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篇 读书杂谈之《庄子》 庄子:不将就,坚持自我本性,也是一种大修行 庄子:得道的人淡泊名利,不是自律而来,而是自然而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世俗人的生活现状,皆为“利”而奔波,古今中外都一样,历史再往前运转几千年,本质依然不变。 而道家的老子,庄子,皆是得道之人,他们超脱于名利,这种意识境界,普通人望其项背,难以理解。得道的人淡泊名利,不是自律而来,而是自然而然。 1、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物质迷惑。楚威王派人来邀请庄子出来辅助治理国事,庄子正在钓鱼,对来者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珍藏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乌龟是死了之后被供奉在庙堂尊贵呢?还是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中爬行呢?” 来者答:“当然是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爬行。” 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就是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相比普通人的视野,庄子已经能超脱物质和荣誉观,他能直达事物的本质,看清事物本来的样子,就可以超凡脱俗,不再迷恋世俗的官位和富贵了。 现代人,以为是修行是一种自律,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并不是刻意为之,到了一定境界,就自然而然放下了。 我们普通人,看不破生死,放不下执着,看不开爱恨,皆因机缘没到,很多事情,必须自己亲自亲历,亲自领悟,然后才会慢慢觉悟。觉悟与执迷,只是一念之差,为这一念之差,人要经历很多兜兜转转,方能领悟。 2、本性不同,不为外界所诱惑。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惠王的相国,庄子去看望惠子,有人就传言说庄子要取代他的相国地位,惠子很惊恐。 庄子主动找到他说:“南方有一种鸟,从南海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止,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此时,有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臭老鼠,看见这种鸟飞过,就惊恐它会抢夺自己的食物。现在,你就是那只猫头鹰。” 天下万物,本性不同;人有万千,志向不同。 庄子用这个比喻,说明自己的志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自我本性,不将就。从众是容易的,不随大流,则需要意志坚定,内心有力量,才能不被他人和环境左右。这也是一种大修行。 3、忘掉自我,与万物合一。庄子在观赏鱼时,可以体会到“鱼之乐”,这是忘掉自我,与万物合一的境界。而惠子反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一个大大的自我,于是头脑中就会有“彼和此”的概念,而庄子的境界,已经忘我,与万物合一,所以他不分彼此,正所谓“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得道之人不求闻达于世,至德之人不期望有所得,大人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 世俗生活中,纷纷扰扰,恩恩怨怨,每天都在上演,一辈子都不停息。 读《庄子》的好处,是让自己的心,得到清净,得到一点指引。我们学习庄子,不是成为第二个庄子,而是借助前人的指点,成为真正的自己。保持各自的本性,正是道之根本。 每天解读一篇经典,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关注,和我一起坚持读书、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还原创,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