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文“走”是“跑”的意思? “行”才是现在的“走”?

 昵称16010600 2018-04-14

学习文言文时,有一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往往让学生很头疼。

比如,最典型的“走”,在古文中的意义是“跑”“逃跑”,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而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快走的可以用“趋”,比如“趋之若鹜”。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学习方法。一种就是死记硬背,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再刷N道题即可。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理解记忆法。

问题来了,如何理解记忆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种源学堂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追根溯源,从汉字的造字方法入手,这样问题就显得容易多了。

比如“走”的篆书是

为什么古文“走”是“跑”的意思? “行”才是现在的“走”?

“走”的金文写法

各位看官仔细看,金文中的“走”字的上半部分还停留在“文”的阶段:上半部分是一个身姿矫健的人,两只手前后摆动,而且步子幅度很大,完全是腾空而起,在地上留下了一个脚印。“走”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跑”。

而“行”字,我们来看看“行”的金文:

为什么古文“走”是“跑”的意思? “行”才是现在的“走”?

“行”的金文

古人造字时,用“一个十字路口”的样子表示“彳”“亍”。“行”是象形字,《说文》:“行,道也。”“行”的本意是“路”,比如“行有死人”,引申出行走、通行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

指事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贱”的繁体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

形声: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再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声旁,结合不同的形旁,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

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当然,六书还有转注和假借。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在运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些奇妙的现象。

以瓜为例,瓜是一个象形字。

为什么古文“走”是“跑”的意思? “行”才是现在的“走”?

瓜的篆书

“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所以,汉字在发展运用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士”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比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如何掌握一词多义现象呢?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

如“亡”字由逃跑不见,引申出了物的丧失不见和人的死亡。丧失物质亡:逃亡、隐避(本义) 死亡 灭亡(引申义)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与武士,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因果引申,如“好”,“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去(本义“距离”—离开—废除—舍弃)

为什么古文“走”是“跑”的意思? “行”才是现在的“走”?

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了上面的一些常识,我们还可以根据造字方法“六书”,去推测字义。

如:“果”,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

牧,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 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

街,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本义:早晨;

亦,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鸣,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它,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盥,会意,小篆字形,从臼( 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本义:洗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