引领教师高品位阅读,让教师通过阅读走上一条宽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周其星: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语文教师周其星,经营着一间书香气息浓郁的阅读教室,带领“三叶草故事家族”将阅读的种子广泛播撒。

蔡明:阅读存在的地方就是一所迷人的学校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爸妈让我在大跃进年代出生,命运又使我的中小学在史无前例中匆匆走过。1980年,我从中师生变成了偏僻乡村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窘迫工作的尴尬,便开始了漫长的向书乞讨的生活。

    1985年春天,我任高三班主任,白天忙于学生,备课时,为了一个典故到处翻查资料不着,求人无门,急得常常想哭。晚上,前半夜完成练习或试题的批改,后半夜完成本科中文函授的自学和复习,午夜前没有过休息的记录。虽然年轻,但还是因为过度疲劳而患了甲肝。不得不住院的日子里,总是偷偷摸摸瞒过医生啃读着《逻辑学》、《文艺学》以及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

  从那以后,我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7年,一直用自己的阅读行动引领着学生一起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拓宽视野、点燃智慧、绽放美丽。即使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我也努力坚持和孩子们一起巧读语文教材,一起走进经典,一起读报阅刊,一起徜徉在诗歌的殿堂。对于学生,无论是需要褒奖还是必须惩罚,我的方法只有一个——送给一本好书,与书为友,以书为镜。这里有一个基本判断:读与不读,绝不一样;少读与多读,也不一样;读什么与怎么读相比,读什么又更为重要。有的书不能不读,有的书就是不能随便读,阅读必须讲究生态。

    2007年,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市教研室工作。我对教研员的定位是教研员不是官,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出色的教员,其次是善于研究、引领、示范、指导和服务的组织者,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现代教研员。我通过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改革,增加名著阅读和古典诗文默写的题量和分值等办法,不惜强行推动着阅读教育的落实。目前,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的45位老师中,已经有一批青年人崭露头角,成为大家心中的年轻诗人、学者和课堂教学高手,全市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正在按照每月至少一本专著阅读的标准在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2010年,我和苏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的30位名师一起,研究着生态语文,探讨着构建阅读生态文化,并把生态语文教育列为共同体的总课题,把教育从阅读开始,教育就是阅读确定为核心价值追求和行动口号。我和我的团队坚信:对于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于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于学校和校长,只有把培养真正的读者作为教育的追求,才是高品质的教育。

   在港城内外有了一定影响的一所乡村学校——新塍初中,他们正是因为广义阅读而带来了学校的变化和市内外的美誉。2012年秋天,全市语文教研活动,教研组长陈芳向全市语文同行介绍了他们的广义阅读,从单篇文本的阅读走向一本书的阅读,走向一个作者的阅读走向一个人文专题的阅读;从文本阅读走向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走向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阅读。尤为可喜的是,全市范围内30所初中(含有关学校初中部)阅读教育都在实实在在地开展和推进。南丰中学、梁丰初中的开放式沙龙阅读、市二中的责任阅读等,都成了港城阅读一片片风景。作为一个热爱阅读又以推动生态阅读为使命的教研员,我感到幸福无比。

常生龙:用读书充盈精神世界

  我曾是一位物理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发现一些学生在看书或者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错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感觉这些错误的根源是学生的阅读素养低下,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不能正确理解语义。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素材,让他们自己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开始广泛阅读物理专业的杂志以及相关的书籍,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编辑成《物理报》印发给大家,并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线索。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编辑一份报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收集素材,要组织排版,还要刻写蜡板,最后要用手推的油印机一张张地印制出来。其中刻写钢板是最考验耐心的一件事情,字要写得小一些,要在一张纸上传递更多的信息,又要保证印刷工整清晰,还要兼顾版面设计,让其看起来像一张报纸。就是在这样条件下,我每个月都要给学生编印几份报纸,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后来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学生也都纷纷要求读这份小报,我就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报》编委会,请同学们推荐自己读书看报中有价值的资料,经编委会审议之后编辑成报纸。为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些报纸还分年级出版。

