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政坛三方角力 客卿政策翻云覆雨

 百科知识博览 2018-04-14

一、秦国政坛三方角力

前238年,秦王嬴政、国相吕不韦、太后赵姬和嫪毐之间发生了一次残酷的政治斗争。他们之间复杂关系以及香艳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实,这次斗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各派政治集团对政治利益的争夺,本章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把整个斗争的经过简要叙述如下:

前247年,在位仅三年的秦庄襄王去世,其夫人赵姬此时年纪尚轻,相国吕不韦便与之私通。随着秦王嬴政渐渐长大,吕不韦担心其与赵姬的这种关系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就打算尽快了断此事。吕不韦将嫪毐以宦官的身份(实际并未以净身)送入太后赵姬宫中,赵姬甚是宠爱嫪毐,还与其生了两个儿子,并封嫪毐为长信侯,把太原作为毐国送给嫪毐为封地。嫪毐得势之后,大养宾客,极为嚣张跋扈,俨然发展成为一支强劲的势力。

后来,秦王嬴政的人与嫪毐的人发生了争斗,秦王的人告发嫪毐不是宦官,于是秦王下令将嫪毐交给司法部门治罪。嫪毐惊慌失措,先下手为强,发动叛乱,企图攻击秦王居住的蕲年宫。秦王嬴政派昌平君、昌文君平叛,双方在咸阳开战,最终,嫪毐失败被捉。秦王下令灭嫪毐三族,将嫪毐及其主要党羽车裂处死,罪过较轻的被放逐蜀地,达到四千多家,同时,秦王嬴政将太后赵姬囚禁,杀死赵姬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孩子。而且,秦王下令:凡是为太后一事来规劝我的人,一律处死!结果,真有二十七人因此而死。即便如此,齐国宾客茅焦仍然冒死觐见,并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人,加上我正好二十八人!以表示不畏死亡之心。秦王听说后,大怒,架上热锅,令人带上茅焦。茅焦到来,一拜再拜之后,说出一番道理,概括如下:第一,杀死假父嫪毐以及两位同母异父的弟弟,其行为狂妄悖逆。第二,残杀敢于劝谏的臣子,比桀纣还暴虐。第三,天下人听说秦王暴行,秦国的向心力就会瓦解,秦国将失去民心。说完,主动请死。秦王听完之后,顿时感悟,表示听从劝告,并授给茅焦上卿爵位,并亲自迎接太后回咸阳,母子和好如初。

前237年,吕不韦被罢免相国一职,并离开咸阳回到其封国河南洛阳。但是,赋闲在家的吕不韦却受到各诸侯的邀请,“诸侯使者相望于道”,秦王嬴政担心会有变故,就给吕不韦写封信以示责备,并取消其洛阳封地,将吕不韦迁至蜀地。前235年,吕不韦饮毒酒自杀,其家人偷偷将其埋葬。

上述内容就是此次斗争的大致经过,史书记载的可谓详细而生动,不过,本文还是觉得有几处疑问需要深入探究:

第一,根据上文所述,似乎秦王嬴政一直以来都不知晓嫪毐与赵姬之间的关系,直到秦王的人与嫪毐的人发生纠纷而向其告发,嫪毐事件才爆发。但是,嫪毐与赵姬交往不是一、两天了,而且他们都生育两个孩子,说明他二人交往时间至少也有三年以上;况且,嫪毐封侯封地必须要经过秦国政府的许可,秦王嬴政即便此时还没有决策权,那也应该有知情权;嫪毐大养宾客、行事高调张扬,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事秦王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第二,秦王平定嫪毐叛乱,用得两个人是昌平君和昌文君,而此时秦国军政大权还在吕不韦手中,按理说最合适平叛人选就是他呀,为何没有出现吕不韦的身影?

第三,上文所述,为了太后赵姬的事而规劝秦王嬴政的二十七人被处死,一心要当第二十八人的茅焦反而受爵封赏,不可思议!而且茅焦言行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呀,很普通嘛!如果前二十七人连这点认识都没有,死得也不怨。

那么,问题在哪呢?且看如下分析:

吕不韦、嫪毐和赵姬、秦王嬴政之间的关系,我们剔除八卦因素,回到纯粹政治角度分析,其实就是帝党-秦王嬴政、后党-赵姬和嫪毐、相党-吕不韦之间的斗争。

在三者中,吕不韦掌管实权,但是他不具有法理上的统治权,因此他不具备谋权篡位的基础,他要依靠秦王嬴政的支持,才能使他的权力具备合法性,吕不韦的政治目标就是成为伊尹、周公式的人物,做一位开拓型、创新型政治体系的导师,一位伟大的辅佐者。

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的利益应该是一体的,他们之间的政治利益没有根本冲突,冲突也只可能在权力交接的时间上,秦王嬴政想亲政,而吕不韦却还不想那么早退出历史舞台。

