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载峥嵘赵国亡 三番博弈秦为强

 百科知识博览 2018-04-14

从前236年秦国两路大军进攻赵国,至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国灭亡,秦赵决战历时八年,这也是秦国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最为艰苦、耗时最长的兼并战争,本文将此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袭(前236年到前234年)

在《秦、赵、魏、燕之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一文中已经提到:赵国利用与秦国媾和的机会,也在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从前244年到前236年,赵、燕之间发生三场战役,赵国都取得胜利,尤其是前236年,赵国夺取燕国的狸阳(河北沧州任丘县)见图1,已经非常接近燕国国都蓟见图1,燕国岌岌可危。

面对赵国的压力,燕国便寻求与秦国结盟,尽管史书没有关于秦燕两国结盟的记载,不过,其他信息可以佐证。《资治通鉴》记载:燕国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那时嬴政也在赵国做人质,两位小太子比较熟识。嬴政继位后,燕太子丹又到了秦国做人质,但秦国对燕太子丹的待遇未达到他的预期,燕太子丹一怒之下又逃回燕国。这段记载就可以做为佐证。人质是和解或同盟的背书,秦燕两国从未发生过直接冲突,那么,人质燕太子丹就是秦燕两国同盟的保证。

图1

其实,此时秦赵之间也有和平协议,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在利益面前,国家之间的协议真得如同一张废纸。秦国对赵国早就虎视眈眈,此时出击正是机会!

前236年,秦军分兵两路,一路由秦将王翦统帅,从西部进攻赵国的阏舆(山西晋中和顺县)、橑阳(山西晋中左权县)见图2;一路由秦将桓齮统帅,从南部夺取邺(河北邯郸临漳)、安阳(河北邯郸临漳)见图2

阏舆、橑阳分别位于今天山西和顺、左权附近,通向太行山脉,由山西进入河北的必经之地。这两处应该是秦赵两国当时的西北军事边界。不过,桓齮的南路军似乎对赵都邯郸威胁更大,邺、安阳距离邯郸在四十到六十公里,中间只有漳水和赵长城做屏障。

此时赵军主力在燕、赵前线,秦军突然袭击,赵国一时有点措手不及。秦国的南路军首先取得突破,前234年,桓齮在平阳(河北邯郸临漳)见图2击败赵将扈辄军队,斩杀赵军十万,扈辄被杀。危急时刻,赵国国君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李牧与桓齮在宜安、肥下(河北石家庄东)见图2再战,这次是秦军大败,桓齮逃回秦国,李牧立下大功,被封为武安君。

图2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秦军在平阳取胜,为何不是一路进军攻下邯郸,反而绕道宜安、肥下呢?原因就是攻不下了!平阳位于漳水南岸,它的北面还有赵长城,赵国在此修建了非常完整的城防体系,所以,邯郸的南部防线看似没有非常险要的天然屏障,其实还是比较稳固。

宜安、肥下位于今天石家庄附近,在邯郸以北一百五十公里附近,秦军占据两地,一则可以切断邯郸与代郡的联系,二则准备对邯郸形成合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是,秦军在此处遇到赵国名将李牧,战败而归。

至此,秦赵决战第一阶段结束。总体来说,赵国对秦国的反击战达到基本目的:秦将桓齮战败撤退,在西部战线上,秦国也后撤一段距离。不过,秦国战略目的也达到了,阻止赵国吞并燕国,消耗了赵国很大一部分战斗力(十万赵军被杀),双方算是打个平手。

不过,此时赵国政坛发生震动,对赵国在后面的战斗中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他的儿子赵迁继位,是为赵幽缪王。赵迁母亲是妓女,深得赵悼襄王宠爱,赵悼襄王为此废掉正妻所生的长子赵嘉,册立赵迁,但据说赵迁品行不端,赵国人人皆知,废长立幼,又打乱赵国政坛格局,必然引发激烈的派系斗争。赵国可谓内忧外患,祸不单行。

二、僵持(前233年-前230年)

