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为打击之意,“风”又如暴风疾至,古人善将疾病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故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我国是全球“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全球 “中风”患者有1/3在中国,且在欧美国家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仍以近9%的速度攀升。最严重的问题是,我国“中风”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仅为63岁,比美国整整早10年。 ![]() 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这句话非常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上,康复期的艰难困苦远远大于治疗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简直是无底洞。 这个持久战需要全家参与,许多老人因为无法治疗,家属无法时刻陪护在身旁,只能送去敬老院,孤独且痛苦地度过余生。 据统计,敬老院起码有60%的老人是因为患中风无法自理的老人。而对于没有康复条件的老人院,基本对中风的老人是放弃治疗的,只是对其日常起居和营养运动加以护理。这往往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十分遗憾。 ![]()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具有长期性,不仅仅是在医院救护,更重要的是后期的康复治疗,在最佳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用中医正确的治疗思路能将中风的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注重有效康复 我国正在积极研究怎样预防中老年人中风,相信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到提高,能减少中风的发病率。而面对如何治疗已经中风的患者留下的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正是中医医生思考和一直潜心研究攻克的难题。 ![]() 有医者,对这些年碰到长期受中风后遗症困扰的病人做了一个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思路。 他选择了十位发病2个月至2年不等中风后遗症病患,他们的症状为:中下半身和上半身单侧无力,无法正常行走。选取其中五位运用治疗新思路加以运用,治疗周期:以十次为一个疗程,隔天进行治疗,见效期平均由三到五周。方式:针灸+指导康复运动。 据郝医生所诉:治疗中风后遗症,很多普通医者多用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但临床应用时经常会碰到疗效不明显的情况。本人得恩师传授在临床用加以疏肝解郁之方法,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会显著提高。道理很简单,其实就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加以治郁之法,故效果显著。久病者亦是如此,久病缠绵,必就医无数,顾思虑过度,常卧深居久不动者,气血流动减缓,身体的脏腑没有得到充足的阳气。 ![]() 治疗中不急于求成,先医治其情志:加以疏肝解郁,针对根据患者的足厥阴肝经络的选穴位下针,加以调整会大大改善。故选取的5位患者,用新思路下针效果显著。病人家属看到了希望,就产生了积极配合的兴趣,康复锻炼也积极了。进而效果特别显著,其中2位针了2次就能站稳行走跨步稳健了许多。众人都感到十分吃惊。 常规治疗的5位患者做了几次,不但没有信心,康复也十分懒散。进行了三五次没有什么改善,反而肌肉力量更加小了,离行走和自理远了。家属就很心急,为什么别人有效果,我们家老人就没有起色,是不是好不了? ![]() 其实不然,在治疗瓶颈期,我们又对5位没有起色的患者用了此方法。针灸2次后,肝气舒畅,进度也十分明显,由原来不能迈步举腿,变得力量加强了。其实,人的信念加上身体的气机,是改善病情的关键。 从对比中,单纯对症治疗并不是最快速的,调节肝气却好转明显。病人家属都觉得吃惊,经常问是什么回事? ![]() 调整肝气之理在于,当汗则汗,当吐则吐,当利则利,当疏则疏。其虚者,助其气以撤邪扶正;实者,泻其热以开壅闭。或施灸以回阳,或泄血以破瘀。其中之医理之道,还需在实践中细致辩证和体会。玄机在此,希望有类似患者,可以互相交流治疗思路,为更多老人和家庭的康复,过上愉快健康的生活。 西医不治中医愈 有些家属经常着急,去了医院指标都正常,为什么身体却不舒服?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西医依靠指标确定治病,而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因为指标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你的状态。而当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不管西医检查没检查出来,这时候你的身体都已经需要加以调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