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hzq114 2019-04-22

长平之战后,赵国又坚持了32年。如果算上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建立的代国,那就是38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面,赵国之所以一直都没有被秦国灭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国元气大伤,一直都没有恢复;

第二、魏国意图重振雄风,主动挑事,攻伐各国,客观上替赵国挡了枪。

当秦国元气恢复,魏国又被秦国打残后,赵国也就被秦国灭掉了。

一、秦昭襄王的失策

在长平之战的相持期间,赵王曾经想跟秦国议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后,秦国派人四处宣传,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当时其他五国害怕秦赵联手,因此就对“私下已经与秦议和”的赵国没有进行增援。

事后,各国都发现被秦国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来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赵国被狂揍。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武安君白起极力建议趁机灭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

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元气大伤,赵国的元气也是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便提前做好了三手准备。

第一、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第二、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楚魏出兵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

第三、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救援,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

然而,其他五国都害怕秦国,有点犹豫,不愿意出兵帮忙。甚至于燕、魏、楚三国还认为赵国败的还不够惨,希望秦国继续削弱赵国,好方便自己在秦国吃肉的时候,也趁机能喝一口汤。

所以,白起趁机灭赵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不过凡是也有个例外,当时韩国的桓惠王比较有眼光,他意识到:如果秦国灭赵,那么秦国下一个攻击目标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赵国这个强援,韩国根本无法单独抗秦。

于是,就在秦国欲兵分三路灭赵时。韩王和赵王单独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的宰相范雎。

具体的说服办法就是离间范雎,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并向范雎表示“赵国愿意主动割地给秦国”。

由于范、白二人本来就不和,加之赵国愿意割地。因此在苏代的挑唆下,白起灭赵的建议便被范雎给搅黄了。

事后白起知道是范雎搞得鬼,大骂范雎,但对秦昭襄王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于是,赵国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承诺的割地。然而,这时候赵国已经有所准备,便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约定。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最初,昭襄王想让白起挂帅,但是白起认为打不赢,就拒绝了。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也无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四万多秦军。此情此景让秦昭襄王很是尴尬了,他再次让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依旧拒绝,并且还劝诫昭襄王,让他罢兵。

秦昭襄王依然没听白起的劝诫,因为这时候退兵,就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在邯郸又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二、五国伐秦

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让当时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的魏国和楚国看到了机会。于是两国都派大军,与赵军里外夹击,把秦军打的伤亡惨重。(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王龁率秦军残部逃出赵国后,遭到魏、楚联军继续追击,只得退回黄河以西。有两万多秦军因为撤退不及时,被魏、楚联军团团包围,做了联军的俘虏。这一次惨败,是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第一大耻辱。

具体的损失按照《史记》的相关记载——死伤了三十万人!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后,韩国派出大军也加入了联军。四国联军一起狂攻河南的秦军,基本上将秦国在河南的势力全部扫清。这一战后,韩国重新收复上党郡,魏国重新收复了河东地区,秦军退回函谷关。昭襄王时期取得的所有战果,因此次惨败,几乎毁于一旦。

但是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反击秦国的失利。

首先是魏国见韩国收复上党,魏安釐王临阵反水,指使魏军从前线调回,去打韩国;

韩国见魏军打自己,也撤军回国,与魏军展开大战;

楚国看到魏国不要碧莲,撤回去抢地盘,也出兵打魏国。

结果韩楚魏相互攻击的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

最后是赵国。赵军见魏、楚、韩都撤了,于是也就跟着撤了。

秦国原本很惨,但是由于联军内讧,意外的获得了喘息之机。

三、信陵君合纵连横

四国联军内讧后,魏、楚先是大战一番,魏国打退了楚军,气势大盛。魏安釐王这个大棒槌以为秦国和赵国都衰了,自己没有对手了,便在四年之内(公元前256-252年)把齐国、燕国和韩国全部打了一个遍,俨然有中兴魏国的势头。(成功的吸引了其他国家对它的注意,客观上替赵国挡枪)

但是我们知道。当年魏国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魏惠王瞎特么的打,到处树敌。现如今安氂王如出一辙,他岂能有好果子吃?