  在建设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我对学生的阅读更加重视了。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提出在高一年级增加两节阅读课,分别用于语文和英语阅读,并将这两节课作为正式的学校课程开设。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在调研的基础上,我支持教研组提出的低起点、小步走的阅读指导策略。在起步阶段,加强教师对阅读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感受就写上一段文字,字数不限,务求表达真情感。因为没有了写作的压力和束缚,学生们阅读的热情慢慢被激发起来。一年过后,学生的阅读作品集出版了,因为阅读而带来的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

  当成为教育局长后,我深知,当一个地区的民众都爱上阅读的时候,这个地区人民的素养和文明程度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全区学校的阅读活动就成为了我肩头的责任。

  作为局长,我首先坚持带头读书,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约400篇书评。并且支持虹口教育系统博慧读书俱乐部的活动,在俱乐部中开展读书活动的演讲,向全区教师推荐书目。我还利用深入到基层的机会,就教师们正在阅读的书籍,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向教师赠送书籍。同时,通过上海市物理论坛这一平台,我积极促进全市的物理教师开展读书活动,还利用《上海教育》、《上海教学研究》等杂志专栏,经常向大家推荐书籍,分享读书的心得和快乐。

  现在,我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办书香虹口读书网站,让全区的百姓都能通过这一便捷的平台读好书,培育浓郁的书香氛围,养成好读书的良好习惯,积极推动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李华: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的勇气

  2007123,我在参加张文质先生主持生命化教育群组在线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成立教师区域自助式读书会的念头,并在第二天一大早赶到他的办公室共同商议此事,从而使“1+1读书俱乐部完成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转身。

  “1+1读书俱乐部书目自订、经费自理、自主参与的面貌出现,携带着美丽的梦想、蕴含着赤诚的理念、展开着美好历程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贯通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就是坚决、坚定、坚持的行动。

  读书俱乐部秉承一个月读一本书,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影响一个朋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和一所学校的理念,它不是普通的朋友聚会,而是教师们实实在在为了自身专业成长而自觉自愿结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读书俱乐部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良药,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成为读书俱乐部的一员不需资格验证,没有行业规范,曾经也有人建议以及其他地区先立规后加盟的操作实例,但在我的坚持下没有采纳,因为我始终坚持真爱无需契约。作为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被条条框框束缚得无所适从,我们这样的民间读书团体何必再为老师们加一条捆绑的绳索?!

  “1+1读书俱乐部里,我和许多志趣相投、喜欢读书的兄弟姐妹一道在智者的引领下,真心真意坚守教育的阵地,积极创建与众不同的教室,一边去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和道德品质的成长,一边去仰望星空,在浩瀚广袤的教育宇宙中,找到映照和招引自己灵魂的那颗星……成员们相互鼓励、热情洋溢、充满理性地去读书,促使自己的心灵和专业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一转眼,我们的“1+1读书俱乐部已经6岁了,回首我们的阅读之路,虽然艰辛却收获很多。

  6年共同读书、共同研讨的经历和回忆是美妙的,许多感人又愉悦的读书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因为腰椎牵引而趴着写读书笔记的红孩儿红姐;在狂风肆虐、暴雨如注中,从浙江、从边远老区永定赶来福州参加读书月谈会的怡然一笑和旺旺;我们还聆听了钱理群、黄克剑等大师睿智的报告;我们也在福州拥抱了山东的明霞、四川的清亮、浙江的怡然、河南的慕之。

  6年来的共同读书、共同研讨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每一页都散发着教育智慧的书籍里,我们和中外的教育家们促膝交谈,然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约而同地运用我们在“1+1读书俱乐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思考、去改进、去创新、去收获。

  幸福如此清晰、如此深刻。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一闪念的无心插柳,如今却已经变得绿树成荫了。

卢化栋:像农人一样在教育园地耕耘

    2005年4月,我走上教育局局长岗位。8年前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大辩论的重要时期,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的庆阳市,应试的枷锁束缚更紧,高考几乎代替了评价教育的所有因素。我到县区调研,学校的藏书少得可怜,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与考试有关的工具书、速成书甚至垃圾书的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种现状,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

  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唯有读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误人子弟的常态。但是面对快餐阅读的时代风潮,读什么书呢?我首先想到了中华经典名著,因为经典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唯有让这些文化精髓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血液里,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振奋教师的精神,从而改变一方教育的生态和品质。于是,我组织人员选编出版了一套《中华古诗文读本》,以成本价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每本仅为3元左右,不到书店同类书价的1/3。当时好些商家找到我,希望提高书的单价。他们说,每本书加1元钱,你就可以得到50多万元的好处费。我坚决地对他们说:教育是积德行善的义举,读书是净化心灵的良药。让我在学生身上赚昧良心的钱,我不干!

