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耳根567 2018-04-14

汽车界炒的沸沸扬扬吉利收购戴姆勒9.69%股份的新闻,还活生生把长城与宝马合作的头条给抢走了;加上之前收购的宝腾汽车和路特汽车,吉利旗下已经拥有6个品牌,距离上一次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已经过去8年了,吉利已经成为了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沃尔沃很早就扭亏为盈了。由此看来,好像车企通过收购整合资源,就可以让自己起死回生?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哪有那么简单)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盘点中国车企曾经的“大手笔”。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出师不利:上汽收购韩国双

2004年,上汽集团用5亿美元收购了双龙汽车48.9%股权。上汽本该可以把双龙的技术吸收进来,推出更有竞争力的车型,但由于双龙自身因素,以及最重要的韩国民族主义实在是太强了,一有裁员或调整,工会便马上组织工人们罢工抗议,导致双龙难有起色,最终2009年1月9日,双龙汽车公司向韩国法院申请法院保护(破产管理)这次收购也算是以失败告终。额外多说一句,当时代表中国车企最高水平的荣威R95也胎死腹中,不免让人觉得可惜。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基于双龙主席打造的荣威R95)

北汽收购萨博

在萨博收购中,有多家中国车企都在参与。这其中北汽和庞大是两个最有竞争力的买家,但最终庞大汽车还是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搭进去几个亿。北汽集团则用2亿美元收购了老萨博汽车的三个整车平台技术以及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以此打造出“绅宝”品牌,(萨博在香港的叫法,其做法不言而喻。)还把萨博特技表演原班人马搬过来,来了一场“陆上飞行秀”;效果嘛,的确很振奋人心,也收获了很大一部分的粉丝。只是过后的车型又回归了平庸,丢失了当初的“萨博”帽子。品牌没有了辨识度,产品也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也不会在市场上引起波澜,久而久之,自然就变得无人问津。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蛇吞象:吉利收购沃尔沃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2010年年利润只有10亿人民币的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汽车100%的股权(注意是沃尔沃汽车,并非是沃尔沃集团)。这场蛇吞象的收购一开始就不被人看好,但是仔细分析吉利的得失,就能发现吉利只花了18个亿就得到了花钱买不来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先进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多达数千项的技术专利,以及先进的造车技术。(据说是当年吉利的出价远远高于其它对手,小编只想说有钱真好......)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让沃尔沃独立运营,独立设计、独立营销的,把沃尔沃引入国产,6年过去了,如今的沃尔沃成为中国首个出口美国的豪华品牌,旗下的XC60、XC90、S60L等等,都在汽车市场有稳定地位。

东风集团入股法国PSA(标致雪铁龙)

东风汽车集团于2014年注资8亿欧元,持股法国PSA约14%的股权。此举让东风汽车与法国政府、标致家族下属公司并列成为PSA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东风旗下的自主品牌,也可以搭载来自PSA的平台,可谓名利双收。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基于PSA二号平台打造的L60,此平台还有我们熟悉的标致408和雪铁龙世嘉)

收了沃尔沃再入股奔驰,看看自主品牌的“大手笔”收购案

(基于PSA三号平台打造的A9,新雪铁龙C6也是来自这个平台)

中国车企还热衷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收购

除了整车厂收购以外,中国车企还很热衷于对海外零部件企业的收购。2010年,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斥资4.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通用旗下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NEXTEER100%股权;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信戴卡,也用2.58亿欧元收购了德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凯世曼;2017年,均胜电子又收购了高田气囊除硝酸铵气体发生器以外的所有业务……

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大多都是“冲动消费”?

梳理这些海外并购不难发现,在这么多并购案中,似乎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小编的观点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通过收购企业来壮大自己,这本无可厚非,但很多企业在得到技术和资源后,却不好好利用起来,只是打响了第一炮,之后便消失得无形无踪。相反,也有企业在收购之后,便好好利用起来,把技术和资源整合,同时不断的在市场维持着热度,这样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令我们欣慰的是,很多中国品牌已经这样做了

所以说

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中彩票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