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风氏

 一一水 2018-04-14

防风氏,中国传说中上古人物或部落名,巨人族,他有三丈三尺高。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 (在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防风氏并不是一个小人物,他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概述

防风氏正在加载防风氏

据说,防风族是一个巨人族,他们身高三丈,体格健硕,所以在大禹治水时,防风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干了很多的挖堤填土的活,尤其是这个防风氏,活干的最多,据说有一次,防风氏肩挑的一兜泥掉在地上,就形成了三座山。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足以说明防风族人体形之巨大。据说,防风氏不仅能干,还是个饮食专家,他曾经发明过一种叫做“防风茶”的饮品,是把一种豆子放在茶里煮,这种茶有消毒、防止风湿等的功效。

  不过,在治水中辛勤劳作的的防风氏在历史长河中却没有任何的功绩记载,他唯一的一次被提名的记载却是个十足的配角。当时,大禹治水成功,已经得到了舜禅让的王位,禹继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就派人把周围的小部落所有的铜器,都收集到一起,共融后,铸造了九个大鼎,把这九个大鼎分给九个州.大禹当时的威信很高,他到那里视察,那里都会有百姓夹道欢迎,并且送上美食和珠宝。不过,各个部落首领对于禹并不是十分臣服,大禹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树立自己的威信。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开会,有一个部落首领去晚了,大禹就把这个首领给杀了,从此以后,没有人不服从大禹的。而这个被“杀鸡骇猴”的可怜的首领就是这个防风氏。很多正史都是这样记载的,好像防风氏故意迟到,而禹也杀得干净利落。

防风氏正在加载防风氏

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开会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有一个叫三苗的部落不服从禹,于是禹召集各个部落开会,决定一起攻打三苗,而那个防风氏与三苗部落有些感情,并不赞同攻打三苗。但尽管如此,防风氏一开始也是没打算迟到的,他最初的想法是据理力争,说明大禹。于是他按时出门去开会,可是当时天气不好,雷雨交加,当时的道路交通又不发达,通讯工具也不存在。防风氏即不能走高速,又不能上铁路,还没法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请个假,所以,等他手脚并用、翻山涉水来到会场时,自然是迟到了。但这时,禹并没有杀他,甚至也没有杀他的想法,说不定正在盘算如何表扬他克服困难坚持开会,并鼓励大家学习防风氏这种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呢。可是防风氏很不开眼,偏偏在讨论攻打三苗的问题上与禹意见不合,并发生了辩论,继而引发了争吵。于是大禹恼羞成怒,立刻治了他迟到的死罪。

这次会议奠定了禹在从部落中的领导地位,其它部落一看那么高大威猛的防风氏都死了,也就没人敢站出来反抗禹了。

防风氏虽然死了,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完,据说在若干年后,吴国夫差攻打越国勾践,当时的吴军在会稽一带挖战壕时,挖到了一个巨型的头骨,当时的吴军将领伍子胥不知是凶是吉,特意去请教孔子,孔子告诉他,会稽就是当年大禹开会杀死防风氏的地方,而这个巨大的头骨就是巨人族首领防风氏的遗骨。这也是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考古行为。

防风氏的由来

良渚文化遗迹分布图正在加载良渚文化遗迹分布图

传说远古时候,东南沿海一片汪洋泽国,后来经过了不知多少年,海水慢慢退下去,才露出太湖流域一带山川土地。当时阳光充足,气候润湿,沼泽地上长着一片苍苍莽莽的丛树密林。后来又经过了不知多少年,从北方来了一位巨人,身高三丈,体格魁梧。他带着自己部落氏族,追逐象群,进入太湖北山,以猎象为生。这便激怒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将象群逐走,使巨人部落的先民无以为生。

这位受部落氏族尊敬的巨人,天资聪颖,胆略超人。他见靠狩猎已养活不了自己部落,就手执巨斧,日日夜夜与部落先民一起开出——条条江流,将太湖大水,排泄到大海里去乙夏亲手用兽骨、木头制成耕犁,教导先民辟除草莽,开垦出一丘丘田地,种植水稻,慢慢地使部落先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玉皇大帝一见又十分恼怒,他当即命令火神在炎热的太阳上加三把火,要晒死田里庄稼,热煞巨人部落先民。聪明的巨人就教先民砍竹枝,采竹箬,编成笠帽,挡住太阳火辣辣的热光。