  推动读书活动,说难也难,说乐也乐。难的是面对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环境,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被扣上了复古的帽子,也召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质疑。乐的是读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智慧,激活了师生的生命潜质,而且走上了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路径,开启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梦。

  人要干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坚信,只读与考试直接相关的有用之书,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改变考试第一的教学观、分数唯一的评价观,必须大力倡导师生阅读那些看似与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却对人的成人成才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经典。于是,我放胆亮出读无用之书的鲜明观点,持之以恒推动落实。

 为了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我带头读书学习,深入县区宣讲,组织读书沙龙活动,并要求县区教育局长、学校校长都要做读书人。从而逐步形成了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的长效机制。每年一度的教育论坛和读书知识竞赛成为师生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全市先后评选出的3000多名论坛霸主读书标兵,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一大批师生的心灵世界,更像种子一样,为重塑庆阳教育生态植入了无限生机。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书香已经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庆阳教育的天空中,如绢绢细流渗入广大师生的心田。在从事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我的确不像一个行政官员,更像一个农民。我是农家子弟,在二者之间,我更愿当一个农人,终日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用读书开启教育智慧,让经典化育孩子性情,为一个个学生走得更远栉风沐雨。

刘长明:我的读书经历是一次快乐之旅  

    读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它带给我无尽的快乐,我的阅读经历可以称为四部曲

    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北京远郊县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度过的。父母期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省吃俭用鼓励我刻苦学习,我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成绩名列前茅。这时候,除了语文课本,我读得最多的书便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有的小人书。过年时,我用姑姥姥给的5角压岁钱买了《地道战》和《三国演义》中的《战官渡》,当时,全村只有我拥有全套的《三国演义》小人书;为了买新的小人书,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县城的新华书店,终于捧回了《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

  19869月,经过几年苦读,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三师范学校中文大专班。师专开设的课程、老师们开出的阅读书单、同学们谈论的书目,令我大开眼界,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每天一下课,就赶紧做完作业,然后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如海绵吸水,如蜜蜂采蜜,如品茶访友。那些年是我阅读世界名著的黄金时期,从此,我读过的书单上才有了《子夜》、《围城》、《复活》等经典名著。时至今日,我仍然难忘在师专读书的5年时光,我感谢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19917月,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读书,还努力激发和推动学生读书,尤其是品读名家名篇,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占据了精神与认识的制高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我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名作的兴趣,由节选带全文,开展延伸阅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有一次学习《少年闰土》,当读到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只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时,全班一片安静,我能感觉到,闰土和的分别令孩子们伤感,一个学生小声叹息着说:真可惜,不会再见了。见此情景,我马上给孩子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告诉他们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的是30年后回到故乡回忆的部分。强烈的好奇心、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使学生急切地希望看到全文,阅读积极性非常高。并且,在课后纷纷把自己买到的、借来的《故乡》带到班里阅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19999月,北京景山学校21世纪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我被聘为教材编委。十几年来,教材两次修订,我阅读了大量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虽然辛苦,但我倍感快乐,因为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阅读名家名篇,他们的积极性是那样高,他们开展的读书交流会、名作推介会是那样丰富,他们写出的作文与练笔是那样的富有个性,语言是那样的富有文采。而且还因为其他省市的一些学校已经选用景山教材开展教学实验研究,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套语文课本。自己的编写理念被认可,自己的艰辛付出能够为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服务,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吗?