前233年,桓齮率军再次进攻赵国,一举拿下宜安、平阳、武城(河北邯郸磁县南)。

前232年,秦国增派主力大军进攻赵国,一部分增援兵力抵达邺城,支援桓齮南路军的行动;一部分增援兵力抵达太原,并攻克狼孟、番吾(河北石家庄西北)见图3,但是遭遇李牧的军队而退回。

此段战事分析概括如下:

第一,秦国南路军的战果显著。

桓齮南路军再度侵占赵国南部长城要塞平阳以及邯郸北部重镇宜安,并且拿下平阳西边的另一个长城要塞武城。这样,秦军不仅在邯郸正面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且再度拿下邯郸北部重镇宜安,试图构成合围邯郸之势,并且切断邯郸与代郡的联系。

第二,秦国增派主力持续对赵国保持压力。

支援南路军的部队抵达邺城;西路军一路拿下狼孟、番吾(河北石家庄西北),尤其是拿下番吾,意义重大,因为这与南路军攻下宜安遥相呼应,如果秦军在此连成一体,彻底切断邯郸与代郡等的联络,邯郸城的赵国上下就成了瓮中之鳖。

第三,赵国军队此时还可以组织有效的反击。

秦国西路军攻克狼孟和番吾,并没有坚持多久,赵军在李牧指挥下,赶走秦军,暂时保证赵国邯郸西北防线的安全。而邯郸南部长城-漳水防线暂时无忧,秦军虽然取得一定战果,但要突破此防线,不是那样容易的。

总体来说,这段时间,秦国对赵国继续保持强大的压力,但取得突破进展也不容易,目前局面可以概括为“形势焦灼、秦国稍好”。

三、决战(前229年-前228年)

前229年,秦将王翦统帅驻扎在上地的军队攻下井陉(河北石家庄西)见图3,秦将杨端和率领河内驻军攻打赵国。赵国李牧、司马尚率军顽强抵抗。

图3

同时,秦国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和司马尚,诬陷二人叛国。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和齐国将领颜聚取代他们,李牧不接受命令,被杀!司马尚被换。

前228年,王翦攻击赵军,杀赵葱,颜聚逃亡,秦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很快,秦军攻陷邯郸,俘虏赵国国君赵迁,赵亡。

秦王嬴政亲自到邯郸,并且杀掉以前与赵姬有旧怨的全部仇家,然后经太原郡、上郡返归咸阳。这一年,秦国太后赵姬去世了。

王翦大军驻扎在中山,下一个目标就是盟友燕国了。赵悼襄王的废太子赵嘉率领赵国残余势力逃到代地,自立代王,并与燕国结盟,抵抗秦军,又坚持了六年,前222年,秦将王贲攻陷代地,俘虏赵嘉。

四、总结

诚然,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赵两国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但是就微观层面而言,赵王赵迁杀李牧、撤换司马尚肯定是一大败笔,大战期间调换主帅是大忌,因为军队主帅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战术水平,他更是一个团队核心的管理者。只有在主帅失去对团队的控制力时,换帅才会有正面效果。李牧、司马尚率领赵军虽然艰苦支撑,但团队未散,凝聚力尚在,所以,换帅一定会引起团队的信心波动。即使这时李牧、司马尚可能跟赵嘉集团眉来眼去,欲行废立之举,赵迁集团在此时也不应敏感冲动,轻重缓急要搞清楚,赵国当前重大威胁来自外部,抗秦是此时所有赵国人的共同利益。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秦国灭赵的关键战役是王翦攻下井陉关,这样秦军可以顺利的越过太行山,进入赵国腹地。按理说,邯郸西部防线有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好像更加容易防守,而邯郸南部防线要依托人工要塞和漳水进行防御,似乎危险更大。但首先被突破的居然是西部防线,这主要跟秦赵两国的实力差距有关,秦国可以在西、南两线同时增加兵力,而赵国可能就需要有所侧重了,随着秦国兵力不断增加,赵国的防线必然要有一个方向出现漏洞,这就是硬实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