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易语文赵老师作品●心静如水

 醉卧沙场H 2018-04-14

一直对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内涵不大理解。冥思苦想之余打开电脑搜索这个关于水的成语的解读。
   关于水的成语还真不少:上善若水,交淡若水,心如死水, 一清如水,一潭死水,一衣带水,一败如水,乐山乐水,云心水性等。其中的交谈若水,心如止水和上善若水三词的出处还真是耐人寻味。          

     (一) 交淡若水 
  交淡若水:道义上的往来。出处:《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这个成语是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

君子之交,也可庄惠之交。《庄子.秋水》里记录了他和好友惠施的故事。两人既是朋友又是论敌。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让两人名扬天下。还有一则故事:惠子相梁。讲的是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讽刺意味直指人心,不给对方一点情面。在现实生活上两人确实有很大的距离;庄子无业游民一位,而惠子则是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染上官僚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庄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这样的惠子和鱼没什么区别。即就是这样意见不一的论敌,不影响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等到惠子去世后,庄子写了一则纪念词: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这是庄子的心声。好比高山流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了。真是羡慕不已!
   我们现在的人,继承中国古人早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兼爱”的大胸怀思想,认为相互认识就应该是朋友。然而,众人利我的出发角度不同,所选择的革命友谊的方式也不同。流行的所谓哥们和朋友,成为“淡如水”的朋友是不大可能的。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选择朋友的首选标准是利我原则,其次是哪种朋友要不得,其三精神方面的友情:高尚与卑劣的评判了。这是从自我的性格、经历、社会地位及文化影响来造就自我的交友原则,所结识的朋友的类型也有大概如此。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有很多类型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境界与平等互利条件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和他们保持、发展着不同的友谊。人能够具有这种本能,人是利己的,也是多元化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不可能只要高风亮节而无视衣食住行,或者说只要情感与智慧,不要利益与健康;只要忠诚、名利不要原则、尊严。想得到就得付出,想得到不同就得八面玲珑,道理很简单: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努力,物质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质努力。

朋友如何处,交往如何维护,我们只需明白一点:人,对待朋友是一辈子的事,一生朋友不需多,在乎一两个“淡如水”的朋友足矣!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的是精神拥有。
               (二)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意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语出 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
   止水是何意?止的本意是停止不前。止水是像一潭死水一样的还是.....其实,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这也是古人的劝诫。
   越过心如止水的境界,首先翻越名利关。人是趋利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世人在浮躁浑噩中,总是忘形的追逐着:知己故交青睐,身边朋友殷勤,邻里乡亲侧目,万千粉丝倾情,无数观众呐喊,亿万信徒膜拜……种种情形,比比皆是。迎来送往中,不忘炙手可热的身份;众星捧月时,凸显高高在上的价值。食则野味珍馐,衣则名牌新款;住则别墅庭院,出则飞机豪车。珠宝香包,女人身价的象征,不管其来路怎样的肮脏;烟酒情人,成功男人的专利,任意挥洒装点门面。这是个利益熏心、追名逐利的物质时代,谁还心甘情愿的幽处乡居,不求闻达,不求显赫?谁还能淡定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我满足中终老田园?
   止水是一种思想的境界,具备超乎常人的耐力、毅力才能到达。
             (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语出老子《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说:“上善若水”,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老子所谓的圣人就是:思想道德境界高于水的人才可谓称之。《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从不要求回报,你最初的善心也就变成了德。德厚了,言行举止,从容大度,众人赞之仰之,德高望重。

   为什么老子先说水是“上善”之物,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不然,孔夫子对水也曾给予了至高的评论。他将水崇尚为“上善”的原由,是从功效、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解释:

孔子认为:水有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有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有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有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好像有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有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必观心必清,心清如水。
  我们的老祖先,一道一儒之至圣,对于水给予出这样的评论。虽然角度不同,但是由本象的水,隐喻做人的境界,寓意做人的道理。其实,对于本象的水。我们细细品看:一杯清澈的水,不停地摇晃,它不会清澈;一杯浑浊的水,不去摇晃它,会自然清澈。寓意:心亦如此!如总摇晃不停,会处于混乱状态,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沉淀,撇掉杂尘,和自己沟通,这样的状态会让你的心相对清静。清静之中,可以辨识自己所处之地,所处之境。清醒自己,就会不再那么烦躁。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守在一方山水间,方得一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