  我的阅读之旅将继续走下去,而且还将会有五部曲六部曲”……

凌宗伟:阅读源自“不满”

  我阅读,源于“不满”——原本可以好好读书的年龄,却遭遇了不允许读书的年代。当教师了,在与同仁的交往中,在课堂上,每每悔恨自己读书太少。一个没读多少书的人,怎么有资格来教书呢?于是我开始拼命地读书。

  作为同仁,能和教师一起读书就是一种幸福。

  后来我当了校长,尽管我也带一些课,但毕竟站讲台的时间少了很多,有时甚至很羡慕那些做班主任的年轻人带班级的幸福。于是,我在二甲中学成立了20来人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把好为人师的冲动又狠狠地发挥了一把。

  读书沙龙的风景各异,邱磊不但跟着我们读,还跟着上海浦东教育发展中心的王丽琴博士读,单一本《民主主义与教育》就写出了40余篇读书笔记!朱建读书、写博,不仅从学科教学出发,更多是从如何改善班主任工作出发,读着、写着,一本《教室里的生态》走向成型。季勇的读,则是专攻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的,他的语文教学的“散养观”、“对话观”在阅读、思考和课堂的实践中慢慢“生长”出来。

  读书,不仅丰富自己,更丰润学生。

  阅读的最大收益者就是我自己了,阅读让我对许多事情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促使我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出日落”(700多篇),更帮助我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明晰了学校教育的方向所在。没想到的是,一家教育报纸居然看上了我的读书笔记,今年,在他们的读书周刊里为我开设了一个《行读人生》专栏。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们喜欢上读书。在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下如何让孩子们做到读书应试两不误,我通过网络给孩子们“每天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一讲就是1440多天。有学生在微博中这样说,凌老师好!每次听你讲话,总是很开心,你哪来那么多的好故事?跟你读了那么多的书,让我们喜欢上了阅读。

  为了让学生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我与同仁们商量,给学生们提供了几张开放的书橱,放上图书,让他们随时拿取,从不计较他们是不是归还。书,本就是给人读的,有人读了,书才有意义!

  如果有相同的志趣,人生就能相遇,读书便是如此。

  去年9月底,我和朱建老师应邀去西安作“学校与班级管理”讲座。我用一只大纸箱装了中外名家的几十本书以及我们的校刊《今天第二》,带给那些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分享。从车站到机场、再到宾馆,我和朱建一路肩扛手拎,辛苦但快乐。

  那天的讲座中,我一如既往地给参与互动的老师赠送了有关图书。我们之间更多的人素未谋面,但都知道对方是爱书之人。陕西师大附中的杨柯林老师对此感慨道:“几十本书,一个大箱子装满了,从江苏带到西安,虽说可以飞机托运,但一路上的麻烦和负担自不必说。凌校长带来的书也成为我和办公室同行分享的精神财富。”因为那次聚会,他们成立了两个读书会。这样美好的聚会,每年总有几回。

  在这个喧闹驳杂的时代,能够坚持读书,能为读书的人鼓吹,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潘国英:推动教育发展从阅读开始

  让教师获得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从阅读开始,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从阅读开始,这是我担当临邑教育领导多年的真切感受。

  2008,教育局组成包括我在内的6人读书班。读书班精选书目并制定了阅读计划,6人进行循环阅读,每月交流,在一年的时间阅读了十几本书。

  读书班率先示范犹如火种一般点燃了大家阅读的梦想,不断有人加入到这个团队,能够和局长一起阅读,成为令大家期盼的事情。

  2009年以来,教育局读书班与全县的校长一起读书,3年来为校长配发教育理论书籍20多本。我要求校长们两个月读一本书,定期举行学习交流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撰写阅读体会。几年下来,校长由原来对读书有畏难情绪到喜欢阅读,校长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教育管理经验得到总结和积累。

  尝到甜头的校长们则大力为教师读书学习创造条件。他们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推行“百种刊物进校园”行动,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把教育专家、名师请进校园,为临邑教育更新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9年开始,临邑在全县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2009年临邑县4000多名教师共读了王栋生的《致青年教师》一书。2010年暑假,我们把王栋生老师请到临邑与教师面对面。王栋生在一只眼睛将要失明的情况下,流着泪上完了课,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临邑的老师们被王栋生老师的事迹所感动,大大提升了敬业精神。

  2011年临邑开展了以“让书籍陪伴一生,让精神滋养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全县教师共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海伦·凯勒的事迹震撼了师生,很多家长也加入了阅读的队伍,形成了全县十几万师生、家长共读一本书的火热局面。

