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乡村称“浜”的村庄很多,有因形状得名的“葫芦浜”,有因传说取名的“天亮浜”……但坛丘有个叫做“乐人浜”的村,却因有吹奏艺人而得名。何谓“乐人”,即旧时从事吹吹打打的民间艺人,他们只吹打,不演唱,替人家吹打的是音乐,给人家送来的是快乐,由此得名“乐人”。 “乐人浜”即现在的坛丘镇坛丘村十五组,当年浜里有一个姓王的家族,十多户人家里,会吹打的竟有八户之多。这八户中有四代搞吹打,有一家人堂房叔伯共吹打的。几十年的吹打生涯,“乐人浜”的名字也自然俗成。 这种吹打班子仅四个人,只吹打曲牌不演唱戏文,是旧时流传在民间的吹打班社。它不同于“堂名”,又有别于“宣卷”。吹打器具有锣(包括大锣、小锣和钹)鼓、唢呐、曲笛。他们打的是锣鼓经,吹的是昆曲的曲牌和昆剧的唱段。锣鼓经大致分三类:唱腔伴奏锣鼓、念白语气锣鼓和身段表演锣鼓;昆曲的曲牌为联套体,保留数以千计,可分为北曲、南曲和时剧杂曲三类。“乐人浜”的吹奏以南曲为主,而南曲形式结构较为严谨,曲有定板,字有定位,字少调缓,声情重于词情,死板活吹,衬不过三。必须依一定规律吹打,却又从中作多种变化,吹打的曲牌分舞乐、宴乐、喜乐、哀乐、洋乐和神乐几种。因此,从事这项吹打的艺人,特别是号称“第一把手”的“曲笛手”,必须披星戴月,日夜吹打,才能磨练出过硬的吃饭本领。绰号“小乐人”的王铁成老人回忆当时学艺的艰辛,真所谓:“笙三月,笛半年,要学锣鼓功夫缠”、“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唢呐吹断腰”。 旧社会即使付出了如此艰辛的劳动,换来的报酬却仍是十分微薄。比如有人家结婚办喜事,请“乐人浜”的班子来吹打贺喜。做喜事那天,班子四个人吃过早饭就挑着担子赶到主人家。晴天在场上,雨天在廊下,摆张半人桌,拉开场子吹打。先是开场锣鼓“小开门”,接着众人入席吃酒,吹“三仙坐”、“天官赐福”,结亲拜堂吹打“龙凤呈祥”,送入洞房以一曲“天下同”圆场。那时,曲尽人散,已是月亮高悬的深夜。四人一天劳累,分得一担米的红包,还要分一份给“介绍人”。后辈从事吹打的人越来越少。建国前后,也就逐渐偃锣息鼓了。但“乐人浜”的名称流传至今,“乐人浜”里的老人仍会合着收音机里昆曲的节拍摇头晃脑,津津乐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