果然,就在魏国东征西讨的时候,秦国对魏国动手了。

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孝文王继位仅仅三天便去世,王位也因此就传给了秦庄襄王手上(秦始皇的爹)。

庄襄王继位之后,愤恨魏国,便发兵把魏国揍了一顿。魏军不敌,向韩、赵求援。秦军便把韩、魏、赵联军也揍了一顿。

眼见魏国危急,信陵君临危不惧,在他的合纵连横下,关东五国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在黄河以南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收复河南之地。此后,五国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过后,各国陆续收复失地。

信陵君因此战而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则非常的失落,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但是信陵君合纵攻秦,也没有改变关东各国不团结的问题。在当时,关东各国可谓是乌龟王八蛋,一个比一个烂。

首先是齐国,它不参与任何活动。

然后是楚国和魏国,因为邯郸之战后的那次反水事件,两国之间彻底闹掰了。

再就是赵国,赵悼襄王时期,因为赵军吊打了燕军,有一个小中兴期。但是燕国弱,赵燕菜鸡互啄的结果,只是白白消耗资源,便宜了秦国而已。

最后是燕国,简直就是个搅屎棍。因为燕国跟秦国不接壤,所以燕国干的全部就是搅屎棍的蠢事。

这种六国相互比烂的局面延,延续了十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43年,因为信陵君的死而被打破。

四、秦国元气恢复,攻灭赵国

信陵君死后第二年,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关东五国没有信陵君居中进行合纵连横,只是一帮乌合之众,便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

此战,秦军势如破竹,一举将魏国的国土从东西方向打穿!打的魏国南北不能相连,几乎要亡国。魏景湣王立即遣人出使赵国,要求赵国增援,并提出抗秦合纵的建议。

很快,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国大将庞暖为帅。

但是前面说过了,楚国跟魏国搞掰了,无心援助;燕国跟赵国也有仇,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因此这支气势汹汹的五国联军,其实就是一群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乌合之众。

具体有多垃圾呢?可以用土匪来形容。

他们在进攻秦国遭到挫折后,迅速撤退,除了韩军回到韩国外,其余四军没有回国,而是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把齐军打的一头雾水。

由于联军实在是没底线,韩国就退出了。同一年,刚刚抢完齐国的四国联军,又拉上了卫国,再组五国联军,再次共同讨伐秦国。这次楚国国君考烈王担任联军盟主,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

这一战,五国联军直逼函谷关。结果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直接撒丫子跑路,就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跑得不够快。秦军顺势发动反攻,先夺了魏国的朝歌,后来又夺了魏国的汲地。魏国见扛不住了,就把邺城割给了赵国,想把秦国的火力转移到赵国身上。

当年的长平之战就是秦国攻韩国的上党,韩国把上党割让给赵国,想把秦国的火力转移到赵国身上。按理来说,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啊,赵国不应该再犯这种错误。但是赵悼襄王记吃不记打,居然接收了邺城。于是秦国的火力就集中在了赵国。

然而好笑的是,秦国攻赵时,当时赵悼襄王居然还在派兵攻打燕国。

就在赵国和燕国正在打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将军王翦、杨端和等人趁机攻赵。秦军连克邺地等的九座城邑。斩杀十余万赵军,直逼赵都邯郸。

这一次,没有国家还有能力再帮赵国了。因而赵国只能掏出老本,调大将李牧率领边军回救邯郸。

公元前234年,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对秦军展开反击。

当时,李牧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采取了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不管秦军怎么挑战,始终都故意避而不战,将秦军拖入了阵地战。

随后,李牧乘秦军麻痹大意时,一举袭占秦军大营。待秦军摆开架势与赵军决战时,李牧又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实兴钳形攻击战术,大破秦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企图灭掉赵国。

赵军在李牧的率领下,采取南守北攻的战略方针,派出一支小部队拖住秦军的一部,李牧率赵军主力部队全力攻击另一路秦军。待击破一路秦军之后,再回师救援,围歼另一路。秦军在李牧的攻击下再次大败。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第二年,赵国北部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面积饥荒。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攻赵,几十万秦军直奔赵都邯郸。

赵王再次任命李牧为大将军,起倾国之力抵抗入侵的秦军。秦将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禀告秦王嬴政,实行反间之计,派奸细潜入赵国,用重金收买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听到这些谣言,不调查证实,不派人问清情况,就立即就派人免除了李牧的大将军一职。后来还暗中布置圈套,将李牧秘密捕获,并除以斩刑。

李牧被杀后不到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将赵王俘虏,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建立了代国。

六年后,代国也被秦军所灭。赵国算是彻底死透了。

纵观长平之战后的三十八年,赵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信陵君的死为分界点。

在前一个阶段的十八年中,秦国的元气大伤和魏国的四面树敌是赵国能苟延残喘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后一个阶段的二十年中,秦国复苏,魏国将活靶子这个身份又甩回给赵国,于是赵国又成了秦国的主攻方向。赵军尽管有李牧这样的名将续命,但由于赵王的昏庸,以及赵国实力本来就不如秦。纵然后期有李牧这样的名将,最终还是难逃一亡的下场。

所以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再坚持四十年,无非就是关东六国认识到了联合抗秦的重要性,于是摒弃了前嫌,在信陵君的合纵连横下,将秦军打的大败,为各国都续了十几年的命。后来秦国的实力复苏,关东六国在信陵君死后,又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联军(不仅不联合起来,反而搞内讧)。最后六国也就被秦国一锅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