  我在临邑县大力推行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各校设计出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读书规划,建立了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读书体系,并加大投入,为学生配齐配足图书。我还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精选了70种图书,为全县400人以上的小学各订购了5套。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临邑今年为办学规模在50人到100人的教学点投资30万元,以每生5本书的标准配备图书,让每个教学点的学生有更多的图书可阅读。临邑大力推行电子图书进校园后,又广泛吸收社会捐赠图书,大大丰富了师生的阅读资源。

  2011年临邑教育局投资30万元,为全县所有的教室配备了书橱,把学校的图书放到教室,放到走廊,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

  我们确定每年的第三季度是临邑县的“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大家评选出读书明星,分享读书成果。广泛深度的阅读,使校长能静下心来,研究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教师把读书学习当做了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职业追求、一种生活态度。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们临邑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因子。

童喜喜:我愿成为一只萤火虫

  2009年的一天,我在新教育人那里听到一句妙语:读书是穷人除了造反之外唯一的出路。的确,在我了解阅读的价值之后,才醒悟到阅读对我成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的童年,正是全家最为拮据的一段时光,父母的收入主要用于资助叔叔姑姑们求学成家,家里电视都迟迟未买。只因父母的工作单位是供销社收购组,也就是俗称的破烂收购站,我没事就乱翻那些破旧图书,一来二去竟迷上了阅读。

  不仅读,我还信。成年后本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偶然读到《月亮与六便士》,这部长篇小说讲一个从未被任何人看出有绘画天赋的男人,40岁突然抛弃一切去绘画,最后成为画家。许多人认为小说说的是假的,我却信其意义之真。于是辞职写作,于是人生之路因此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被人称为作家的我——有趣的是,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恰恰是根据画家高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但是,即便新教育让我深知阅读之重要,即使新教育一线教师的阅读推广行动让我震撼,我仍心有余悸:毕竟我是写书的,推广阅读,尤其是开展与自己作品相关联的校园活动,总让我自感底气不足,百般不情愿。

  心病还需阅读医。朱永新老师《我的阅读观》一书改变了我。

  2011年夏,我参与了《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本的部分整理修订工作,其中有《我的阅读观》一书,我近水楼台地成为第一批读者。作者讲述阅读的亲历亲为,从少年懵懂好奇的泛读、青年奋起直追的苦读,到职场目标明确的细读、人生乐在其中的悦读。作者也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更有对孩提时代如何阅读的启迪……它的高屋建瓴处,远非一般此类图书所及。《我的阅读观》有如意义之炬,在这温暖火光的映照下,你会发现自己为阅读所做的再微小的努力,也俨然具有极其美妙的光芒。于是,我向朱永新老师承诺用两年时间专职做亲子阅读项目,随后组建起近10人的“新教育萤火虫”团队。一年后,团队扩大到200余人,我的承诺也从两年变为一生。

  成为阅读推广人、成为一只萤火虫的一年多来,我时常会悄悄想起最初——1999年的一天,我收到400元稿费,恰好一家报纸正号召资助失学女童,一年费用400元,我就把稿费捐了。后来,我收到受捐女孩的来信,说那笔钱被父母买了化肥,她仍然没能上学。人生最可怕的其实不是绝望,而是以为得到希望后,又跌入绝望的深渊。每次翻起这段回忆,总忍不住泪水。正因为这份歉疚,我才有了写一本书、用稿费资助失学孩子的想法,才写出了《嘭嘭嘭》,并资助了30个孩子……但是,那些孩子,都不是她。

  她那封一笔一划的来信,一定怀着最后的希望吧?我没有帮她改变生活,她却帮我改变了人生。我现在懂了。我真想回到当年。如果一切重来,我再困顿,也会买一本好书寄给她,我还要好好告诉她:阅读,是穷人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唯一的出路。

  阅读不会让人生活富裕,但一定能让人精神丰盈。有一点精神,任何境况下,人生都能活出意义。

张干萍:不断引领教师达到阅读的新层次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我的童年是在各种书籍的陪伴中度过的。儿时的阅读经历给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让我学会了思辨、学会了自省……在后来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买书、读书、分享心得成为了我和学生度过快乐时光的主要内容。1995年,我来到教育科研工作岗位之后,就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近十年,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发现成功教师的案例背后,都有读书因素的推进与催化,从而使我对读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在全区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2006年底,我在调研教师阅读状况的基础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建议。2007年初,北京市海淀区全面启动了“教育系统教师阅读工程项目”,并由我负责主持实际工作。6年来,这一系统工程形成了由项目引领、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享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等多层面的读书活动。

