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2)

 爱雅阁 2019-03-17
其三,“庄周化蝶”的故事,反映了审美是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深层生态学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奥地利哲学家布伯认为,人与世界构成两重关系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可以用“我一它”关系表示,这是一种把世界万物当作对象的态度。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一你”关系,这是一种把世界万物看成是平等主体的态度,也就是主体间性。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形态认知的、实践的、审美的关系来看,前者更强调认知和实践,后者更强调审美。庄子与蝴蝶的相遇就是“我一你”相遇模式,这种相遇是直接的,如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没有阻隔。在这里,庄子与蝴蝶建立了审美的关系,故有“栩栩然”、“自喻适志”的审美愉悦。“我”在展开审美体验时,忘记了我的存在,完全“化”入了物,消解了物我对立,我是那只翩翩飞舞无拘无束的采着花粉的蝴蝶。人与自然通过“化”就实现了审美的统一。在《秋水》篇的壕梁观鱼一节,庄子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在这里,庄子在审美的视域中建立和鱼自然的相遇关系,因此能和鱼交流、会通,而没有鱼我之隔,而惠子因为没有审美的眼睛,故不能体会到万物融为一体的审美之境,这种审美境界换用深层生态学的术语,那就是“自我实现”。奈斯把自我实现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本我到社会的自我再到“生态大我”。他突出强调只有把自我纳入到人类共同体、大地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生态自我,当我们达到“生态大我”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缩小我们与其它存在者的距离感,把其他存在者的利益视为自我的利益,在其它存在者中看到自我,同时也能够在自我中看到其它存在者。根据这一提示,我们认为“庄周化蝶”的境界的实质就是“生态大我”的实现,也只有在这样宏大的审美境界中,我们才能做到物我冥化,包括庄子在其它寓言里所提到的拘楼者承嵋、梓庆削木的成功之道都是将小我融入到宇宙自然的大我之中,在忘我中与自然之道合一。故能超越时空、超利害,在人与自然的同一中实现精神生态的自由。庄周梦蝶,可视作为哲学家和诗人的庄子的一次“生态怀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