玉皇大帝见一计未成,又命令水神,将太湖之水,变成倾盆大雨,想要冲毁部落村舍,淹死桑田作物。聪明的巨人又叫部落先民将笠帽改成尖顶形,将部落村舍和桑田遮盖起来。

最后,玉皇大帝无计可施,只好命令风神日夜刮起“呼啦啦”的大风。聪明的巨人又将笠帽变成了笠帽峰,挡住了大风,保护了田舍庄稼。

文献记载

防风氏是大禹时期人物,他协助了大禹治水。按《国语·鲁语》中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摧毁了会稽城,同时出土了一根要用车拉的大骨头。吴国使者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古时大禹召集诸侯到会稽山开会,大会开了三天,却还没见防风氏;等他赶来后,禹大怒,将其杀害。防风氏人高骨头也大,要用车拉才行,但这骨头是否就是防风氏的遗骨,不敢确定。孔子又说,防风氏就是汪芒氏的诸侯,封地在封山禺山(今浙江 德清县三合乡)一带。

防风氏被杀后,相传有许多诸侯为他喊冤,禹不得已派人下去进行调查,结果防风氏确实是为了防洪而延误会期。于是,大禹给防风氏平反,并允许立庙祭祀。魏晋南北朝时期,吴越武康地区建有防风庙,里面的防风氏像都是“龙首牛耳,连眉一目,足长三丈”的模样。传说防风氏被杀的法场就在今绍兴柯桥区的型塘村(原作刑塘村)。吴越国王钱镠封防风氏为灵德王,并于宝正六年(931年)重建“风山灵德王庙”,并立《风山灵德王庙记》碑石一方。

防风氏的故事-防风氏被杀百姓记念正在加载防风氏的故事-防风氏被杀百姓记念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记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国语·卷五·鲁语下》: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问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髃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国语》成书早于《史记》,此处《史记》与《国语》近似,盖本于《国语》。

*《左氏博议·卷十九》:

防风氏,身横九亩不能免于会稽之诛。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身横九亩。

*《竹书纪年·卷上》:

(帝禹夏后氏)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广韵·唐》:

汪,姓。汪芒氏之胤。(胡桑按: 《说文》 :“胤,子孙相承续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浙江三》:

封山,(武康)县东十八里。 《鲁语》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韦昭曰:封、禺,二山名(胡桑按:《史记集解》韦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吴郡永安县),或以封山为封禺山,误矣。《吴兴志》:禹十二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此,故曰禺山。”

*罗泌《路史·卷二十五·国名纪》:

防风,厘姓。守封禺之间。二山在今湖之武康。

《吴兴记》 云: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曰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说文》作嵎。《寰宇记》云:以禁樵采曰封山。山东南二十里有禺山,禹十二代孙帝嵎所居,皆妄。今钱塘之金鹅山。《郡国志》云:防风氏封此山下,有风渚,然谓古鄋暪国者,又谬。

《明一統志》卷四十载:“金鹅山在徳清县西北五里,后汉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其后沈氏通显。谚云:金鹅鸣,沈氏兴。”金鹅山在今德清乾元镇西,禺山在三合乡,故宋罗泌《路史》谓“今钱塘之金鹅山”,亦谬。

防风氏 良渚文化遗址正在加载防风氏 良渚文化遗址

*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二》:

封山,《吴兴掌故》:在县东十八里,防风氏所封之地。又名风渚山。吴康侯《封山记》: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

禺山,嘉靖《湖州府志》:在县东南三十里。防风氏所都也。一云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记》: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风治此二山也。)

封山、禺山在今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山下即下渚湖(又名防风湖)。今下渚湖一带是江南最大湿地。乃防风氏封国,非禹十二世孙帝嵎巡狩或所居之地。

*《述异记·卷上》:

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

防风氏庙,万历《湖州府志》 :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防风氏之神。岁以八月二十五日致祭。吴康侯《封山记》:封禺二山之间,古汪芒氏之封国,即防风也。去武康县东一十八里。为其封守之地,故曰封山。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又曰封公山。封山麓为防风庙,晋元康(219—299)初,邑令贺循建。吴越王钱镠微时祷,有验。后封灵徳王,其碑碣犹存。洪武四年,勅封防风氏之神。至今都人士刲羊酾酒有司俎豆而祀之,岁一举焉。
  
历史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甚多,学者、专家综述良渚文化时考证“良渚王国”,就是和传说中的防风差不多的时期。良渚文化出土最显著的文物是玉器,玉琮、玉钺、玉璧三大神器,可以称为当时世界上的极品。

防风常到湖岛,以玉器换取青铜器。解余子在湖岛,防风视作眼中钉。解余子三言二语击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欲壑难填,得此良医如天降神人,奉为上宾。防风大怒,拂袖而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