  海淀区先后在多所学校举办教师阅读现场交流会,开展“十大阅读人物”评选活动,举办“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师生经典诵读活动,举办“我向全区教师推荐一本精品书”、“影响我职业生涯的一本书”、“读书与教书”、“做智慧型教师”主题征文活动。在当下崇尚快节奏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海淀教师依然坚守并坚持着阅读工程这种高品位和高格调。阅读精品图书,目的是引领教师形成开阔的视野和探究的热情,帮助他们在职业幸福感中完善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格调,接续文化血脉。

  在关注教师阅读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阅读方式的变革,希望在师生共读、共写以及共同的生活中,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各学校在实施阅读工程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读书风景线: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不断建立。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让阅读滋养心灵,让阅读丰裕生活”的理念正在成为教师现实的需要,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读书的过程中,也不断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焕发出专业成长的生命力,开始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生活。

  在推进教师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教师读书的发展阶梯:我们每年给全区教师推荐对人生、社会及教育问题有原创性探索和思考的50本书目,既包括专业素养类图书,又包括提升人文素养所需要的书目,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读书的眼光更长远些,不断引领教师达到阅读的新层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最终可以引导教师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使教师从职业的“技术发展”,走向“精神发展”的人文层面,实现素养提升。

周其星:一棵会阅读的草,改变了生活的颜色

  有人说,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重逢。

  那么,我遇上童书,遇上一群为孩子点灯的人,应该是与童年的再度相逢。

  这种感觉,奇妙得就像一首诗。

  或许,我应该提一下梅子涵老师跟我开的一个玩笑。

  梅老师说:“周其星流浪到深圳,自从遇上了童书,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梅老师用童话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儿童阅读推广对于我的意义所在。

  一开始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推广儿童阅读,那就是立足一个班,把好书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捧起书来读。可是,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美好的事物需要一段被认识、被接受的时间。

  记得那是我新接的五年级的一个班,当我将自己珍藏的几百本童书搬到孩子面前时,只有3个孩子愿意把书借回家。

  这么好的童书不受欢迎,内心的失望、焦虑与痛心可想而知。

  于是,每天早晨到校以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看书,从7:40进班级可以看到8:20去上早操,下午放学以后,继续留在教室阅读20分钟。每天一个小时的持续阅读,我在讲台上看,孩子们在自己座位上读。从翻开第一本书开始,到读完一本书再去打开第二本,我们一直保持着“持续阅读与自由自主的阅读”的状态。

  从那之后,阅读风气大好。

  后来,我再教一年级。我在班上组建了小精灵剧团,号召全体家长支持,鼓动班上所有孩子参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将《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编排成科学绘本剧,从编剧本、分角色、做服装、配头饰、做音效,到舞美、灯光、道具、背景,全部由家长和孩子自己张罗。

  如果阅读只是在课堂发生,孩子的所得终为有限。台湾的故事妈妈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要从家庭开始,然后向社会拓展。从2008年开始,我和另外两位热衷于亲子阅读的妈妈朵米妈、番茄一起成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

  开始我们只是建了一个QQ群,号召深圳市内同样热衷于亲子阅读的家长加入群里,后来影响越来越大,当初的一个群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已有上万会员。我们建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网站,让全国各地的家长都能参与到亲子阅读的交流和讨论中来。目前,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影响扩大到全国12个省市、31个分站,影响愈发深远。

  除了线上交流,我们还组织了丰富的线下活动,通过与图书馆、幼儿园以及各个社区工作站联手,组织故事妈妈培训、作家面对面、阅读推广专家讲座、社区主题阅读、新书抢鲜读、年度好书榜、绘本剧大赛等丰富的活动,努力打造卓越的亲子阅读生态。

  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因为和三叶草结识一场,才悄悄改变了生活的状态。哪怕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白发苍苍,还要做个故事爷爷、故事奶奶,还会精神抖擞地去给孩子讲故事。

  慢慢地,世界在悄悄改变颜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