赵姬是嬴政的母亲,自然爱护儿子,但不确定因素在嫪毐,还有其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身上,晋献公宠爱骊姬,杀死世子申生而立幼子奚齐,那赵姬宠爱嫪毐,会不会做出与晋献公类似的事情呢?当然,赵姬实力无法与晋献公相比,而且她和嫪毐孩子并不姓赢,也无法继承秦国的大统,可是,嫪毐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国,如果赵姬支持他在自己的封国内做大,逐渐吞噬秦王嬴政的势力范围,那将如何是好呢?要是赵姬真有此意,那对嬴政绝对是很大的威胁。

吕不韦与赵姬存在一定个人感情因素,但在牵涉到嫪毐问题上,两人利益是对立的,但吕不韦会不会利用赵姬和嫪毐来牵制秦王嬴政,以达到继续掌控秦国政坛的目的呢?

在这场政治角力中,首先采取行动的其实是秦王嬴政,他以嫪毐不是阉人为由,要抓捕嫪毐,这其实是触发武斗的导火索。因为所有人知道赵姬与嫪毐的关系,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各自看守好自己的领地。嬴政先动手的原因应该也是因为赵姬与嫪毐生得两个孩子,而且随着后党实力越来越大,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嬴政感到了威胁,所以采取措施。嬴政的举动确实具有一定冒险性,后党一方拥有很强的实力,这会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嫪毐也果真发动武装叛乱,攻击秦王宫。秦王用昌平君和昌文君应对嫪毐叛乱,而吕不韦没有出现,是不是说明他是在继续保持中立,或是隔岸观火?

平定嫪毐叛乱之后,秦王囚禁太后赵姬,后来经过茅焦劝说又与母后和好,不久吕不韦被免职,离开秦国的权力中心,这些都是有联系的。此时,秦王与赵姬不仅是母子关系,也是两大政治势力帝党与后党的关系,帝党占据上风,但后党势力经营多年,也不见得或者说也没有办法清除干净,所以,秦王与赵姬还不能享人伦之乐。况且,此时旁边还有一个不动声色的相党,局面尚不明朗。后来秦王与赵姬母子又和好如初,应该是两者达成一致,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吕不韦退出秦国政坛,因为秦王嬴政不能容忍后党与相党再联合起来。这样,帝党不再清算后党,但后党要支持帝党罢免相党核心吕不韦,这就有了母子和好,吕不韦退出的结局。

最终,青年国王取得胜利,年轻人鲁莽、爱冒险,但有时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完成大业,嫪毐成了秦王嬴政亲政最好的祭品。平定嫪毐叛乱给了嬴政极大的自信,也为他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运气喜欢追随胜利者,不管吕不韦愿不愿意离开权力的舞台,新狮王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那么,吕不韦可不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就像姜太公、周公、召公那样,颐养天年、名垂青史。吕不韦没有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他对权力的留恋,他与赵姬和嫪毐的关系,他在处理嫪毐叛乱时的态度,都给其减分不少。另外,政治环境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在分封体系下,可以有周公似的人物,但在一个君主专制的体系中,君主需要规避一切可能损害权力基础的因素出现,吕不韦下野,闲居洛阳,还会有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君主专制体系所不能容忍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为吕不韦的勇气、智慧、胆略所感动,他不仅是手段高超的商人,更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

二、客卿政策翻云覆雨

吕不韦被罢相以后,在秦国曾掀起一阵逐客之风,很多人将其归罪于秦王本人,其实,始作俑者是秦国的王公贵族。客观讲,秦国一直是一个有着积极开放心态的诸侯国。尤其商鞅以后,很多各诸侯国的专业人才纷纷涌入秦国,他们中不仅有张仪、范雎这样取得极高的地位、名声的大人物,还有很多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在秦国扎根立足的小人物。因为,对比其他诸侯国,在当时,秦国的机会更多,更公平,这是一块可以凭借个人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土地。秦国的王公贵族排斥客卿,主要因为客卿挤占了他们的政治利益,秦王嬴政同意逐客令,也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角度考虑。吕不韦豢养大量门客,喜欢招揽人才,可以说在客卿中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秦王罢免了吕不韦,一方面是为了打击吕不韦旧势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秦国公室贵族的力量,逐客令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台的。

但是,秦国的繁荣与强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它的开放心态,秦国的利益与外来移民已经紧密相连,秦国驱逐客卿,会给它的社会结构稳定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些客卿不仅仅代表他们本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已经在秦国结婚生子,在秦国建立起牢固的社会关系,客卿与秦国社会已经有机的连成一体,如果想抛弃客卿,就如同斩断自己的手足一样,会痛!

按照史书记载的逻辑,那是因为李斯的《谏逐客书》影响了秦王的决定,其实他只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而已。逐客令是一种封闭的理念,秦国要兼并天下,需要开放的理念,所以,逐客令不会长久,随着秦王嬴政地位巩固,逐客令早晚要废除。

当然,《谏逐客书》确实写的很精彩,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而李斯本人也逐渐步入秦国政坛的核心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